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社交媒體給人們交流方式帶來的變化英語(互聯網生活英語作文 英語作文《網絡改變我們的生活》)

时间:2024-05-20 03:44:31 编辑: 来源:

,即使真成了一家人要不要說謝謝呢?

臺灣學者認為臺灣學生講禮貌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也是積極生活教育的結果。對于人際交往的語言教育,不僅學校重視,家長也相當重視。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個家庭里,爸爸說:“小明,把筷子拿來。”孩子就會認真地糾正:“爸爸不乖,沒說清。” 做爸爸的會很當回事,認真地再說一遍:“小明,請把筷子拿來。”

我2007年參加一個國際研討會,接觸到的臺灣學者發言選擇的語言都很客觀,不是咄咄逼人,即使不認同你的看法,他提出不同觀點,都會用一種很委婉的方式。我們的學者就不一樣,復旦的一位教授為一點小事嚴厲斥責飯店的一位年輕女孩素質差。

我們的家庭注意力主要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成績上,對語言禮貌,不少家庭基本不是很在意。這方面需要在大學來補課,比從小培養顯得難度大,一個已是個人的習慣,一個還要時時提醒自己,告誡自己,應該怎么說。

二、語言不當會造成嚴重后果

俗話說:一句話可以說得人笑,一句話可以氣得人跳。人際交往中的語言要遵循說話的基本要求:應該說的、禁止說的、可以說的。應該說的必須說:如文明禮貌用語等。禁止說的不能說:否定語、蔑視語(你懂什么?)、煩躁語、斗氣語(我就這樣,你能怎么的?)等。可以說的盡管說。在某種場合或情況下,說不應該說的煩躁語,發生惡性事件,最典型的如發生在我駐外莫桑比克使館的唐健生事件。

在大學發生的許多事情常常也是雙方溝通語言的不得當,大學生也要講究語言藝術。

三、語言要文明、講究藝術

語言文明首先表現在稱呼上,稱呼反映出人們之間心理關系的密切程度。恰當得體的稱呼,使人能獲得一種心理滿足,使對方感到親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心理氣氛;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憤怒,使交往受阻或中斷。所以,在交往過程中,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身份、職業等具體情況及交往的場合、雙方關系的親疏遠近來決定。個別大學生向陌生人詢問問題沒有稱呼,有時是不知如何稱呼對方,有時是習慣所致。在校園對年長的一般稱呼老師較合適。其他稱呼容易產生尷尬。稱呼認識的老師應該帶姓,如王老師、張老師。許多學生認識不認識都稱老師,有的老師對我講過對這種稱呼的反感。學生之間較為隨便,但在女生之間有的昵稱很不雅,如個別寢室表示親熱的稱呼“小 *** ”。

稱呼得體,溝通就能有效展開。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研究,語言信息的傳播由三部分組成,其信息比例如下:措詞占7%,語氣占38%,態勢占55%。其實,與人溝通專心聆聽很重要,專心聽才能聽到講話者的本意是什么,也是對講話者的暗示性贊美。

在美國媒體使用詞語是有禁忌的。諸如“殘疾人”、“胖子”、“盲人”、“黑人”、“印第安人”一類的詞語沒人說,因為這些詞語聽起來是對別人的冒犯。稱盲人是“弱視者”,胖子是“身體寬大者”,不能說窮人,只能說“財政弱勢者”,不能說老人,只能說“在歲月順序上排在前面的人”,對在垃圾車上工作的清潔工人也不能說清潔工,現在的名稱是“衛生工程師”。我們沒有如此多的禁忌,但用語的文明和規范卻是必要的。大學生中不文明用語太多,基本的禮貌都沒有了。

規定的10字文明用語 請、您好、對不起、謝謝、再見!在我們日常使用的頻率并不高,特別是“請”字使用率最低。

當然有時幽默也要有分寸,現在所謂的一些流行藝術,在舞臺上用調侃、罵人的方式娛樂大家,就是品位低俗,誤導觀眾,因為它不符合人際溝通的基本規則。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