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海外華人姓氏排名海外華人姓氏排名榜好家譜(誰有何氏完整姓氏家譜提供一下!謝謝)

时间:2024-06-01 06:54:15 编辑: 来源:

家族、南陽劉瑾家族、諸城劉墉家族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至于開劈大漢帝國的沛縣劉邦家族就更不用說了。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劉氏你帝400多年;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兩代稱帝43年;南北朝劉裕建立宋,歷時60年;元末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中國276年。可見劉氏善于建基立業。

劉姓家族較復雜 組成分子達五群

這個家族,組織情形也比較復雜。據考證,他們的組成分子至少有以下的五群——滯帝之裔、王季(周文王之父)之裔、婁氏之改姓、項氏之改姓及匈奴之改姓。

關于劉姓的得姓經緯,有一部《泰和劉氏先得錄》的序文,記述得最為清楚:“惟劉姓出自祁,其后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事夏孔甲為御龍氏,子孫在商更為豕韋氏,又更為唐杜氏,至周又更為杜氏,杜氏生士薦為士師,因官命氏,又更為士氏,至晉,士會入秦,雖復歸于晉,而子孫留秦者,遂稽劉累之名別姓劉氏,此得姓之所始。”

距今4000多年前的圣君唐堯,大家都知道是“五帝”之一帝嚳之后,乃是黃帝的姬姓子孫。因此,追本溯源,的劉姓家族,很顯然也是最為道地的黃帝子孫。

另外,在黃帝的其他子孫之中,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也還有一支以劉為姓的。該書指出:“周大夫食采于劉亦為劉氏,康公、獻公,其后也”,而這項文獻所謂“周大夫”,經過歷來許多學者的考據,已知為周文王之父周太王的后裔,在周成王的時候,被封于劉邑,也就是現在河南省偃師縣西南的地方。換言之,這一支源自周太王的劉氏,是發于源河南。

那么,上述源自帝堯的劉氏,最初又是發源于何處?《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劉,其地今定州唐縣”,就明白指出了這一支劉氏的老家是在現在的河北省唐縣。

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是出身于源自帝堯的那一支。據考證,這一支劉氏,初期是繁衍于現在的陜西、甘肅一帶,到了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時代,開始向河南及江蘇播遷。其中,輾轉遷移到江蘇豐、沛之地的子孫當中,有一位叫作劉端的人,生了4個兒子,依次為伯、仲、邦、交。老三劉邦,就是后來白手起家登上皇帝寶座的漢朝開國之主劉邦。

劉邦以一介平民東征西討地打下了天下之后,很快地分封同姓于各地。于是,其后支派繁衍,很自然地到處為劉氏家族札下穩固的基礎,形成了2000多年以來劉氏在每一處地方的盛況。據說,有漢一代,劉氏的皇親國戚是分布于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到了第16世紀的明、清之際,劉氏的繁衍中心已增至25處,大致就是《中華姓府》一書所詳列的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堂、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地。

姓氏家譜查詢:周姓的家普是咋排的啊?

寧波市鄞州區虎嘯周 克 周徐生發布

安徽 霍邱 玉、樹、傳、家 周樹國發布

河北邯鄲縣 佩、恪、?、永、玉、洪、廣、振、家、邦 周洪昌發布

江蘇省寶應縣范水鎮 ……永、宏、風…… 周超發布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 (前奉康熙賜給二十代)枝、興、衍、崇、緒、隆、茂、慶、傳、長、廣、生、忠、厚、嗣、永、遠、貞、正、方(增緒二十代)至、德、開、宏、運、達、孝、毓、福、祥、禮、教、培、家、訓、信、義、作、寶、章

周(Zhōu)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后裔,以地名為氏。據《史記·三代世表》、《周本紀》等所載,周姓最早出現于遠古黃帝時,有個將軍名叫周昌,至商代有個太史叫周任,以食采于周地得姓,他們的后代都以周為氏。

