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海外創新型ETF發展現狀行業報告(機構投資者的意義和作用,急!!!!)

时间:2024-06-02 16:21:09 编辑: 来源:

質和要達到的目標進行分析,只有對這些問題了解清楚之后,才能更清楚機構投資者的重要作用。

債轉股推出的背景:進入九十年代之后,國有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全國大部分國有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困難企業的特征是負債率居高不下、資金嚴重匱乏。由于歷史原因,許多國有企業在設立時形成的貸款始終壓迫著企業的神經,每年高額的利息足以消耗掉企業大部或全部利潤,經營的積極性被壓制了。另一方面,由于國有企業無法按期歸還貸款,使國有銀行中產生大量不良資產,也影響著銀行真正走上商業化經營之路,商業銀行難“商業”是現有金融體制改革的癥結。在這一背景之下,“債轉股”,這種改革方案被提了出來。

債轉股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實質:債轉股要解決的問題的表象是一方面,通過國有企業的債權轉成股權,從而減輕國企財務負擔,使企業能夠正常生產經營;另一方面,通過接收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使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下降,從而改善銀行資產質量,加快銀行的商業化改革的進程,減少金融風險出現的可能性。這里需要討論的是,國有企業大面積虧損的原因真是債務負擔過重嗎?目前有一種通行的說法認為國有企業效益不好是由于銀行債務負擔過重造成的,這種說法實際上是本末倒置了。應該說是因為國有企業效益差,所以才付不起銀行的利息。國有企業效益差才是問題的實質。

造成國有企業效益差的原因很多,如“所有者缺位”造成企業效益無人關心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目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上三類生產主體國有企業、三資企業、民營企業之間的不平等競爭造成的。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過程中,由于歷史遺留下的很多問題造成國有企業先天背負著很多政策性負擔,這種政策性負擔過重導致企業的經營成本過高。而造成這些負擔的責任在于政府,所以政府對這些企業給予補貼。但是企業虧損的原因既有政策性虧損也有經營性虧損,政府應該只對政策性虧損給予補貼,但實際情況是無論哪一種虧損,企業都要求政府補貼。長期如此,造成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喪失殆盡,而且為了尋求補貼還造成了很多腐敗問題。

現在大型國有企業所背負的政策性負擔可分成兩個大類:一是社會性政策負擔,一是戰略性政策負擔:社會性政策負擔包括國有企業中的養老保險和冗員等。

除了社會性政策負擔外,國家為了發展戰略的目標建立的一些大型企業。然而,這些不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在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是沒有自生能力的,這些國有企業的投資和生產是國家戰略決策的結果,并非企業的自主選擇,所以,這種負擔可稱為戰略性政策負擔。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債轉股實施過程中要解決的實質性問題是解除國有企業政策性負擔的問題。

債轉股要實現的目標: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目標是利用10年的時間,將股權變現而退出現有的投資領域,收回投資。而作為國家實施債轉股要實現的目標是通過實施債轉股,實現國有企業的扭虧為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可持續發展。金融管理公司實現股權變現的主要方式是股權回購、上市流通和股權轉讓等方式。

從國家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目標看,兩者的利益取向并不完全一樣。而且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到國有企業效益差的根本原因是政策性負擔過重,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實施債轉股之后并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債轉股的政策并未明確表明,金融管理公司可以接管企業,而且由于企業進行債轉股的初衷是減免債務,而不是接受管理。管理公司既無權利接管企業又無能力減輕國有企業政策性負擔,所以管理公司很難轉變企業的現狀。而且金融管理公司的目標是將股權變現收回投資,屬于短期行為,所以對企業的持續發展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未必會很關心。

從金融管理公司收回投資的方式分析,在已簽署債轉股協議的企業中,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普遍采取了股權回購、企業上市和股權轉讓等退出模式。這些退出方式的實現都需要有像證券公司這樣的機構投資者運用重組、并購等手段,幫助企業進行重整再造之后,才能進行。但是,企業上市這一途徑也只能是債轉股企業中很少部分的優秀企業能夠實現的,大多數債轉股企業仍將是非上市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實現退出的另一種主要方式是向機構投資者轉讓股權。也就是由機構投資者主要是三類企業和一些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充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手中的股權的受讓者。這樣做的好處是這些公司大都是上市公司或者有一家或幾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受讓這些股權之后,可以通過重組等方式進入到上市公司中,從而完成流通過程。

