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隋唐對外貿易出口商品以什么為主(哪幾個朝代農業得到發展,共同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4-05-18 12:25:03 编辑: 来源:

p>

高考鏈接

高考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專題的主要內容為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商業、城市及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展等,并鏈接到當前的城市化進程這一熱點。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近年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在我國得到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也在加快。與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城市化進程相關的問題成為社會熱點,在高考中也備受重視。2004年廣東卷從唐都長安城和北宋東京城的比較角度出一大題;全國文綜卷中“劉家功夫針鋪”一題也出自這一熱點;上海卷“徐家匯掠影”一題也指向城市化進程這一熱點。2005年各地高考題中仍有不少相關題目出現。廣東卷從揚州城市商業角度出一材料解析題。

本專題復習時應注意如下幾點:①古代手工業要注意掌握冶鑄、陶瓷、紡織、造紙等主要手工業部門技術進步的情況,注意聯系鴉片戰爭后傳統手工業破產情況和新中國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等內容。②古代商業的發展要注意從商品、市場、貨幣等方面掌握每個時期發展的表現,還要注意中國重農抑商經濟政策對商業發展的影響。③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要注意聯系晚清時期被列強入侵所摧殘的內容,并聯系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相關內容進行綜合比較。④城市化問題要注意將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以及歐美有關工業革命后城市化的內容聯系起來,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釋疑解惑

1.古代官蕾工商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封建社會的官營工商業,其目的不是為了擴大再生產,而是為了滿足統治者的消費需要和為封建王朝聚斂財富。在封建社會里,統治階級是最奢侈的消費者,他們所需要的各種手工業品雖然可以用貢或賦稅的方式直接從民間掠奪,但仍有相當大一部分要靠自己的作坊手工業生產。毫無疑問,官辦手工業所生產的產品基本上是供上層統治集團消費的,因此屬于非商品性質。

官辦手工業的產品往往具有最高的工藝水平,其原因在于:第一,皇室、貴族、百官需要享用最高級的手工藝品;第二,官營作坊中往往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有條件生產這些產品;第三,官營手工業既然不是商品生產,統治者又具有窮奢極欲的特性。所以,在生產上就不計成本,不惜浪費。

官營手工業扼制了民間工商業的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皇室和官僚集團是最富有的階層,他們需要的各種生活用品和奢侈品的數量極其龐大,因此,也是社會上最大的消費者。然而,由于其所需要的各種名目繁多的物品絕大部分是由官營手工業直接提供的,致使民間工商業失去了這一巨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同時,由于官府憑借強大的政治特權,直接控制著鹽、鐵、茶、酒等人民日常生活需求量最多的幾種商品的生產和銷售,并用嚴刑峻法禁止民間自由經營,這就進一步縮小了商品生產與流通的范圍,限制了自由競爭,嚴重地影響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晚清時期我國傳統手工業的興衰情況

鴉片戰爭后,手工業發生顯著變化,一部分手工業部門衰落,另一部分手工業部門則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走向衰落的手工業主要有以下部門:①那些與進口洋貨直接對抗的手工業,受到洋貨的沖擊而衰落。受到打擊最嚴重的是分布最廣的農家棉紡織業,其次是土法煉鋼、制針、制燭、木版印刷等行業。②有一些行業,雖然沒有受到洋貨的沖擊,但由于自然原因,在鴉片戰爭后也衰落了。這主要是一些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興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業,它們的興衰隨自然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如陜西的采伐業,由于老林伐盡而衰落;廣東的冶鐵業和云南的銅礦業,因礦藏資源枯竭而衰微。③出現衰落的還有官府手工業。19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民戰爭,摧毀了清政府在江南的官營絲織業機構;還有軍火手工業和傳統制錢業,逐漸為同類的機器制造業所代替。

也有一部分手工業得到發展。①土洋長期并存、機制品無法完全取代的手工業品。如造紙業,雖然受洋紙進口的沖擊,但土紙制造業并未受到嚴重影響而繼續發展,這與印刷業不斷進步、紙張市場需求量大,以及國產紙有一定特色有關。②一些較少受外國商品競爭或者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手工業繼續發展。③一些依附于國際市場和適應外國資本需要的手工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如茶業和絲織業,受出口貿易刺激得到發展。另一部分如銅錫制造業、煅鐵業等,主要是為外商輪船和外資船廠提供零部件,從而擴大了生產規模。這些有所發展的手工業大都處于手工業集中、與國外市場聯系便利的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區。

從總的情況看,鴉片戰爭后,少數手工業衰落了,多數手工行業向前發展著。不過,晚清手工業的部分發展是一種依附性發展,其興衰隨著世界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其發展極不穩定,未能在晚清時期大規模地向現代機器工業轉變。

3.明朝中后期重商思想出現的原因

明朝中期以后,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轉變,重商思想普遍出現,市民和手工業者的反抗斗爭不斷爆發。

在對外通商問題上,明初是厲行“海禁”的。到明朝中葉,中央政府內部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主張,斗爭相當激烈。以朱紈為中心的一派反對對外通商,主張對海盜采取嚴厲鎮壓的政策,由此遭到沿海地主階級的反對,朱紈一派最后失敗。這說明隨著商業資本的日益發展,商人的社會地位上升,商人和地主在明政府內有了自己的代言人,代表通商利益的官僚、地主在政治上已經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

