05 海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 案例(成功的國際營銷案例)

时间:2024-05-28 05:41:46 编辑: 来源:

用這種模式進入中國市場。雖然從總體上看中國的確缺少世界名牌,但是在中藥和中式餐飲等行業,中國的一些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商標,在國際上擁有核心競爭力。這些行業的企業進行跨國經營和海外投資,一定要注意發揮自身品牌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爭取早日將企業做大做強,早日成為獨具中國產業特色的跨國公司。

六、海外資產并購模式

所謂海外資產并購模式是指中方企業作為收購方購買海外目標企業的全部或主要的運營資產,或收購其一定數量的股份,以實現對其進行控制或參股的投資行為。中方企業并購目標企業后一般不承擔目標企業原有的債權債務及可能發生的賠償,只承接目標企業原有的資產和業務。2000年4月,萬向集團整體收購美國舍勒公司即屬于海外資產并購模式,另外,像海爾集團收購意大利電冰箱制造廠、北京東方電子集團收購韓國現代電子、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購并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的部分權益、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兩億多美元收購印尼油氣田資產、中國網通(香港)公司牽頭收購亞洲環球電信網絡資產、華立集團收購飛利浦在美國圣何塞的CDMA移動通信部門、上海制皂集團有限公司收購美國SPS公司和Polystor公司可充電電池生產資產項目等也屬于這類投資模式。

美國舍勒公司始建于1923年,是美國汽車市場上的三大零部件生產供應商之一。早在1984年,舍勒公司給了萬向一筆3萬套的萬向節訂單,萬向由此開始了汽車零部件生產之路。萬向的產品在美國市場銷售都冠以“舍勒”商標。從1994年開始,由于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內部決策的失誤,舍勒公司的經營開始下滑。后來,舍勒主動提出請萬向并購的要求。結果,萬向花了42萬美元收購了舍勒公司的品牌、技術專利、專用設備及市場網絡等主要資產,而廠房、設備等由另一家公司買走。并購“舍勒”的最直接效果是,萬向在美國市場每年至少增加500萬美元的銷售額。更深遠的意義則是,由于并購了“舍勒”,萬向產品有了當地品牌、技術和生產基地的支持。

采用資產并購方式進行海外投資,可以避免目標公司向我方企業轉嫁原有債務及“或有債務”。因此,以并購方式進行海外投資時,若我方企業考慮到海外目標企業可能存在債務不清、可能因對他人提供擔保而在交易完成后引起賠償等問題時,可采取資產收購方式。另外,在資產并購方式下,只要目標公司贊成資產出售的股東達到法定人數即可進行收購,即使目標公司有少數股東想阻撓也不影響我方企業的實際收購。

這種方式的制約條件一是由于多以現金方式進行收購,故需我方投入較多運營資本。二是由于中方并購企業在完成并購后要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以實現海外并購的目的,因而應具備較強的管理能力和整合人才。三是對目標企業債務、稅收和法律訴訟等情況掌握方面的任何疏漏都可能形成并購陷阱,制約并購目標的實現。

耐克品牌的歷史案例

1.耐克品牌的發展史

費爾·奈特(Phil Knight)于1964年以500美元創立了Nike公司時,做夢也想不到會成為現今全球最大的運動鞋品牌。

在1972年,奈特和鮑爾曼終于自己發明出一種鞋,并決定自己制造。他們把制作任務承包給勞動力廉價的亞洲工廠,并給這種鞋取名叫耐克,這是依照希臘勝利之神的名字而取的。

同時他們還發明出一種獨特標志Swoosh(意為“嗖的一聲”),它極為醒目、獨特,每件耐克公司制品上都有這種標記。 簡言之,Swoosh就是NIKE的那個標志 創建初期:60-70年代 提到Nike的歷史,必須回溯至1958年,當時的創辦人費爾.奈特還只是個奧勒崗(Oregon)州立大學田徑隊選手,經常在練習時,向教練包爾門(Bowerman)抱怨美國從沒有生產過一雙真正好的運動鞋。

