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試述網織紅細胞的形態特點聯系其臨床功能(試述網織紅細胞的形態結構特點、正常值和意義)

时间:2024-05-14 03:15:06 编辑: 来源:

和微絨毛,胞質內有許多吞噬泡、線粒體和粗面內質網,顆粒具溶酶體樣結構。

圖5-6 淋巴細胞與單核細胞超微結構模式圖

單核細胞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明顯的趨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單核細胞是巨噬細胞的前身,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進入組織和體腔,分化為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都能消滅侵入機體的細菌,吞噬異物顆粒,消除體內衰老損傷的細胞,并參與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細胞強。

5.淋巴細胞淋巴細胞(lymphocyte)占白細胞總數的20%~30%,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直徑6~8μm的為小淋巴細胞,9~12μm的為中淋巴細胞, 13~20μm的為大淋巴細胞。小淋巴細胞數量最多,細胞核圓形,一側常有小凹陷,染色質致密呈塊狀,著色深,核占細胞的大部,胞質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緣,嗜堿性,染成蔚藍色,含少量嗜天青顆粒。中淋巴細胞和大淋巴細胞的核橢圓形,染色質較疏松,故著色較淺,胞質較多,胞質內也可見少量嗜天青顆粒(圖5 -2)。少數大、中淋巴細胞的核呈腎形,胞質內含有較多的大嗜天青顆粒,稱為大顆粒淋巴細胞、電鏡下,淋巴細胞的胞質內主要是大量的游離核糖體,其他細胞器均不發達。

以往曾認為,大、中、小淋巴細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小淋巴細胞為終末細胞。但目前普遍認為,多數小淋巴細胞并非終末細胞。它在抗原刺激下可轉變為幼稚的淋巴細胞,進而增殖分化。而且淋巴細胞也并非單一群體,根據它們的發生部位、表面特征、壽命長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為T細胞、B細胞、殺傷(K)細胞和自然殺傷(NK)細胞等四類。

血液中的T細胞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75%,它參與細胞免疫,如排斥異移體移植物、抗腫瘤等,并具有免疫調節功能。B細胞約占血中淋巴細胞總數的10%~15%。B細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為漿細胞,產生抗體,參與體液免疫(詳見免疫系統)。 血液采用相對密度,所謂血液相對密度,就是將同體積的水的重量作為1,它與血液質量的比。一般男性1.052-1.060,女性1.049-1.056為正常值。健康人的血液相對密度,在一定范圍內維持恒定,男性在1.054以上,女性在1.052以上。血液相對密度在1.051以下的人就不能獻血。

醫學檢驗學中的唯物辯證法

1、內因與外因的辯證統一關系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依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沒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疾病的原因同樣包括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外因通常指來自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致病因素,如生物性、理化性和心理性因素等,外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內因即機體的內在因素,一般指機體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防御功能等。只有在這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機體才可能產生疾病。如外周血涂片鏡下觀察見到中性粒細胞大量增加并出現中毒性形態異常,需要綜合分析引起異常變化的各種內、外因素,其外因最常見于各種化膿性細菌感染,而其內因則是機體對各種致病菌的抵抗力降低。又如在進行抗酸染色、涂片鏡檢時,要給學生強調結核分枝桿菌是結核病的外因,但是在機體抵抗力、免疫力增強時,僅有結核桿菌的侵入,機體并不一定都患結核病,說明外因通過內因發揮作用。因此必須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正確看待內、外因素之間的關系,既不能忽視外因的重要致病作用,也不能片面強調外因,而忽視內因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正確認識內因與外因之間的辯證關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正確地預防和治療疾病。

2、局部與整體的辯證統一關系

唯物辯證法要求用局部和整體相互統一的辯證觀點來認識和反映客觀世界,避免認識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外周血細胞和骨髓細胞的形態識別與分類是醫學檢驗形態學實驗的重要觀察內容,常用的瑞氏-吉姆薩染色法可使細胞膜、細胞漿及胞漿中顆粒、細胞核等主要結構染上特定的顏色,以便于顯微鏡下觀察和識別。因此欲辨別某種白細胞是外周血五種主要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中的哪一種,必須從上述細胞各主要結構的相關特點來綜合判斷,從整體上全面把握細胞的形態特征。但實際上許多學生在剛剛開始學習細胞形態的時候,往往只注意細胞中比較醒目的結構,如胞漿顏色和細胞大小等,而對諸如細胞核扭曲折疊、染色質疏密紋理等細微結構沒有仔細觀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由此得出的結論其可信度必然不高。再如應用改良牛鮑氏計數板在顯微鏡下進行紅、白細胞的手工計數,計數結果的誤差來源主要包括技術誤差和固有誤差兩個方面,技術誤差是由于操作不正規和技術不熟練造成的誤差,常見的技術誤差有采血部位不當、稀釋倍數不準確、血液凝固、混合不均勻、充液不當以及鏡下計數不準確等。技術誤差可通過規范操作、提高熟練程度加以糾正,這也是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學習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許多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不能從整體上把握實驗的影響因素和誤差來源,常常只對最后一個步驟“顯微鏡下計數”關注過多,而對影響更大的前期準備步驟(如采血、稀釋、充液等)沒有進行很好地強化練習,最終出現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計數”,結果卻相去甚遠的情況。因此有必要在逐條詳細講授課本內容的同時,強化學生對知識內容整體思路和脈絡的理解和掌握,使大家正確認識細胞整體與局部的辯證統一關系,牢固樹立整體與局部的觀念,逐步培養全面而嚴謹的科學思維。

3、一般與特殊的辯證統一關系

科學理論的形成是科學抽象的結果,其特點是排除個別的相異點尋求一般的共同點,在特殊的基礎上掌握普遍規律。形態辨別是醫學檢驗形態學實驗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和目的,為了識別各種細胞的正常和異常形態,教師

