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清朝對海外華人的態度(南洋華僑被殺大清為何不管?要怎樣來看待大清?)

时间:2024-05-30 07:36:34 编辑: 来源:

他們是故意討好英國人,故意“誹謗政府”“經常記仇”,有與外國有聯系之嫌。此時國內的頑固派開始響應劉錫鴻,翰林學士編輯何金壽非法稱其為“英國第二號人物,要向英國投降”。

盡管困難重重,郭松濤還是堅持忍辱負重,盡職盡責。在目前的任務中,他盡力為清政府挽回面子。

郭嵩燾第一次出使英國有兩個目的:一是作為清廷代表,前往英國就麥考利事件向英國政府“道歉”;二是留在英國擔任“第一大臣”。但是,是應該先道歉還是先提交我們的證明呢?這是擺在郭嵩燾面前的民族尊嚴問題。如果先“道歉”,有損中國形象;如果你先交了證,再把“道歉”拋在腦后,因為麥考瑞事件而憤怒的英國會不滿不保全面子。經過郭的努力,兩個儀式和諧舉行,解決了雙方的尷尬。

在去英國之前,郭嵩燾問英國大使,英國女王陛下見到她應該做什么。當時大使猶豫了一下,說在法庭上你可以為所欲為。實際上,大使希望郭嵩燾三跪九叩。因為你在罷免政府之前,讓西方人在中國皇帝面前三叩九拜,引起了很多不快。所以很多英國人都在等笑話。面對這個難題,郭松濤遇到了很多外國人,詢問禮儀。最后,他脫帽鞠躬,以示與其他外國大使會見女王的禮儀。他發明了三鞠躬的形式表示敬意,女王鞠躬回禮,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郭松濤參觀法國世博會中國館。

此外,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和安全,他做了大量具體工作。比如,他通過記錄英國外交部,澄清了英國商會船只封鎖中國鎮江的問題。并成功處理了英國商船沖撞中國商船、英國外國公司員工槍殺廈門漁民事件,最終迫使英方賠償損失。他還及時向清政府通報了國家安全形勢。

為了加強對華僑的領事保護,郭嵩燾首先提出在一些國家設立領事館。由于他的努力,中國先后在新加坡、舊金山、橫濱和神戶設立了領事館,從而保護了海外華人的利益。郭嵩燾對下屬要求嚴格,為隨行官員制定了所謂五戒:一戒洋煙,二戒嫖,三戒賭,三戒外誘,五戒口交。郭嵩燾的特使形象,被外國人一致公認為最有教養的東方人,成為中國使團最早的行為準則。

郭松濤來英國后也沒閑著。他到下議院聽取議員對政府的批評,視察英國議會民主和自由選舉制度。拜訪和會見政府部長、當地知名人士、學者和科學家等。參加“國際刑法監獄大會”,積極學習國際公法。去工廠、港口、軍艦、堡壘、商業、銀行、鑄幣廠、電報局、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報社、稅務局、刺繡研究所、船舶制造廠、瓷窯等。

郭嵩燾將這些發現寄回國內,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建議我們不僅要從歐洲引進“制造機器的方法”,還要學習他們的制度。中國不幡然醒悟,改造舊的,趕上新的,西方強,中國強。郭頌的建議擊中了清廷的要害。不幸的是,在韓國社會,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這些建議和信息令人震驚。同時,他們加深了對中國舊派的仇恨。

在英國的這些年,郭嵩燾獨辟蹊徑,開創了許多無先例、無借鑒的實踐,為中國的外交工作,尤其是使館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可悲的是,就是這樣一個為清廷外交而死的人,卻被當時國內很多人稱為“漢奸”。郭嵩燾與劉錫鴻的矛盾很快在清廷得到反映,他們的是非引起了中國洋務派與守舊派的新一輪較量。

1878年5月6日,劉錫鴻給總理衙門寫了一封千言的申訴書,其中全面列舉了郭嵩燾在使館的“十大罪狀”。還擔任過法國部長的郭嵩燾聽說他們之間的矛盾急劇加深,這幾乎是水火不容,并已開始影響到國家的聲譽。清政府不得不將郭劉之爭提上日程。

以李為首的守舊派利用這一點,要求立即將郭嵩燾移送回國治療。洋務運動的李鴻章仍然竭力為他辯護。6月20日,李鴻章給總理府寫了一封信,信中轉述了留日學生導師李對劉錫鴻的看法:西方國家對劉錫鴻評價不高,德國報紙對劉錫鴻一向“吹毛求疵”,劉錫鴻工作態度惡劣不負責任,經常“病入膏肓”。同時,李鴻章寫道:“但是,目前君賢兼任英法第二使,責任更重。”“英國人無話可說。”李鴻章為了保護郭嵩燾,故意將德國報紙對劉的批評與英國報紙對郭嵩燾的批評進行比較。但出乎李鴻章意料的是,反對郭頌道路的聲音非常強烈。許多人不僅要求將郭松濤遣送回國,還敦促對郭松濤進行調查和懲罰。