奈特主修會計學,畢業后返鄉任教于波特蘭(Portland)。1964年,奈特與他的教練包爾門各出資500美元,成立了運動鞋公司,取名為Nike,源自希臘語,喻「勝利」之意。

公司草創初期,奈特利用自己在運動界的關系,來往穿梭于各田徑運動會場上,設攤銷售他的跑步鞋。當時的產品則購自日本,他經常認為美國設計的運動鞋必定潛力無窮。

70年代初,奈特開始著手落實自行設計鞋子的構想,同時經過審慎地研究調查后,發現市場需求已足以支撐他建立自己的生產線。不過,最后還是決定先借助日本的生產經驗,1972年奈特與日本方面簽定第一張合約,正式生產完全美國設計的Nike運動鞋。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Nike于1975年將日本生產線轉移至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韓國與臺灣。成本大幅下降后,讓Nike有更豐沛的資源去從事研發工作與行銷活動。

Nike從低人力成本國家廣辟代工廠商,在當時堪稱是業界革命性的創舉。Nike深知鞋的生產,必須注入密集的勞工,因而向海外尋求低人力成本的代工廠商勢所難免,且毫無轉圜的空間。

盡管如此,海外代工仍有它的風險性,因距離及不同國家的文化落差,致使品管的困難度提高。因此,Nike在下大規模的訂單給代工廠商時,往往要經過非常謹慎的評估過程,以確保成品能符合Nike的品質水準。

這段期間,Nike的策略焦點完全集中于:1·建立最好的海外生產運作模式;2·為代工廠商說明新設計與款式;3·維護品質水準 面臨困局與力圖中興: 80年代 80年代初,Nike大發利市,并持續扮演著美國運動鞋專業制造商的角色,卻在美國本土未擁有任何一家自己的生產工廠。不久,頭號競爭對手銳步(Reebok)的叫陣對壘旋踵而至。

創立于1981年,由創辦人兼CEO保羅.菲爾蒙(Paul Fireman)領軍,以黑馬姿態竄出,推出了設計新穎、勢頭強勁的運動鞋,成功地席卷了部份市場。到了80年代中,銳步在激烈的競爭中,已能與Nike分庭抗禮。

1987年,銳步更上一層樓,以9.91億美元的銷售額,30%的占有率,一舉登上運動鞋市場盟主的寶座,Nike則以5.97億美元及18%的占有率殿后。 Nike與銳步的爭霸戰中,問題點與機會點完全在于目標市場的多變與設計導向的本質。

換言之,也就是年輕族群(青少年、年輕成人)所購買的已不光是運動鞋而已,還有鞋子本身所代表的「時尚感」。兩大鞋業巨頭都體認到,如要擴大市場規模,就必須將原本的專業運動鞋概念,轉移至更寬廣的、「追求時尚」的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的市場。

銳步洞灼先機,率先進入這塊黃金市場,以優越的產品及侵略性十足的公關活動,對Nike施予重擊。銳步CEO菲爾蒙曾公開評擊Nike: 「奈特只不過是個制鞋者罷了,老以為自己是個偉大的運動好手」。

奈特則輕鄙回應: 「我之所以討厭銳步,是因為它的研發系統根本就是個仿冒機器」。 為了反擊銳步的挑釁,Nike痛下決心投注了巨額經費在新產品的研發設計之上,最膾炙人口的經典產品則是80年代末的「氣體鞋」(The Nike Air Shoe)。

評論家約翰.何朗(John Horan)曾在美國運動產業的專刊上,針對Nike氣體鞋發表了他的看法: 「其實它是個簡單、容易理解的制鞋科技,只須將空氣注入鞋底,即形成具有彈性的鞋墊,如此而已」。Nike氣體鞋直至90年代初才正式上市,并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所以說,80年代是Nike面臨困局與力圖中興的年代,這段期間,Nike在市場上蒙受了劇烈的競爭打擊,也從中確立了未來新產品研發設計的策略主調。 攀上高峰: 90年代 Nike氣體鞋上市的聲勢浩大,不惜重金以數百萬美元禮聘NBA超級巨星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on)為產品代言人,從事各項行銷廣告活動,創下了有史以來運動用品贊助價碼新高第一例,舉世驚羨。