1.從債轉股業務流程上分析,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負責接受和處置不良資產,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實施債轉股;三類企業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金融管理公司作為機構投資者的一員,在債轉股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無人可比,其他機構投資者例如券商在其中起到設計師的作用。三類企業參與債轉股的工作是一點想法,如果這種想法可行,則三類企業在債轉股后期的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將超過金融管理公司。

五、機構投資者在穩定市場和

豐富市場金融品種方面起到的作用

促成機構投資者在穩定市場和豐富金融品種方面起作用的因素有兩方面,一是市場的發展的需要,一是機構投資者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推出金融品種的目的也是為了市場的穩定。(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目前比較適合中國國情的金融創新品種是———股票指數期貨)

機構投資者在維護市場穩定方面作用體現在:通過自身的研究力量和信息優勢,對各類信息進行真偽辨別,他們選擇真正有投資價值的股票,并做中長期持有,這就能夠起到抑制市場短期波動幅度過大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導入理性、成熟的投資理念,引導廣大中小投資者理性投資、鼓勵投資、遏制投機,促進證券市場規范、穩健、高效地運作。

證券市場上金融衍生產品的出現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由于機構投資者的存在和快速的發展壯大,使該品種的推出時間被大大加快了。

機構投資者力促“股指期貨”推出的原因分析:

1、股指期貨本身的功能決定,這一金融品種有利于市場的穩定

股市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面臨的風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股市的整體風險,又稱為系統風險,即所有或大多數股票的價格一起波動的風險。另一種是個股風險,又稱為非系統風險,即持有單個股票所面臨的市場價格波動風險。通過投資組合,即同時購買多種風險不同的股票,可以較好地規避非系統風險,但不能有效地規避整個股市下跌所帶來的系統風險。由于股票指數基本上能代表整個市場股票價格變動的趨勢和幅度,人們開始嘗試著將股票指數改造成一種可交易的期貨合約并利用它對所有股票進行套期保值,規避系統風險,于是股指期貨應運而生。股指期貨就是一種以股票價格指數作為標的物的金融期貨合約。股指期貨的主要功能體現在:回避系統風險、鎖定預期利潤、充分利用期貨保證金的信用擴張,及時捕捉市場機會。

股指期貨的這幾個功能使機構投資者能夠很好的規避風險,而且使用得當,還能夠利用股指期貨的杠桿作用,獲取更大的收益。

2、機構投資者實力增長迅速和市場監管力度加大,造成機構投資者產生避險需求

市場上傳出應該推出“股指期貨”的呼吁的時間與管理層要試點發展“開放式基金”的時間基本上是一致的。理由是開放式基金的金額不固定,隨時有贖回的壓力,如果沒有相應的拋空機制,開放式基金將面臨很大的風險。但是,只有開放式基金需要這一避險工具嗎?其他機構投資者呢?

中國證券市場的波動性較強,當討論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時,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是由于市場上個人投資者占到主導地位造成的。這種結論的導出是以機構投資者主要從事投資活動和個人投資者主要從事投機活動為前提的。如果這個結論成立,就可以導出另一個推論,當個人投資者占主導地位時,市場的投機氣氛較濃,所以這時的市場的波動幅度大;當以投資為投資理念為主導的機構投資者占市場的主導地位時,市場的波動幅度小,所以機構投資者對市場應該有穩定作用。

這里有一個疑問,中國證券市場的波動性較強的問題是存在的,但是是否是由于投資者的結構性原因造成呢?我們認為市場的波動性強是由于交易制度設置上的缺陷造成的。中國證券市場的交易制度中沒有做空機制,造成只有買入之后上漲投資者才能夠盈利。當賬面的盈利豐厚之后,只有拋出才能兌現盈利。這就造成市場漲時瘋狂,跌時狂暴的波動性的特點。

當整個市場進入小利時代。這里的小利是相對于過去的暴利、大利而言的,迫使機構投資者開始追求穩定的利潤,將風險因素放在首位考慮。當市場處于暴利階段,而且監管力度不是很強的時候,機構投資者可以通過“坐莊”等方式獲取超額利潤,所以對回避風險的金融創新品種的需求不是很大;當市場進入小利階段而且監管力度加大,使機構“坐莊”的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這時機構投資者對引進新的金融品種以回避越來越大的市場的風險的需求大大增加,所以會力促“股指期貨”的推出。

結論: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過程本身也是機構投資者不斷成長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歷史經驗表明,機構投資者已經成為改革成本的重要載體。適值國有股減持階段性成果推出、資本市場面臨重大變革之際,機構投資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應為方方面面關注、發掘與引導。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