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中非國際貿易博覽會英文介紹(上海世博會各國展館設計形象簡介)

时间:2024-05-05 04:25:29 编辑: 来源:

讓千百萬觀眾大開眼界,而且產生了思想碰撞,促進了彼此間新一輪的學習、競爭和進步。

《國際展覽公約》第一章第一條就明確指出:“世博會是一種展示活動,無論名稱如何,其宗旨在于教育大眾。它可以展示人類所掌握的滿足文明需要的手段,展示人類在某一個或多個領域經過奮斗所取得的進步,或展望未來的前景。”

說到“歡聚”,不能不說到世博會上除展示、論壇以外的各類演藝活動。演藝活動不僅讓世博會擺脫“枯燥”、遠離“說教”,讓世博會變得既充滿“理性”也不乏“感性”,而且以一場文化“盛宴”的形式,促進了不同國別人們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了情感和友誼。

世博會的主要活動類型包括官方正式慶典活動,如開閉幕式、各個國家的國家館日、國際組織館日、主辦國的地方日活動等;此外還有極具多元色彩的文藝匯演、文化巡游等,各國代表性的文化精萃以及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都可以在世博會各類舞臺上大顯身手。某種程度上,世博會因各類活動的舉辦,變成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節日,變成了一個最大規模的“嘉年華”。

世博會-意義

舉辦世界博覽會的目的,是透過一個國際性的展覽平臺,使參予的國家在主題上得到廣泛的聯絡與交流。世界博覽會是對當時社會文明的智慧的一種記錄,和對未來的前瞻。

不過并非每一屆世界博覽會都成功地表達強烈的主題色彩,許多世博會都變質成為了大型博物會館的基調,展覽會的一些令人驚嘆的新奇展品,便成為了永久珍藏。

世博會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五年一次,展期通常為六個月的注冊類世博;另一類則是穿插在兩屆注冊類世博會之間,展期通常為三個月的認可類世博。

中非經貿博覽會有什么現實意義

6月4日,國新辦舉行中非經貿合作及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發布會。

現場共有8位記者獲得提問機會,大家圍繞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提出相關問題。

紅網時刻記者 何青 通訊員 何北海 黎雄 北京報道

首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有哪些特色?博覽會落戶湖南以來,湖南在博覽會的保障機制和對非經貿合作舉措落地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

6月4日,國新辦舉行中非經貿合作及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發布會。會上,記者們紛紛舉手提問,最終共有8位記者獲得提問機會,大家圍繞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提出相關問題。

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湖南省副省長何報翔答記者問。

紅網時刻記者在現場,送上大家所關心的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問題答案。

問:首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有哪些特色?

答:總體看,本屆博覽會有三個方面的特色特點。

二是聚焦經貿,注重實效。在活動設計安排上,始終把握一個“實”字,緊扣“八大行動”落實,突出地方特色,聚焦務實合作,以推動合作項目落地為重點,精心安排戰略對接、理念交流、經驗共享、項目洽談、展示展覽等關鍵環節,切實為中非地方、企業間開展更緊密的合作搭建平臺、拓寬渠道、創造條件、提供服務,推動中非在貿易、農業、制造業、服務業、金融業以及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合作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實實在在的成果。

三是匯聚資源,形成合力。博覽會期間,將舉辦14場活動和5大板塊的展覽展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各方高度重視、積極參與,既有中非雙方的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門,也有金融機構、企業、商會、智庫,還有國際和區域組織,這充分體現了中非經貿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極大地促進了相互間的橫縱交流與協同合作,更有效地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進一步豐富了對非經貿合作的方式和內涵,將推動中非經貿合作向高質量發展。

問:這次博覽會的創新亮點有哪些方面?

答:以往的博覽會主要是以形象展和商品展為主,這次是“5+2”的展覽模式。

第三個亮點,希望能夠促成“三個轉變”:

第一個轉變是促進非洲經貿合作由過去的輸血向造血轉變。

第二個轉變是希望由過去以國家和大型企業為主向國家大型企業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小企業共同參與的格局。

第三個轉變,希望從過去注重硬件建設向注重硬件和軟件共同建設轉變。

問: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落戶湖南以來,湖南在博覽會的保障機制和對非經貿合作舉措落地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

答: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落戶湖南,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湖南的高度信任,湖南省接到這個任務以后,在商務部的指導下,湖南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多次研究,成立了以省委書記為主任、省長為第一副主任的高規格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在湖南歷史上,由書記省長出任主任和第一副主任的領導小組,特別是經貿活動當中,這是幾乎是沒有的。

在這段時間,湖南就中非經貿合作從新機制、新路徑、新舉措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方面,以舉辦這次博覽會為契機,推動湖南的優勢產能、產業、產品走進非洲,同非洲開展深度的技術、經濟、貿易方面的合作。同時,我們也將進一步擴大非洲的非資源類產品能夠走進湖南、走進中國,設立了長期放在湖南高橋市場的非洲商品展銷館。

為了進一步深化對非經貿合作,還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機制和舉措,目前有的已經取得了成果,有的還在進一步推進當中。比如,湖南和烏干達在五大領域的合作,希望通過一個國家或者一些地區的合作,能夠形成一些“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發展經驗和發展模式。6月12日,將開通湖南長沙到非洲的直航,進一步打通湖南和非洲的人流和物流渠道。

同時,還將發動湖南的企業,包括國內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來打造一個合作共贏的中非經貿合作的新模式。