這時,形勢對郭頌非常不利,李鴻章于7月10日致信總理府。他說:“只有英國大使才有位子,關系很重。名要與職相稱,要實現希望和優秀。西安仍由英國人推動,難以維持。”他想以“駐英大使”一職的重要性和接班人選擇不當為由,反對郭嵩燾的調任,進而反對郭嵩燾的處分。同時,他還從信中借用了一句德語,說劉錫鴻“為人卑微,名聲不好”,“在德國不太禮貌”。如果把郭嵩燾調回來,最好是把劉錫鴻調回來。

但李鴻章此時不想和守舊派鬧得太僵,于是給丞相府寫了一封信表明態度。他在信中解釋說:“蓋知道云仙的心永遠是忠厚慈愛的,只是生性急躁。”他出國后一直被劉為難,很難站在一起。”于是他寫了一封信,談了自己的看法。至于如何處理他們兩個,我李鴻章服從朝廷法令和總理府的裁決,只希望總理府慎重處理此事。

總理最初決定只召回郭嵩燾,而劉錫鴻留在德國當部長。根據劉錫鴻的提議,另一名在德國學習的學生將被任命為駐德國大使館的參贊,以監督李金星。李鴻章培養的心腹鮑鋒與郭嵩燾關系融洽,對劉錫鴻的行為一直反感。聽說他要做劉錫鴻的副手。李覺得這個人很難共事,所以他不想干了。然后他四處尋找說情者,拒絕了。李鴻章抓住這個機會,于7月18日致函總理府。他在信中提醒首相府,在安排人選時,必須“充分利用對方”。他還說,李在德國管理留學生的任務已經很重了。如果把這份不情愿的工作交給他,恐怕他兩件事都做不好。最后,李鴻章補充道: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人之德與名,可以知之”。李鴻章的意圖很明顯,沒有人愿意和劉錫鴻合作,這讓他陷入了“獨來獨往,無可奈何”的境地。從而實現替換郭松濤和劉錫鴻的真實意圖。

郭松濤梁夫人

李鴻章一方面堅決反對查處郭嵩燾,同時要求撤換劉錫鴻,說他性情暴戾,才智過人,外部影響惡劣。清政府非常重視李鴻章的意見。經過激烈的斗爭,清廷終于改變了初衷。8月25日,清政府分別正式下令召回劉錫鴻和李。郭嵩燾將不再受到調查和懲罰。洋務派和守舊派兩股政治力量,最終將郭與劉之爭捆綁在一起。

1879年1月,郭嵩燾和他的繼任者曾紀澤回到中國。臨行前,郭嵩燾與夫人梁按照國際外交禮儀前往王宮與維多利亞女王道別。郭嵩燾也想娶他的妻子。因為根據清朝封建禮教對“婦德”的要求,女性是不允許參政的,也不能出現在公眾面前,否則就是“不道德”。于是,他帶著妻子告別英國國王的消息被送回北京,再次引起了封建文人的譴責,從而加重了他的罪過。

但西方人對郭嵩燾的做法評價很高,稱他為“東方最有教養的人”。聽說郭嵩燾要被調走,英法兩國的官員和記者都來送別。大家都表示不愿意和這個給人留下好印象的中國外交官分手。

郭松濤在航行了幾天后到達了上海。按照重要使節回國的套路,他本該回京述職。但是慈禧太后下詔,說可以退休回家,不去北京述職。5月5日,極度孤獨的郭松濤乘船抵達家鄉長沙。當時湖南正在發生一場老式的排外風潮,郭松濤的突然回歸似乎火上澆油,讓局勢更加緊張。此時,郭嵩燾的“漢奸賣國”、“與洋人為伍”的標語已經貼滿大街。郭嵩燾的欽差大臣官銜雖未取消,但地方官員在巡撫之下“傲慢無禮”,任由許多人在岸上辱罵郭,不讓他的船靠岸。

郭嵩燾駁斥了家鄉官員和民眾的指責和忽視。他說:“誹謗毀了整個世界,但我的心是平靜的。”他還寫詩表達自己的志向:“驕傲是無心的,不是扭曲的。他應該讓自己的晚年活靈活現。經過幾百代,幾千年的交流,可以肯定世界上有這么一個人。當世界想要扼殺定位人才的時候,往往會遭到反擊。學的是半官方的,這輩子開過幾次。”這既是他對自己人生經歷和結局的認識,也是他對晚清保守腐朽的官場生態的無聲抗議。郭嵩燾下鄉后,仍然關心國家大事,經常藐視朝廷,給李鴻章等重要官員寫時事和外交書信

1891年7月18日,郭嵩燾孤獨凄涼地死去。李鴻章、曾紀澤、王先謙等官員聽說后,紛紛要求朝廷傳郭嵩燾,并請他為自己設立謚號。但這些要求都被慈禧太后拒絕了,甚至有人要求朝廷鞭笞郭嵩燾以示感謝。

郭嵩燾正在值班,肩負重任,為國家和人民努力工作。但是,因為他走在那個時代的前面,所以直到他死的那一天,他才被他的時代所認可。臨死前,我們只能希望“這樣的人幾千代以后,世界上還會有這樣的人”,把期望押在后代身上。即使百年后我們讀史書,也看不到太多關于他的描述。我們不得不說,他的結局很可悲。應該說他的經歷是那個時代的悲哀。清末學者王先謙曾這樣評價郭嵩燾:“以忠肝養國,天下不負美名。”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