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農產品國際貿易格局有()變化(21世界的農業貿易是什么樣子的拜托各位大神)

时间:2024-05-19 03:41:59 编辑: 来源:

出口農產品則呈下降趨勢,其中谷物產品由1992-1994年的第二位降為1995-1996年的第三位

進口農產品中,食糖、原棉、生絲和廢絲等其他農產品為第二大進口農產品,除1992年占農產品進口的25

04%和1994年的36

84%外,其他年份均在31%左右;園藝產品為第三大進口農產品,但1992-1995年呈下降趨勢,由1992年占農產品進口的18

35%下降到1995年的7

54%,而1996年則上升為17

42%;畜產品為同期進口最少的農產品,除1993年占農產品進口總計的5

2%以外,其它年份均在3%左右

二、中國農產品出口形勢 日本、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省是中國農產品主要的銷售市場

1996年,日本就吸收了中國農產品總出口的29

3%

在中間產品市場上,日本是最大買主,歐盟與韓國、朝鮮居其次,分別購買了20

2%和14

6%

從大宗農產品市場來看,日本是中國的最大買主,占29

7%;香港和臺灣居其次,為27

7%

同年,中國對日農產品出口額達54億美元,比1985年增長了近3倍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肉制品、水產品、蔬菜、水果、軟木及木材、其它動植物原料的對日出口增長較快

近20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資本積累速度加快

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農業的生產結構也由以種植業為主轉向農林牧漁全面發展

從1980年到1995年中國生產要素供給變化來看,中國的農業用地年均減少了0

3%,總勞動力增長了1

9%,非技術勞動力增長2

6%,技術勞動力增長2

8%,有形資本增長9

2%,每個勞動力擁有的資本,按1987年不變價格計算,由1980年的600美元增至1995年的1800美元

要素構成的這種變動使得中國農業生產的優勢由土地密集型產品向勞動密集型產品轉移,由種植業向加工業轉移

在中國的農產品外貿中,香港起著一種特殊的作用

大陸是香港鮮活食品的主要供應地,為穩定港澳市場,采取了主動出口配額這樣一些特殊的供貨安排

然而在港澳市場上,大陸農產品日益表現出在品質質量上難以達到消費者要求的情況

因而在來自其它地區優質農產品的競爭下,市場占有率呈現下降趨勢

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

總之,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增加及品種結構的演變,一方面,是由于國內生產能力的提高及比較優勢的轉變

1992-1996年勞動密集型產品在中國農產品出口中占絕對優勢,且出口份額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1992年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農產品出口的61

8%,其后每年平均增長4個百分點左右,1996年達到83

19%

土地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的比重進一步減少,1992-1994年占32%以上,而1995-1996年則下降為16%左右

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各國在WTO框架下,首先是發達國家和轉型經濟國家均承諾平均削減36%的關稅,發展中國家則平均削減24%;其次是發達國家在1986-1988年其間國內支持水平上,在6年內削減補貼總量的20%,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削減補貼總量的13

33%;另外,在實施期結束時,各國對農產品出口補貼的總額將由225億美元下降到145億美元

這些重大變革將有利于我國農產品的擴大出口

三、中國農產品進口形勢 中國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是美國,1996年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21

3%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占第二位,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9%,4類農產品對中國均有出口,其中以大宗農產品居多,由1995年的4%增加到1996年的20%

成為中國大宗農產品三大進口來源地之一(美國和加拿大分別占35%和20%)

拉丁美洲已代替東南亞7國成為中國中間產品的最大進口來源國,占中國中間產品總進口額的27%;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居其次;東南亞7國處于第三位

在對中國出口農產品的國家和地區中,歐盟、日本所占比重較小

但是它們在消費者意向性產品市場占有重要地位,分別占該類產品市場17%、18%和13%

從中國農產品進口的形勢看,1992-1996年的趨勢和特點表現為: 大宗農產品是中國的主要進口農產品,最低年份為1994年,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的44

45%;最高年份為1992年,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的56

05%,其它年份均在50%左右波動

中間產品為中國的第二大進口農產品,且較穩定,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的40%左右

消費者意向產品進口不穩定,年際之間有一定波動

中國農產品進口基本上以土地密集型產品為主,勞動密集型為輔,但土地密集型產品進口并不占絕對優勢

除1994年外,土地密集型產品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的50%以上,勞動密集型產品占40%以上