明初,官僚不準經商,尤其是禁止四品以上的官員經商。雖然有些官僚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為官者暗中也從事商業活動,但這是不合法的,是不敢公開的。而到了明中葉,官僚經商比較普遍,不論大官、小官,還是文官、武官,就連皇帝、貴族、外戚都搶著做買賣,經營手工工場。

明中葉后,出現了一些重視商業的政治家、思想家,如徐光啟、李贄、許孚遠等。在徐光啟的思想中,反映了許多保護商人權益的要求;李贄堅持要封建政府減稅以“惠。商”;許孚遠堅持反對“海禁”,要求進行海外貿易。

4.中國近代現代城市的演變情況

鴉片戰爭后

(1)概況:①鴉片戰爭后,中國進入了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代,城市的發展也深受影響。《南京條約》規定在東南沿海開辟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這一時期,原有的商業中心廣州和新興的上海商業貿易最為興盛。上海位于中國海岸線的中點,是進出長江流域的門戶,水陸交通便利,周圍物產豐富,商品經濟發達,市場廣大。到19世紀50年代,貿易中心逐漸由廣州移到上海。《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規定增開漢口、九江、煙臺、南京、鎮江、汕頭、瓊州、天津等多處通商口岸。與此同時,英、美、俄等國商人在香港、廣州、上海、漢口、九江、福州和廈門等地開設了許多船塢和工廠。19世紀90年代,《馬關條約》又規定沙市、重慶、蘇州和杭州為商埠,列強還取得了在內地開設工廠的特權。19世紀末,列強在中國大量修筑鐵路,建立廠礦企業。②民族工業興起和發展時期,中國城市發展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在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和上海、天津等地開設了許多軍用和民用企業。隨著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與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興辦了許多民族工業。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此時的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及平津地區。紡織中心也由長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發展,天津、青島、武漢等地成為新的紡織中心。

(2)特點:①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和平津等地。②上海成為經濟發達城市。③隨著通商口岸的增加,內地城市也逐漸發展。

(3)原因:①海運、水陸交通便利及鐵路運輸的發展。②封建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商品經濟的發展。③眾多通商口岸的開辟。④民族工業的不斷發展和工礦企業的興起。

新中國建立后

(1)概況:隨著工業建設和城鎮、工礦區的發展,城鎮人口迅速增長,1953年比1952年增加660多萬人,比1949年增加2000多萬人。隨著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工礦業的發展,在礦產資源豐富的地方出現了一批新興城市,并在沿海、沿江、沿鐵路干線、沿高速公路地區形成了城市軸線,出現了一批新興城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城市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國家確定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4個城市為經濟特區,又進一步開放了天津、上海、福建、廣州等14個沿海城市。此后,海南島成為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成為對外開放區,許多內地省區也設立了一些開放城市。同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村小城鎮有了進一步發展,一些鄉鎮已經向城市化邁進,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

(2)特點:①主要分布在東部和沿海地區,并不斷向內地擴展。②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城市發展較快。③農村小城鎮建設發展迅速,并逐步向城市化發展。

(3)原因:①一些城市原有的經濟基礎較好。②黨和政府的正確決策,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③交通運輸業的迅猛發展。

哪幾個朝代農業得到發展,共同原因是什么?

三國時期,黃河流域大批農民為逃避戰亂,南遷長江流域,并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同江南人民一道勞動,使江南地區得到了初步的開發。西晉末年,北方又有大批農民為逃避民族壓迫和戰亂,流亡到江南。到東晉、南朝時,由于南方社會秩序較為安定,長江中下游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南方的生產力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隋唐時期,南方經濟繼續得到發展。大運河的開鑿,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江南經濟的重要。唐朝中后期,封建經濟繼續向閩江、珠江流域擴展,廣州是當時南方的大都會,對外貿易發達,由此可見當時南方經濟的繁榮。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由于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而北方又有在批勞動力為避戰亂逃亡江南,使南方經濟又獲得更大程度的發展。大約在這一時期,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已開始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已由北方轉移到南方,此后這一趨勢不斷加劇,到南宋時,南方經濟已占絕對優勢,當時太湖周圍地區已成為全國農業產量較高的區域。“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生動地反映了這一狀況。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出口,大多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元朝開通漕運和海運路線,其目的就是實現南糧北調。可以說,元大都的繁華,有賴于南方經濟的強大支撐。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繼續發展,在農業、手工業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明朝時,全國出現了30多個城市,且大多數處在江南地區。到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并在清朝前期得到緩慢發展。

我國古代三次經濟重心南移:

1.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南遷。“永嘉南渡”,將先進技術也帶到了江南。

2.唐朝安史之亂之后,南北經濟開始接近平衡。

3.南宋以后,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征:

1.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如何理解“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國”?

一、扼殺晚明思想啟蒙運動,扼殺資本主義萌芽。強化落后而僵化的封建專制制度。

明代中葉以后長江中下游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標志著儒家文明內部,工商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江南一帶到處是資本主義萌芽。各國歷史上封建國家都有權對工商業攫取過多的利潤加以剝奪。明王朝所為只是巧立名目,加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