廣告訴求則以Nike氣體鞋與喬丹的形象和幾近神乎其技的籃球絕活捆綁在一起。此后,Nike在市場上逐步地收復失土,銳步迫于形勢,倉皇推出「彈躍鞋」(Reebok Pump Shoe)應戰,以NBA第二號當紅球星夏奎爾.歐尼爾(Shaquille O'Neal)為代言人,惜大勢已去。

這時Nike的占有率從1989年的25%,翻升至1990年28%,銳步則從24%下滑至21%。這次的反撲行動出奇地成功,讓Nike深切體認到,。

2.耐克的品牌歷史

1972年,俄勒岡大學的田徑教練,做為一名教練,他非常的關注他的運動員,了解運動員的運動需求

不僅僅是教練,他更是這樣一名老師. 他給他的運動員是 “競爭反應” –學習如何獲勝.

bowerman他同時是個革新者,他在1962年富有靈感的新西蘭之旅中,帶回美國的是新的跑步和體適能的新概念. 同時,很快在美國體育引起革命性的反響.他帶來了新的訓練方法,使得運動員的訓練方法得到了完全的改變.

對于忠誠,競爭,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bowerman一點一滴的灌輸給他的運動員,同時逐漸建立起今天nike合作文化的基礎.

鮑爾曼作為教練,致力于不斷使他的運動員表現的更好,因此,他為運動員設計了更不易使受傷,并可使他們表現的更好的運動鞋,他的鞋比起當時的運動鞋更輕質,舒適

他試用了各式各樣的材料,并讓他的運動員進行嘗試.

菲爾.耐特- nike的創始人 (1957)

他是一名優秀的中長跑運動員

他盡管沒有贏得很多的比賽,但是bowerman的“競爭反映”激勵著他,使他有著追求達到自己極限,表現最好的愿望和欲望

菲爾.耐特曾在斯坦弗大學學習商業管理.他曾有一篇關于日本生產機會的文章指出,他相信,當時日本一種低價高質量的運動鞋將會在美國市場上代替德國的運動鞋的領導地位

鮑爾曼作為教練對他的運動員的準則也是耐特在商業上的原則.

“競爭反應”作出一個承諾

表現……精神上,身體上,情感上

關注……盡力做到最好

競爭至勝…….團隊合作

3.耐克公司的歷史

1972年,NIKE公司正式成立。其前身是由現任NIKE總裁菲爾·耐特以及比爾·鮑爾曼教練投資的藍帶體育公司。

1973年,全美2000米到10000米跑記錄創造者史蒂夫·普雷方丹成為第一個穿NIKE運動鞋的田徑運動員。

1978年,NIKE國際公司正式成立。NIKE鞋開始進入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和南美等海外市場。

1979年,第一款運用NIKE專利氣墊技術的Tailwind跑步鞋誕生。第一條NIKE服裝生產線開始上馬。

1980年,NIKE進入中國,在北京設立了第一個NIKE生產聯絡代表處。之后,NIKE秉承“Local for Local”(在哪里,為哪里)的觀念,不僅將先進技術引入中國,而且全心致力于本地人才、生產技術、銷售觀念的培養,取之本地,用之本地,在中國取得了飛速進展。

1996年,正式在中國成立了全資子公司NIKE(蘇州)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總部設于上海,并在北京、廣州設立分公司(香港也于2002年1月作為分公司并入中國區)。

2002年5月,NIKE開始在全國范圍內舉辦NIKE蝎斗3對3足球賽,數百支青少年球隊在廣州、上海、北京三地分別角逐14、16、18歲三個級別的獎牌。這是NIKE公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