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WTO大宗商品進出口貿易數據(1960年--1985年中美貿易的相關數據)

时间:2024-05-29 12:26:21 编辑: 来源:

96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因而,近年來中國農產品進口市場有多元化的趨勢。《協議》實施后,由于中國承諾對美國許多大宗農產品撤消進口禁令或大幅度降低關稅(而這些在中國進口農產品中占有重要比重),中國從該地區的進口將增加,使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農產品進口市場多元化趨勢有所“收斂”,而中國農產品進口對北美市場的依賴程度重新提高。農產品(特別是糧食)進口市場的集中將使糧食安全問題更為突出。

4 對策與建議

4.1 以市場為導向,根據比較優勢,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所有農產品都應按比較優勢,根據市場需求生產,即適當讓出部分產品的國內市場,把不具備競爭優勢的農產品(如糧食)的生產減少到最低安全水準,同時將用這些產品生產的資源轉向適銷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生產上來,充分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國內有限農業資源的最佳合理配置,提高農產品生產者的收入水平。

4.2 大力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力,優化農產品質量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競爭激烈,農產品“賣難”,增產不增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農產品質量不高。提高農業技術水平,發展“高產、高效、高質”的“三高”農業,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4.3 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

小規模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和現代化,其市場交易效率低,信息成本高,農業資本利用率低,最終造成農產品成本居高不下。因而,適當改變經營方式,降低成本,成為必然的需要。這就必須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節約資本投入,擴大規模,取得規模報酬,達到降低農產品總成本,提高競爭力的目的。

4.4 進一步增加“綠箱”投入,提高農業生產力

《WTO農業協議》對于不引起貿易扭曲的國內農業政策,即“綠箱政策”不加限制。在諸多“綠箱政策”中,加強一般性政府服務、與生產不掛鉤的收入支持和環境規則支持對目前中國農業生產尤為有益。加強一般性政府服務有利于農業科研水平及農業抗災害能力的提高;增加與生產不掛鉤的收入支持,給農產品生產者適度的生活保障,有利于保護生產者的積極性;提高環境規劃支持,有利于保護農業生產力的源泉。

4.5 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和保險體系

農業生產周期長,自然風險大。為增強農業的風險承受能力,保護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和維護生產者的利益,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勢在必行。在發達國家,農業保險已受廣泛重視,成為政府支持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以美國為例,政府為參加保險的所有農作物提供30%的保險費補貼,投保農民的作物減產35%以上,可以取得聯邦保險公司很高的賠償金額。這種通過農作物保險保證生產者收入的穩定,取代災害救濟和價格補貼的做法,即不違背WTO規則,又能起到保護農業的作用,是值得我國借鑒的。

1960年--1985年中美貿易的相關數據

中美貿易統計數據為何差異巨大?

文章來源:新京報

2000億美元!——本月10日,美國商務部發布該國9月份貿易收支統計數據的時候,提出了這樣一個令人震驚的預期對華貿易逆差年度數據。在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14日于美國駐華使館舉辦的記者招待會上,美方再次把這個數字公布了一番。然而,倘若與中方統計數據對比,那么就大相徑庭了。根據我國海關統計,今年9月我國對美貿易順差112億美元,1—9月累計對美貿易順差813億美元,折合年率為1084億美元,僅僅相當于美方預期對華貿易逆差數據的一半。中美貿易統計數據出入問題再次以一種極為鮮明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

中美貿易統計數據出入問題由來已久,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比較明顯,如1982年我方統計對美貿易逆差20.8億美元,而美方統計的對華貿易順差為4.03億美元,前者是后者的5倍。在美方貿易統計上,從1990年開始,對華貿易逆差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大關,此后一路上升;在中國海關統計上,從1993年開始,對美貿易從原來的逆差轉為順差,且順差額節節攀升,兩國對應統計數據的差異隨之也越來越大。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正是美國經常項目逆差規模空前增長的時代,2004年其貨物貿易逆差達6655億美元,預計今年全年貨物貿易逆差將再次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其經常項目逆差占GDP比重將超過6%.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90年代以前兩國貿易統計數據出入問題主要只具有學術研究意義的話,那么,現在美國顯然并不僅僅是將其當作學術問題對待了。

歸根結底,中美貿易失衡根源在于雙方儲蓄——投資機制失衡,美國國民儲蓄率過低而必然出現龐大經常項目收支逆差,中國國民儲蓄過高、消費過低而必然出現巨大的經常項目收支順差。根治這一問題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美方應提高其國民儲蓄,而中國需要努力擴大內需,尤其是國內消費。但在分擔調整負擔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受益與成本對應的原則,片面要求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為全球最大發達國家的經濟調整“買單”不僅堪稱荒謬,而且也不會有什么好效果。

畢竟,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與提高東亞(中國內地除外)投資率、促進日本和歐元區經濟增長等其他候選方案相比,美國降低其財政赤字是解決全球儲蓄——投資失衡及其相應經常項目收支失衡的最優途徑,美國國民儲蓄率如能提高1個百分點,其經常項目赤字將減少相當于0.5%GDP的數額,效果最為顯著。 梅新育(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