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近十年中國對外貿易情況(中國對外貿易現狀和前景)

时间:2024-05-08 07:45:06 编辑: 来源:

回升至48.9,表明世界經濟下滑勢頭有所緩解。

中國經濟增速趨于穩定,并且繼續出現積極變化。9月份工業生產、商品零售、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增速均比8月有所提高;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實現4個月以來首次回升,達49.8,接近50的榮枯線;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至100的榮枯線以上,達100.8。9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在做好出口退稅和金融服務、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貿易環境、優化貿易結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如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提高通關效率,調減法定檢驗檢疫目錄,規范和減少進出口環節收費等。這些政策措施正在陸續落實到位,將強化前期出臺的穩定外貿增長政策效果,進一步提振進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信心,緩解企業經營困難,推動外貿增長企穩趨升。

同時也應看到,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仍然不足,外需低迷的態勢難有根本好轉。美國經濟增長沒有明顯起色,個人消費增速仍低于危機前水平。歐元區核心國家經濟走弱,重債國持續衰退,失業率屢創歷史新高,嚴重制約消費能力和信心。日本地震災后重建效應減退,出口形勢惡化,經濟增長還在減速。新興經濟體難與發達國家“脫鉤”,增長普遍放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2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3%,低于2011年的3.8%。其中,發達國家增長1.3%,低于上年0.3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增長5.3%,低于上年0.9個百分點,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增長率均將低于2011年。世貿組織(WTO)預計,2012年全球貿易增長率為2.5%,遠低于2011年的5%。加上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摩擦大幅上升,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依然極其復雜,實現進出口穩定回升還需付出巨大努力。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預計2012年四季度進出口有望延續9月份的回升態勢。在主要經濟體對外貿易增速普遍放緩或負增長的情況下,中國占全球貿易的份額有望保持穩定或微幅上升。

二、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環境分析

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可能略好于2012年,但制約外貿穩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

從國際看,隨著各國宏觀政策力度加大,歐債危機略有緩和,美國經濟復蘇態勢趨于穩定,市場信心和發展預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經濟發展環境可能有所改善。但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削弱經濟增長潛力,刺激經濟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顯,新興經濟體面臨的困難較多,加上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加劇,世界經濟低增長、高風險態勢不會明顯改觀。

一是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依然不足。

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普遍需要持續緊縮財政,企業對新興產業的投資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寬松貨幣政策無法根本扭轉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加上失業率高企等制約,經濟增長動力仍較疲弱。一些新興經濟體依賴能源資源出口、國際收支失衡等問題逐漸暴露,發展面臨的風險上升,經濟增速也在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3.6%,低于金融危機前10年4%的平均水平;世貿組織預計,全球貿易量增長4.5%,明顯低于危機前10年6%的平均水平。

二是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可能再起波瀾。

歐債危機既是歐洲貨幣聯盟的制度危機,更是歐元區外圍國家的競爭力危機。隨著歐洲穩定機制啟動和銀行業聯盟構想開始落實,歐元區制度設計的薄弱環節正在逐步加強,但外圍國家不僅財政缺口大,而且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提高競爭力將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其間若經濟、政治形勢惡化超出預期,可能在金融市場引起新的波動。2013年,歐元區外圍國家融資需求依然高企,部分國家面臨大選,對歐洲金融市場的影響值得密切關注。美國財政懸崖涉及金額約占GDP的4%,若處理不好,可能拖累美經濟重返衰退。

三是國際金融和商品市場仍可能持續動蕩。

近期美日歐等主要經濟體均采取了量化寬松政策,澳大利亞、韓國、印度、巴西等也降息刺激經濟,可能引發各國貨幣匯率頻繁大幅波動,國際資本大規模跨境流動,沖擊全球金融穩定。美國、俄羅斯等糧食主產地遭受重大干旱,導致全球小麥、玉米減產,中東地緣政治持續緊張極易沖擊石油供應,加上全球貨幣政策寬松,投機資本涌入商品市場炒作牟利,農產品和能源價格面臨較大上漲壓力。

四是貿易投資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

在經濟復蘇沒有明顯起色的情況下,一些國家為緩解就業壓力,對外采取部分關閉國內市場的辦法,扶持本土產業,阻礙了正常的國際貿易投資活動。世貿組織監測,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員共采取182項新貿易限制措施,影響全球進口額的0.9%,且限制措施應對危機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國產業復興的一面上升,影響更為深遠。一些國家對新興產業領域的跨國投資態度保守,想方設法加以限制。在選舉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國家經貿政策甚至出現“去全球化”的危險傾向。

從國內看,隨著一系列擴內需、穩外需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并發揮成效,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黨的十八大將進一步激發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有利于繼續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普遍預計,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快于2012年。但經濟企穩的基礎還不穩固,國內需求增長受到一些體制機制因素的制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較為突出,企業生產經營仍然面臨較多困難。

國際國內的風險因素疊加,將對2013年中國外貿發展形成較大壓力,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緩解。

