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溶血性貧血網織紅細胞增多還是正常(血常規檢查結果,是貧血嗎)

时间:2024-06-01 05:42:08 编辑: 来源:

的損傷 11.3 其他 12 創傷性心源性溶血性貧血的臨床表現 13 創傷性心源性溶血性貧血的并發癥 14 實驗室檢查 15 輔助檢查 16 診斷 17 鑒別診斷 18 創傷性心源性溶血性貧血的治療 19 預后 20 相關檢查 附: 1 創傷性心源性溶血性貧血相關藥物 1 拼音

chuàng shāng xìng xīn yuán xìng róng xuè xìng pín xuè

2 英文參考

traumatic cardiac hemolytic anemia

3 概述

自1951年Hufnagel首次引入人工瓣膜治療心臟瓣膜病以來,人工心臟瓣膜經歷了籠球瓣、籠蝶瓣、側傾蝶瓣和雙葉瓣的發展,改善了人工瓣膜的衰竭、損壞。但各類人工瓣膜手術后,均可引起溶血,這種心臟或大血管疾病的矯正手術治療后所造成的創面、血流動力學異常或安置的異物摩擦、沖擊紅細胞,使之產生機械性損傷,從而發生溶血性貧血,屬于創傷性心源性溶血性貧血。

4 疾病名稱

創傷性心源性溶血性貧血

5 英文名稱

traumatic cardiac hemolytic anemia

6 創傷性心源性溶血性貧血的別名

創傷性心臟性溶血性貧血

7 分類

血液科 > 紅細胞疾病 > 機械性因素所致溶血性貧血

8 ICD號

D59.8

9 流行病學

創傷性心源性溶血性貧血的發病率各家報道不一,差別較大,確切發病率較難估計。這與病例選擇、監測方法敏感性及手術情況等均有關。國內曾有報道1179例在體外循環下進行心臟直視手術,4例術后發生溶血,均因畸形矯正不全引起。以往應用籠球瓣和籠蝶瓣修復術,有報道發生明顯溶血率可達25%,目前用的側傾蝶瓣和雙葉瓣具有良好的血流動力學特性,發生率已顯著下降。

10 病因

未經手術的多種心臟或大血管疾病如Valsalva竇破裂、主動脈狹窄、創傷性動靜脈瘺、梅毒性心臟病、細菌性心內膜炎及肥厚性心肌病等均可引起創傷性心源性溶血,但常因骨髓代償功能良好,不發生貧血,或貧血很輕,不引起注意。各種瓣膜置換術,心腔內修補術都有可能引發本病,但最多見的是涉及主動脈瓣的手術(尤其是主動脈瓣狹窄),其次是二尖瓣膜病(如關閉不全)。自開展心臟或大血管疾病外科手術治療后,本病較前多見,貧血程度也更嚴重。

11 發病機制

下述幾種機制與本病的發生有關:

11.1 湍流產生的剪切力

直接損傷紅細胞,是本病最主要的發病機制。當紅細胞受到3000dyn/cm2以上的剪切力作用時,即可破碎。而湍流所產生的剪切力往往超過此值。影響湍流產生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取決于壓力梯度的血流速度。左心室與主動脈在左心室收縮時產生的壓力梯度最大,故血流在此處最容易出現湍流。所以涉及主動脈瓣的病變或手術最容易發生本病。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也可以發生本病。心臟功能狀態則影響創傷性心源性溶血性貧血的嚴重程度。二尖瓣關閉不全的患者,左心室收縮時,與左心房之間也產生較大的壓力梯度而發生同樣的情況。任何原因如瓣膜關閉不全、人工瓣撕裂或與周圍組織間有縫隙等所引起的血液反流均可產生湍流。