2、出自帝嚳高辛氏之后,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篡》稱:“帝嚳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周為氏。”太王之孫周文王時,遷于豐邑(今陜西省西安灃水西岸),作為國都,在位50年。到其子武王時,終于滅了商朝,建立周朝,歷八百余載,皆作周氏。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國所滅,其中部分周氏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一支是周平王時,少子姬烈受封于汝南,時人呼之“周家”,其后遂改為周氏;一支出自周赧王之后。據史料記載,秦滅掉東周后,把周赧王廢為庶人,遷到憚孤(今河南省臨汝縣西北),時稱赧王為周家,其后稱為周氏;還有一支出自周公旦之后。周公旦,周武王之弟,為周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去世后,史稱周公,其后代也以周為姓。周公的裔孫黑肩之后,世為周朝卿士,其后以國為氏。

3、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

(1)辛威之后周瑤,北周大將,初姓普屯,后因感北周王朝之恩,改為周氏。

(2)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周氏。

(3)元朝時,有一位蘇卓周的名人,改姓為周,并以“武功”為郡號。

(4)北魏獻帝次兄為普氏,后亦改為周氏。同時,有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均被改為姓周。南北朝時,代北復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改漢字單姓周氏。

4、被賜姓為周。唐末有個叫成枘的,后梁時被賜姓周氏。

周姓遷徙分布:

周姓的最初發源地在今陜西渭河平原一帶。

秦漢時期,周 姓主要以河南、陜西為中心地帶繁衍生息,后逐漸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

秦時,有河南臨汝的周姓人遷往江蘇沛縣。西漢時,有河南葉縣周姓人遷往河南平輿縣。

漢末,此支中又有遷往安徽廬江的,河南周燕在漢時遷往山東任太守。可見,這一時期,周姓已活動于陜西、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且以河南為主要支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蕩,大規模的南遷使得周姓人也卷入其中,于是湖北、江西、江蘇等地有了周姓人活動的足跡。如晉代,有周訪任江西潯陽梁州刺史。

南朝宋有周毅在江西臨川郡任太守之職。隋唐時,周姓有了大范圍的分布與發展。

唐初,隨著陳元光入閩開基福建漳州,周姓族人有加入者,此為周姓最初入閩者。

唐僖宗時,又有周姓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而后移居廣東者。這一時期,周姓更廣泛地分布于南方地區。

宋元時期,周姓人最為顯著的特點仍是南遷,以致于此期周姓名人多出于南方,如哲學家周敦頤、詞人周邦彥、音韻學家周德清等。

明清時期,是周姓發展中一個比較興盛的時期,臺灣、云南、四川、貴州等地也有了周姓人居住。據記載,明初周正行五兄弟從江西遷到貴州麻陽。

清初有福建人周延郡入臺,廣東人周朝德居于臺灣。此時,周姓可謂遍布祖國的山山水水。

今日周姓在長江流域的省、市中所占比例相對高于其他地區。周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一。