上海世博會簡介資料

一、上海世博會介紹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EXPO 2010),是第41屆世界博覽會。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在中國上海市舉行。本次世博會也是由中國舉辦的首屆世界博覽會。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會場,位于南浦大橋和盧浦大橋區域,并沿著上海城區黃浦江兩岸進行布局。世博園區規劃用地范圍為5.28平方公里,包括浦東部分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為1.35平方公里。圍欄區范圍約為3.22平方公里。

二、主題

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

副主題:

1、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2、城市經濟的繁榮

3、城市科技的創新

4、城市社區的重塑

5、城市和鄉村的互動

三、吉祥物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吉祥物,于2007年12月18日20時揭曉。吉祥物由巫永堅設計,命名為“海寶(HAIBAO)”,即取“四海之寶”意,主體為藍色“人”字造型。

四、形象大使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有了三位新的形象大使,由他們聯袂演出的一首名為《城市》的歌曲音樂錄影帶在此間首發。

成龍參加了在此間為當年世博搬遷居民的文藝表世博、在全世界推廣世博,動員身邊的人參與世博,他和所有市民一樣期待著上海世博會的到來。姚明在片中向世界說出了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和愿望:“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世博,讓上海更精彩;你我,讓世博更成功!” 在成龍、姚明、郎朗之前,張韶涵、BOBO組合、潘瑋柏、英國歌唱家莎拉·布萊曼、日本乒乓球運動員福原愛,以及谷村新司、小筱順子等一批海內外名人受聘擔任上海世博會海外推廣形象大使。

擴展資料:

上海世博會熱門場館

中國館自然是最受歡迎的展館,世博開園第一天,共接待游客3萬余人。外國場館中的熱門館依次是瑞士、法國、德國、西班牙、日本、意大利、沙特阿拉伯、英國、韓國、 美國。

一、中國館

展館建筑外觀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展館的展示以“尋覓”為主線,帶領參觀者行走在“東方足跡”、“尋覓之旅”、“低碳行動”三個展區,在“尋覓”中發現并感悟“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

二、瑞士館

請簡單介紹一下19世紀的英國

19世紀英國社會與文化淺析

一、引言 英國,一個歷經千年滄海桑田、風起云涌的古老國度,一個見證了人類蹣 跚學步、茁壯成長的滄桑智者,一個堅毅不屈、站在大西洋上翹首觀世界、看 未來的猛士。他走過邪風冷雨,帶著他那份沉甸甸的回憶,帶著他那份獨有的 氣質與底蘊,正一刻不停歇地朝著更輝煌的明天前行。驀然回首,那一長串深 深淺淺的歷史腳印中,每一步都述說著一段不一樣的卻都一樣驚心動魄的歷史 歲月,或傷感悲痛,或感人至深,或發人深省······ 輕撣灰塵,打開那幅已微微泛黃的厚重歷史畫卷,“大英帝國”“日不落帝 國”“維多利亞時代”在光芒閃爍,訴說著英國在 19 世紀的燦爛輝煌。19 世紀 的英國,經濟上、國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經歷了無數的變革,從一個小 小的島國一步步壯大,成為領土遍及世界各洲,影響世界的大帝國。在19 世紀, 它流了血,流了淚,也收獲了財富,取得了進步,脫胎換骨。在當時的世界上 乃至整個人類歷史上,19 世紀的大英帝國都是一個無法超越的神話。

二、經濟發展

(一)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 1801 年以后,英國在與法國長達14 年之久的戰爭之后最終大獲全勝。英國 的皇家海軍控制了海權,對外貿易成倍增長,商業空前繁榮。戰爭的勝利擴大 了英國的殖民地范圍,成為了英國的原材料供給地和商品傾銷地,不但為英國 工商業發展提供了廉價原材料還為工業制成品提供了廣大的市場,為工業發展 創造了有利環境。 在工廠日夜不停的機器喧囂聲,英國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生產力成幾倍甚 至幾十倍的速度飛速發展。工業產值在英國經濟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到19 世 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這也使得英國在世界上的 經濟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倫敦成了世界的金融、貿易中心。19 世紀50~ 70 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史稱 “維多利亞時代”。 在這期間,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英國鋼鐵產量占世界總產量一半以上,進 出口貿易占世界總額的 1/3 以上。1850 年,英國生產了世界煤產量的 60.2%、 鐵產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產量的46.1%。這個漂泊在浩瀚海洋上的小小 島國成了不容小覷、名副其實的 “世界工廠”。

(二)城市化與人口增長 在飛速發展的工業帶動和促進下,曼徹斯特、伯明翰、舍菲爾德、格拉斯 等一大批工業城市迅速崛起,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英國城市化進程極其快 速。到1851 年,英國城市人口已超過了農村人口,初步實現了城市化。城市化 文明隆重地登上了人類歷史文明的舞臺。農村文明漸行漸遠,農村的生活方式、 生活理念也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模式與理念。鐵 路網在英國土地上星羅棋布,貫穿大江南北,讓人際交往、信息傳遞更加的方 便更加頻繁。在19 世紀的一百年中,英國總人口增加了3 倍,人均收入卻增長 4 了4 倍,這就說明了19 世紀的英國社會是在向前發展的,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讓 解決人民溫飽,奔向更加富裕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三)萬國博覽會 19 世紀中期,工業的飛速發展與繁榮讓英國在世界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 如日中天,英國人對自己的實力以及所擁有的財富極為自豪。為了向世界展示 強盛的英國,萬國博覽會(亦成為“水晶宮博覽會”)于 1851 年 5 月 1 日在倫 敦海德公園一座完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