但動態地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口呈下降趨勢

對1987-1995年中國4種糧食作物比較優勢的研究表明,除個別年份外,大米具有比較優勢,而大豆、玉米和小麥呈現出明顯的比較劣勢;棉花和大豆生產的比較優勢已喪失或逐步下降,甘蔗、生豬、蘋果、烤煙生產均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糧食和棉花生產比較優勢的喪失,是中國大宗農產品進口占主導地位的根本經濟原因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均為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

在雙邊農產品貿易中,我國進口的主要品種有羊毛、小麥等

澳新出于擴大本國農產品出口市場的考慮,將會強烈主張開放貿易和消除各種政策扭曲

澳新與美歐等對農產品生產和出口提供高額補貼的國家存在著重大利益沖突

雖然中國作為農產品進口國可以從美歐補貼農產品生產和出口中得到一定的好處,但由此造成的國際農產品價格下跌,也為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擴大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帶來了困難

中國與拉丁美洲在資源稟賦和農業氣候條件等方面有較大的差別,因而在農產品貿易上存在著較大的互補性

然而擴大雙邊貿易一方面受距離遙遠從而運輸成本高的影響,另一方面中國和拉美國家都實行限制進口的貿易政策

中國向拉丁美洲出口的農產品很少,主要為蔬菜、水果,而從拉丁美洲進口的農產品則數量較大,主要為植物油、糖和糧食等

巴西和阿根廷采取如出口退稅等鼓勵農產品出口的措施,降低食用油、糖和魚粉等的關稅,有利于擴大我國從拉丁美洲進口上述農產品

四、中國農業國際貿易對策思路 上述農產品進出口分析表明,中國農產品的出口市場主要在亞洲和歐洲地區,并在一定程度上向歐洲市場轉移,勞動密集型產品占絕對優勢

中國農產品進口市場主要在北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土地密集型產品占較大比重

根據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和土地短缺的資源稟賦特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互換機制,對于優化農產品出口結構有著重要意義

進入21世紀之際,為開拓中國農業國際貿易的新局面

從根本上提高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改革現行農業管理體制,強化宏觀調控 從根本上講,中國現行農業管理體制不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后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一體化的需要,也不適應農業國際化后對農業進行靈活、有效的宏觀調控的需要

必須建立一個對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統管的強有力的政府機構

這個機構應有宏觀決策的權威性和協調職能,擁有必要的調控手段,真正能夠對農產品的生產、流通、進出口貿易實施有效的宏觀調控

調整農業結構,強化優勢農產品出口 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調整農業的生產結構、品質結構及其出口結構,是減輕加入WTO沖擊的重要舉措

調整結構的關健在于要適應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千方百計擴大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成本較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產品出口

在品質、色澤、檔次上不僅要與國際規格接軌,而且要創世界第一流的名牌優質農產品

為了保證農業結構得以順利調整,建議國家設立農業結構調整基金,專門用于扶持農業結構調整

依靠科技進步,強化農業設施建設 從根本上看,只有加強對國內農業生產的支持,改善農業發展條件,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單產,才能真正提高農業的競爭力

根據WTO農業協議規定,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屬于WTO農業協議的“綠箱”政策,這方面的政策不受WTO規則約束

為此,要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大江大河治理、科研投入、防災減災、氣象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應加大對農業基礎研究和公益性項目投入的力度,尤其是動植物品種資源和轉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證充足的農業技術儲備,為科技創新源源不斷地創造條件

采取配套措施,強化監測和預測預報制度 一是加快建立完整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二是加強動植物檢疫,制定標準,嚴格把好進出口檢疫關,并加強國外疫情監測,及時采取防范措施;三是建立農產品供給、需求、市場價格變動的預測預報系統,不僅要提供國內市場變化的信息,也要提供世界市場變化的趨勢

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國的農業生產與國際市場緊密聯系起來,使農產品的生產更好地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要

努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強化“標準化”生產意識 標準化農業由西方發達國家率先提出,發達國家農民無處不是按照“標準化”生產,已成為國際市場衡量農產品質量的準則

中國加入WTO后,農民將以自己生產的產品面對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為做好“入世”的準備,必須按照科學技術的要求,強化廣大農民的“標準化”生產意識,方能取得參與國際競爭的資格

原文: 買粉絲://買粉絲

38ny

買粉絲/ny/nongyexinwen/guonaxinwen/2010/0407/93

買粉絲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