誰有何氏完整姓氏家譜提供一下!謝謝

何氏家譜

前言

我何氏根深葉茂,源遠流長。肇自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皇帝。皇帝姓公孫,名軒轅,因居于姬水,故又姓姬。所以,何姓最初實為姬姓。傳至桓叔成師,共30世。周平王二十六年<公元前745年>,桓叔次子萬封于韓原<今山西芮城縣西>,史稱韓萬,子爵,仕大夫,故亦稱武子萬。至萬重曾孫厥,厥因救趙氏孤兒脫險,歷史對他評價很高,正式以韓為氏,尊萬為韓姓始祖。傳至亞仲公韓信,共26世。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殺韓王安。二十九年<公元218年>,韓相國平之子張良為韓報仇,雇力士于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未遂,始皇疑六國皇室貴族所為,派人四處偵滅,適韓王安次子允,偕夫人張氏,子隆,孫騭,曾孫信等匿居廬江郡東鄉津,以撐船為業。秦探登舟查問姓氏,韓允指“河”姓,訛韓為何得以脫險,遂一家改姓何氏,從廬江郡遷扶風郡北隱居,何姓遂由此而來。漢高祖元年<公元206年>亞仲公信復遷廬江郡治舒縣定居,復姓韓不到十年,時逢韓王姓,淮陰侯韓信被漢王劉邦懷疑謀反先后被戮,有仇家借此生由陷害亞種公韓信,信長子堿,次子蔗為避父仇又遁跡廬江郡<今安徽>西部山區,遇呂后偵探詰問姓氏,兄弟又分別指以何姓,訛韓為何脫險。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尊允為何氏受姓始祖,正式改名何堿、何蔗、從此不復姓韓,定居廬江郡治舒<今安徽廬江縣>。傳至何全皋共30世。何全皋,長子何中立,字大體,唐大中三年<849年>生于袁州<今山西>宜春郡新喻縣大石橋何家街,后移籍洪州<今江西>豫章郡高安縣臨江鎮南京街鐵索橋。任河陽節度使,魏博左司馬。因父何全皋被軍人所害,料難襲父職,逃奔京都長安<今西安>,改授兵部司馬,繼遷河南節度使,封簡命侯。咸通中,南詔陷播州,乾符二年,夜郎復叛,何中立被封平播將軍,謹奉禧宗之命,掛大將軍印,領兵伐播。三戰皆捷。后因兵少難攻,請命益師。乾符三年,朝廷派楊端合兵助陣。播平,封中立祖為播州總管,賜以爵士,許以子孫世襲,永鎮邊疆,設總管府于播東九龍鎮<今團澤鎮九龍場>,距中立祖墓僅數里<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洪水村養馬塘>。中立祖傳至懋公共23世。

我祖懋公及堂伯祖、堂叔祖忠、思、惠<景慶子、清公孫>,恩、勤、殷、德<景富子、灝公孫>叔祖志、恕、慈<景秋子海公孫>,因楊氏謀反而停襲。楊端28世孫楊應龍于明萬歷19年<1591年>謀反,濫殺屬官、百姓,恩公于宋世臣等憤極赴京上書。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明廷命李化龍總督十五省區官兵24萬赴播圍剿,萬歷28年<公元1600年>楊應龍困于海龍囤,決戰114天,囤破應龍自焚。其時恩、思、殷三公領兵助剿,但忠公孫漢良被應龍逼而附逆被誅殺。萬歷二十九年<公元601年>明廷廢播州,分設遵義<屬四川>平越<屬貴州>兩軍民府,改土歸流,廢世襲制,將我何氏受封田土收回出售民間。恩,思,殷有功于朝,其后裔分赴各地辦差。

因上述諸因,各房天各一方。堂叔伯思、惠雁居青山,恩葬青山將軍山,殷葬青山棗園寺捕鼠穴,德移居后壩。叔祖志遷湄潭,恕遷南鄉平水里,慈遷遵義。傳至我支"必"字輩<2003年>共17世。

我何氏從公孫軒轅皇帝<姬姓世系>傳至桓叔公成師,以姬姓共30世近千年。從桓叔子韓萬<晉韓世系韓姓始祖>傳至亞仲公韓信,以韓為姓共26世近600百年。從亞仲公韓信次子何蔗<廬江世系何姓始祖>傳至何全噑共30世近千年。從何全噑子大本公何中立<遵義世系,入播始祖>傳至何懋共23世700年。從何懋予<"邦"字>傳至今<2003年>我支“必”字輩,共16世四百年。自皇帝至今<2004年>為帝為王為后為蔗人者共125世近四千年。

我遵義何氏出自蔗公。何氏受姓雖晚于兄弟姓氏,但據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卻居全國第十七位。自始祖中立公入播以來,何氏在遵義亦屬大姓。但由于傳之久遠,又缺乏統一完整的族譜,族種相互聯系甚少。同姓之間視如路人。為緬懷祖先業績,發揚我族優良傳統,族內早萌發了重修族譜的意愿。2003年清明節,何洪舉在中橋何氏將軍墳掃墓之時,倡導重修族譜,得到各地宗親的支持,實為幸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