都要詳細介紹其特征和變化,并輔以圖片、標本和示教等形象直觀的方法手段,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細胞形態的一般特征基礎之上,是一種典型的一般性示范。但是在不同疾病、同一疾病不同階段的細胞形態變化又各具特點,即所謂“特殊性”,如急性失血性貧血一般可見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核左移和網織紅細胞增多,但是隨著貧血的發展階段和嚴重程度不同,中性粒細胞和網織紅細胞呈現出不同的形態特點,甚至出現許多幼稚階段細胞,如晚幼粒細胞、中幼粒細胞、Ⅰ型和Ⅱ型網織紅細胞。部分學生對經過篩選的典型細胞形態都能識別,但對實驗過程中隨機取樣的標本卻無法肯定地下結論,反映出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不夠,對細胞形態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間的聯系認識不足,因此必須特別注意應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問題,從特殊中找一般,再用一般去指導對特殊的認識,這樣才能正確把握形態特征及其變化,準確識別和判斷細胞形態。

4、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質變是事物根本性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的形態向另一種質的形態的飛躍。量變是質變的準備,質變是量變的結果,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在于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外周血顯微鏡下白細胞分類計數,須注意各種細胞的生理性和病理性變化,例如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受到年齡、生理周期、運動及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可出現暫時性或一過性的生理性增多,這種變化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若中性粒細胞數量呈現漸進性增加的趨勢,并且超出一定的度(臨界值),往往提示機體發生“質變”,如感染、炎癥、組織損傷以及惡性腫瘤等。事實上臨床檢驗項目中許多實驗指標都要受到生理性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強患者的分析前質量控制(如避免劇烈運動和情緒激動、控制飲食和藥物、采集標本時的體位和采集時間等),同時要注重疾病相關實驗指標的連續性監測,僅僅一次隨機檢驗在多數情況下并不能提供足夠的或有效的信息,而動態觀察則可為臨床診斷、鑒別診斷、療效觀察以及預后判斷提供重要依據。所以在醫學檢驗實驗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量變質變的辯證統一觀點來認識疾病的發展過程,做到心中有數,防患于未然。

5、形態辨識與實驗方法學的辯證統一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對世界看法如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也會如何,即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反過來,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也體現了不同的世界觀。形態實驗學本身就是一種實驗科學,許多疾病形態的表現往往需要借助特定的手段和方法,如光鏡、電鏡、化學染色法、實驗動物以及其他先進的實驗技術來進行驗證。因此開設實驗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親自動手,掌握實驗方法,學會熟練調試和使用儀器,熟悉操作程序和方法,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傳統的寄生蟲學實驗教學多以觀察寄生蟲玻片標本和瓶裝標本為主,長時間的顯微鏡下靜態觀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打折扣,教學效果不佳。寄生蟲活體實驗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實驗課上每位學生制備1~2張活蟲涂片或壓片鏡下觀察活蟲體(如阿米巴、陰道毛滴蟲、弓形蟲、旋毛蟲等);制備厚血涂片,運用姬氏染色法制作瘧原蟲的玻片標本,然后鏡下觀察,學生不但觀察并掌握了瘧原蟲各期的形態,而且還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掌握了制作厚血涂片和姬氏染色的方法。活體實驗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使學生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了解形態觀察與實驗方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在認識論和方法學的結合上下功夫,如此才能不斷提高科學思維和辯證思維水平,逐步達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的教學目標。

總之,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應用于醫學檢驗形態學實驗教學中,因勢利導地把專業知識和哲學科學觀念相互滲透、有機結合起來,不僅激發了學生對實驗課的濃厚興趣,也使大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認識改造世界,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自覺運用科學嚴謹的唯物辯證思想,逐步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檢驗醫學人才。

求有關白血病的詳細資料

白血病多發于青少年,是35歲以下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

目前,人們對白血病了解仍然甚少,一知半解會導致對白血病的誤解,耽誤其最佳治療。事實上,白血病是人體血液中白細胞的惡性病變。得了這種病的病人,他們的血液里骨髓里以及各組織器官里都存在著大量形態異常的白血病細胞,這種細胞不斷增生,病人就會出現一系列癥狀而發病。

如何預防白血病?

一般認為此病的發生與電離輻射、某些化學制劑、藥物、病毒等因素有關。特別是一些家庭裝修材料的有害物質的污染。預防白血病就要盡可能避免接觸放射線,包括頻繁的X-線診斷和放射治療。避免接觸苯、甲醛及其衍生物,如使用含超標苯、甲醛濃度的家庭裝修材料,農藥、汽油、油漆等。盡量避免使用保泰松、氯霉素、馬法蘭、環磷酰胺、乙雙嗎啉等化學藥。另外還要注意增強體質,合理膳食,防止病毒感染,減少白血病發生。

該病的早期癥狀:超過一周以上的發熱和感染;不斷加重的貧血;原因不明的皮膚或齒齦等處的出血;出現頸部、腋下、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目前治療白血病的方法很多,相當大的一部分病人都得到了完全緩解和長期無病生存甚至治愈,作為患者和家屬切勿在治療中亂施藥石。

在臨床中,發現有的病人會陷入誤區。誤區一:中藥可以治愈白血病。許多廣告都稱他的中藥可以治愈白血病。其實白血病有十多種類型,中藥目前僅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這一類型有效,其它類型白血病至今未見中藥有治愈作用。誤區二,治愈白血病必須骨髓移植。骨髓移植存在著花費大、早期死亡率高,復發等許多問題。根據臨床經驗,認為并非每位患者都有必要進行移植。

【臨床表現】

1、 起病 白血病起病急驟或緩慢,兒童及青少年病人多起病急驟。常見的首發癥狀包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