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珠江海外發展有限公司福利待遇如何(民營企業的考察方法與戰略研究)

时间:2024-05-27 06:36:15 编辑: 来源:

市場。

4、引進一批外地企業進入深圳,壯大深圳企業“走出去”的隊伍

在整合深圳現有企業資源的基礎上,積極創造條件,引進一批外地企業進入深圳、迅速壯大深圳企業“走出去”的隊伍,是把深圳建設成為“走出去”強市的有力支撐。制定與實施比國內民企發達地區更為優惠的政策條件,創造更為優良的發展環境,將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地區及國內其他省區的民企引進來發展,再扶持它們“走出去”。

5、扶持一批民科企業“走出去”

高科技民營企業正在成為深圳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目前深圳市從事高新技術產業的民營企業已達8000多家,2000年產值達315億元,年銷售額占全市高科技企業總產值的比例已上升到32%以上。下面針對民科企業存在的一些具體困難,提出發展民營高科技、促進深圳經濟持續增長的幾條措施:

(1)設立民企科技園區;中小型民科企業缺少科研和生產基地,進一步開發和擴大規模存在困難。市總商會在政協提案中建議政府規范一塊土地建立民營高科技工業園,把目前零散的、有一定發展前景的民科企業及民科項目安排到該園區立足發展,同時在該工業園建立民營科技孵化中心,作為培育高新技術項目和企業成長的基地,將優秀的民科項目和民科企業推向市場。政府可考慮在高新技術產業帶的規劃中劃出一塊作為民企科技園區,為部分有發展前景的民科企業解決土地資源困難,并允許一定數量的專業性外貿服務公司及其它中介機構入園,以形成深圳市一級的民科企業孵化基地。

(2)發展風險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是專門針對民營高科技企業設立的創業基金。上海市政府組建了包括上海創業投資公司、上海科技投資公司、上海聯創投資管理公司、上海技術產權交易所等專業機構在內的風險投資體系。到2001年初,上海市籌集的創業投資資金超過50億元,各類創業投資公司及管理公司超過40家。深圳市也初步形成風險投資體系,存在問題主要為市場風險和技術風險較大、投資收益低且缺少退出機制,因而繼續發展、健全風險投資基金、積極引入國外的類似基金至關重要。

(3)營造留住高級人才的社會環境。高級人才的缺乏是深圳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大障礙。留住高素質人才需要為高級人才創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形成高素質人才在民科企業創業的歸宿感。具體做法有:加強對民營企業的宣傳力度;表彰有突出貢獻的民企和民企人才;提高民企人才社會地位和社會福利;提高民營企業家素質;支持資助企業的人才培養計劃。

(二)實施名牌戰略推動民企“走出去”

名牌是具有與一般商標不同信譽價值的馳名品牌,利用名牌可以極大提高新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成功率,名牌延伸還能促進“走出去”的產品名牌發展為企業名牌。

1、推進深圳名牌“走出去”戰略,使深圳成為中國名牌“走出去”的搖籃

從八十年代起,深圳創造了飛亞達、康佳、小護士、喜之郎、中華牌自行車、錦繡中華、招商銀行等一系列在國內市場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消費品和服務品牌,而且已經成為國內地產、家電等行業名牌產品的搖籃。名牌產品是社會綜合實力的表現。造就一個名牌并“走出去”可能花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基于此,深圳市名牌企業“走出去”應改變由企業自發孕育、形成名牌再“走出去”的模式,盡快推出一個扶持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走出去”的中長期規劃,以質量技術監督局、外經貿、市總商會等部門為主要力量,在ISO9000認證、推介深圳名牌等方面扶持一批省級和國家級名牌企業“走出去”,使深圳成為中國名牌“走出去”的搖籃。

2、快速推進深圳名牌企業的ISO9000認證

ISO9000國際標準自1987年以來己被世界上80多個國家和地區采用,WTO將ISO9000證書作為國際貿易往來憑證,企業只有獲得這種認證方可暢通無阻。因而快速推進ISO9000認證,是在加入WTO和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大背景下使深圳名牌企業“走出去”和進入國際名牌競爭的基石。企業通過ISO9000認證的問題主要在于,一是認為ISO9000認證起點過高、難以通過;二是缺乏政府部門在ISO9000認證上的支持和指導。事實上,ISO9000實際上是全球通用的質量體系的基礎標準,即最低的質量體系標準。其次,深圳市的有關政府部門如質量技術監督局等應積極給予指導,加強認證宣傳和培訓工作,引導企業針對不同市場開發不同品牌,推動一批本地名牌企業通過ISO9000認證、按國際通行標準“走出去”。

3、建設“走出去”的深圳名牌企業網

商會等組織則可在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大力推介深圳名牌,樹立深圳名牌的國際形象。國內部分省市如四川、云南等地已建立了地區性的名牌企業推介網站,深圳也可建設“走出去”的名牌企業的英文網站,與“中國品牌網”、國家技術監督部門建立鏈接,形成專門向海外推介深圳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的電子渠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現代型:三低(發達國家)、傳統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干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于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藥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于耕作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于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特征: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