11.2 人工瓣膜對紅細胞的損傷

主要從兩個方面損傷紅細胞而發生溶血。一是人工瓣膜表面程度。表面粗糙者容易摩擦損傷紅細胞;如Tefron或含有橡皮的Dacron布制作的人工瓣膜表面常較粗糙,發生溶血的機會就較大;而金屬制作的瓣膜表面較光滑,發生溶血相對較少。另外,表面粗糙的瓣膜上,易有纖維蛋白沉積而發生類似于微血管病性溶血的現象。二是人工瓣膜的制作材料,不僅表面粗糙程度不同,還有其他因素影響溶血的發生,例如,是生物瓣還是機械瓣、是否容易被內皮細胞覆蓋等。

11.3 其他

免疫機制參與的溶血是本病發生的一個次要因素。個別病人Coombs試驗陽性,其原因可能是機械損傷后暴露出來的細胞抗原,誘導產生了自身抗體。另外,有病變的或修補后的瓣膜及更換的人工瓣在關閉時可直接損傷紅細胞。

12 創傷性心源性溶血性貧血的臨床表現

溶血多呈慢性、持續性。破壞的紅細胞量多少不一,與病變部位、程度和置換瓣膜類型、質量、狀態以及手術范圍、心輸出量等有關。溶血量小,骨髓造血功能可以代償而不發生貧血,除原有心臟病或手術帶來的癥狀體征之外,沒有其他臨床表現。如果溶血量大,超過了骨髓造血功能的代償,則出現程度不一的貧血。未經手術治療的病人往往溶血量小,無或僅有輕度貧血。術后的患者因造成溶血的因素較多,易出現貧血,且程度較重,甚至需要多次輸血。發生細菌性心內膜炎或其他慢性炎癥也可影響骨髓造血,使貧血加重。患者很少發生肉眼可見的血紅蛋白尿。長期慢性溶血時,鐵以血紅蛋白和含鐵血黃素形式從尿中排除,可繼發缺鐵性貧血。

13 創傷性心源性溶血性貧血的并發癥

可并發急性溶血,多因瓣膜撕裂、脫漏或心輸出量短時間內急劇增加所致。此時可有急性溶血的表現,出現黃疸、肉眼可見的血紅蛋白尿等癥。在患者已存在心力衰竭時,急性血管內溶血可危及生命。

14 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  貧血程度不一。除非伴有缺鐵,貧血一般為正細胞正色素性。出現許多破碎紅細胞是本病的一個突出特點,形態像盔形、三角形等。破碎細胞的多少可反映溶血程度,溶血程度輕的可不出現這種細胞。外周血中可以見到球形紅細胞。白細胞數正常或輕度高。血小板數可減少。網織紅細胞輕度的增多。

2.尿中含鐵血黃素和血紅蛋白均可呈陽性,若發生急性溶血則有相應的特點。

3.骨髓象  紅細胞系增生明顯活躍。若有缺鐵可有相應特點。

15 輔助檢查

根據病情、臨床表現、癥狀、體征、可選擇做心電圖、B超、X線、生化等檢查。

16 診斷

根據患者的心臟病史、手術史及體征,結合溶血性貧血的臨床和實驗室檢查,診斷并不難。

17 鑒別診斷

但要注意除外缺鐵、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加重貧血的情況。心臟病伴有輕度溶血性貧血的患者,在鑒別診斷時,要考慮到本病的可能,以免漏診。

18 創傷性心源性溶血性貧血的治療

手術治療前的患者,貧血程度往往較輕,如果貧血對于心臟功能沒有明顯不利影響,可不予處理。活動可加重溶血,故應適當限制。對其他可加重貧血的因素,也應及時糾正。有些患者在缺鐵被糾正后,貧血可有所改善。應用紅細胞生成素治療有一定促進造血的作用。嚴重急性溶血時可適量輸血。手術后若有明顯貧血、人工瓣撕裂、周圍有滲漏或放置不妥等情況,宜盡快重新手術治療。

19 預后

經積極治療后,病情可控制。

20 相關檢查

血紅蛋白、球形紅細胞、紅細胞生成素

創傷性心源性溶血性貧血相關藥物 注射用頭孢噻吩鈉

心內膜炎、敗血癥、肺部感染等嚴重感染患者。(5)創傷所致的腎清除功能降低。(6)對青霉素或頭孢噻吩過...