在世界經濟復蘇態勢疲軟、風險持續高企的情況下,中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短單、小單多,長單、大單少的局面還將持續。截至2012年9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4個月低于50的榮枯線;2012年前三季度加工貿易進口累計僅增長1%,表明未來一段時間出口難有大的反彈。商務部對國內1900余家外貿重點聯系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2年9月,企業出口利潤指數已連續5個月低于100的臨界點。

二是貿易摩擦的影響持續加大。

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據英國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貿易預警(World Trade Alert)”項目監測,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40%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針對中國。隨著中國出口產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新興產業升級,國外對中國新興產業出口的限制明顯增多。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產品遭遇國外貿易救濟調查55起,增長38%,涉案金額243億美元,增長近8倍。太陽能光伏電池在多個海外市場遭遇貿易摩擦,出口嚴重受阻。

三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任務更加緊迫。

近年來,中國要素成本上升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業的成本競爭力。2008-2011年,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年均增長14.5%,制造業農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長15%。隨著周邊國家工業化發展加快,部分對成本較為敏感的產業和產品訂單出現向周邊國家轉移跡象。2012年前7個月,中國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歐、日市場份額比上年分別下降2.1、1.4和2.7個百分點,流失份額主要被周邊低成本國家擠占。在外需下滑的同時,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面臨的國際競爭加劇,出口企業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術、質量、品牌、服務等綜合優勢。

應當看到,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中國貨物貿易發展最快的十年,進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超過20%。2011年出口額占全球比重10.4%,連續三年居全球之首;進口額占9.5%,連續三年全球第二。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外貿可能難以再現前些年的持續高速增長。

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發生的變化和原因?

清 林則徐 《覆奏曾望顏條陳封關禁海事宜折》:“且封關云者,為斷鴉片也。若鴉片果因封關而斷,亦何憚而不為。”

舊時海關、銀行等因假期或業務等關系停止辦公或營業。

很多人看到“海南島即將全面封關運作”很容易產生一種誤解,認為海南封關不是好事?

大錯特錯。全島封關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把整個海南島給封閉起來,經濟自成一體,以后大陸的貨物到海南島,算出口,海南島的貨物來大陸,算進口。

以前中國人出國或者去港澳臺才會和海關打交道,現在內地人員去海南島,也要過海關。

如果不好理解,可以對比香港,澳門,臺灣的海關設置和現實情況,在這里說一句,這三個城市都屬于中國,永遠都是中國主權完整不可分割的合法下轄領土,沒有任何爭議,也不接受任何陰陽怪氣的討論。

特殊的歷史原因和發展過程,導致了港澳臺的經濟,甚至是貨幣有相對獨立的環境和條件,僅此而已。

也就是說,海南島全島封關,就意味著中國要主動打造一個自由貿易港。

全面封關的海南島,一定是比深圳還要特殊的經濟特區,除了經濟獨立的核心優勢以外(深圳經濟和貨幣還是國家管制之下),國家還給出了一個特權:零關稅

全面封關完成以后,

外國的貨物進入海南島,不需要交關稅,直接入島即可,只有貨品,從海南島再入大陸的時候,才需要交關稅。

這就是所謂的自由港,零關稅自由港,顯而易見的是,對激發本地經濟極為有利。

香港,就是這樣的自由港,很快,海南島也有這個待遇了。

海南島封關運作,兩個關鍵詞:“一線”放開,“二線”管住,一線是境外進入海南,全面放開,二線是海南到中國內地,全面管控。

最新通過的自貿港法規定,海南將執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策略。

所謂一線是指海南和全世界的連通。

一線放開,就是和全世界的連通更加順暢。

所謂二線,指的是和國內的連通。

二線管住,就是以后海南島和國內的連通,是有管理的連通,是有管制的連通。

所以,海南封關運作,其實就是中國在國內地緣經濟,對外貿易,還有經濟發展的現有條件下,主動打造一個可以取代港澳臺的全新自由貿易港。于情于理,都是好事。

而選擇海南島,其實是已經持續了近4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過程中,一道難以直視的傷疤和疼痛。

早在1988年4月13日,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就同時成立了。今年是2021年,這個成立時間僅僅比中國首個經濟特區深圳晚了8年的省級特區(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也正式經歷了33年的發展。

從先天條件來看,海南絕對是一塊有著得天獨厚優勢的好地方,不僅位于國際航運要道,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天生的地理優勢和地域條件,天然就適合做國際自由港。

而且海南人口稀少,工業薄弱,試錯的成本極低,天然適合做改革特區。

條件還不如海南的香港,從一個破爛落后貧瘠,只能依賴捕撈為生的小漁村,短短幾十年,從二戰以后,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一躍成為東方現代化發達城市的典范巔峰。

香港依靠自由港這個得天獨厚的優勢賺取了大量的好處,這一點現實證明得清清楚楚,幾十年香港的飛速發展,也成為中國對外改革開放學習模仿的范本,這一點毋庸置疑。

對于中國來說,在香港沒有回歸以前,做夢都想有這么一個完全屬于自己,如臂使指的自由貿易港,所以,這份夢想,就被海南島所承載。

所以有了十萬人才下海南的壯觀時代浪潮出現:

十萬人才下海南是指1988年4月,海南建省、成立海南經濟特區。全國各地大約十萬人,來到海南尋夢、創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