注射用頭孢噻吩鈉

染性心內膜炎、敗血癥、肺部感染等嚴重感染患者。⑤創傷所致的腎清除功能降低。⑥對青霉素或頭孢噻吩過敏者...

鹽酸米諾環素膠囊

24~48小時后可恢復。(8)血液系統:偶有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增...

注射用賴氨匹林

。4.本品不易與其他非甾體抗炎藥合用。5.對各種創傷性劇痛和內臟平滑肌絞痛無效。【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

注射用賴氨匹林

血常規檢查結果,是貧血嗎

1.血常規 按傳統要求,其內容包括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白細胞計數及其分類。其結果不但能確定貧血的有無及貧血程度,還可估算貧血的形態學類型。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紅細胞計數每微升百萬數與血紅蛋白量每分升克數之比為33-34:1。如這一比例明顯減低或增高,分別提示大紅細胞性或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2.血小板計數 可以配合血常規,為貧血的診斷提供重要依據(表8-1-1)3.紅細胞指數測定 紅細胞平均體積(MCV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和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X可用以進行貧血的形態學分類,有助于推斷貧血的病因(表8—1—2)。貧血診斷的提示意義貧血,白細 缺鐵性貧血、純紅再生障礙性貧血。胞、血小板 溶血性貧血、鐵粒幼細胞貧血、巨幼細計數正常 胞貧血、繼發性貧血貧血,白細PN’II、Es綜合征(自體免疫性溶血胞或血小板 性貧血合并血小板減少L巨幼細胞貧計數減少 血JllP并發失血性貧血貧血,白細“再障、PNH、急性白血病、MDS、惡組。胞和血小板 脾功能亢進、巨幼細胞貧血、骨轉移計數減少 癌、急性造血停滯貧血,白細 白血病、骨髓纖維化、新生兒溶血。胞增多、失血性貧血。4.網織紅細胞計數 能反映紅系造血的活躍程度,對判斷貧血性質有一定參考價值。其正常值范圍0.005-0.15(0.5%-1.5%);對嚴重貧血患者,觀察其絕對值更有意義。其正常值范圍(24~84)X10(2.4-8.4萬/k)。明顯增高見于溶血性貧血(急性溶血發作后)急性失血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葉酸及或維生素B;。治療后、缺鐵性貧血鐵劑治療后;輕度增高見于慢性溶血性貧血緩解期、骨髓纖維化、脾切除術后。計數減低甚至缺如常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純紅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造血停滯、骨髓病性貧血。而缺鐵性貧血及巨幼細胞貧血治療前,繼發性貧血和一部分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網織紅細胞計數可以正常。

表8-1-2 貧血的形態

類型 MCV(fl) mchpg Mchc(g/L) 病因

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80~95 26~32 320~360 急性失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大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95 <32 320~360 巨幼細胞貧血,急性溶血性貧血,肝病性貧血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80 <26 <300 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貧血,地中海貧血、慢性感染

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80-95 26-32 320-360 急性失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大細胞正色素性貧血>%>32 3m-360 巨幼細胞貧血、急性溶血性貧血、肝病性貧血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SO<%<3m 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貧血、地中海貧血、慢性感染

貧血的分級

貧血是指外周血中單位容積內血紅蛋白濃度(Hb);紅細胞計數(RBC)和(或)血細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齡、性別和地區的正常標準。一般認為在平原地區,成年男性Hb<120g/L、RBC<4.5×1012/L及(或)HCT<0.42,女性Hb<110g/L, RBC<4.0×1012/L及(或)HCT<0.37就可診斷為貧血。貧血建議飲用堌桖合茶 ,能將補血與補氣結合在一起,氣血雙補。

貧血的分類:

1.根據紅細胞形態特點分類

分為①大細胞性貧血,如巨幼細胞貧血;②正常細胞性貧血如再障,急性失血貧血;③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如缺鐵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