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與法規(中國農產品受國外貿易限制的主要原因)

时间:2024-05-18 14:04:18 编辑: 来源:

食禁運的可能性,但糧食被某些大國用作外交手段來干預他國內政的事情也是存在的。隨著貿易依存度的提高,糧食不安全程度也隨之提高。中國作為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在制定農產品貿易政策時,首先要從安全出發,對主要農產品采取必要的調控,對關系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的糧食建立一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這里還要強調的是:中國是一個農民占70%的人口大國,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處于弱勢,且農民又是政權存在的支持力量。一旦開放過快,對農業和農民形成沖擊的后果是無法預測的,因為開放之后,進口什么、出口什么,進出口的比例,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還是引起國民經濟衰退,不是可以由某個能人政府任意控制就控制得了的。過多地進口糧食,會造成短期內城市消費價格降低,但是從長遠看,如果糧農的收入得不到保證,糧食生產就會受到打擊,影響到中國的糧食安全和整個社會的利益。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省這些農業人口占人口比重很小的國家和地區,多年來不惜以高補貼維持糧食的高成本和高價格,以平衡城鄉收入水平。擁有8億農民、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中國,更應該注意城鄉之間的利益協調。經濟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除了為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提供充分的機會外,還使自由流動的資本更具投機性,所可能造成的恐慌更大,給國內糧食市場秩序帶來的不安全性成倍增長。一旦發生大面積的糧荒,危及的不只是農業,而可能是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受影響的也不只是農民,而可能是整個國家。適當的糧食保護是有益的。市場開放是一個趨勢,但必須控制開放的速度。推行有松有緊的開放,并做好前期準備,逐步減少開放后的負面影響才是積極明智之舉。

三、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的配套問題

1.政府定位

政府定位原則上逐步由微觀管理轉向宏觀指導,在總量控制的同時,放寬流通方面某些具體環節。

2.改革的重點是理順體制

在宏觀管理方面,目前中國實行生產、流通、出口、財政補貼分業管理,未能形成覆蓋整個農業領域的宏觀政策。而WTO框架下的“農產品協議”規則牽涉到整個農業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須改變這種生產與市場脫節、消費與貿易脫節、國內與國際市場脫節的調控體系。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重點應是建立國內國外市場一體化的農業領域的流通格局。具體地說就是要將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業資本配置、農業生產、農產品國內銷售和農產品的國際貿易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上下游、產供銷、內外貿“三個一體化”。

3.選準切入點,逐步放開糧食流通領域

允許符合條件的生產加工貿易企業通過在產區的種植、加工、倉儲、合同定購方式進入產區直接收購糧食,通過市場競爭的客觀效力,保證農民收入的不斷增長。

現在外貿進出口經營權已全部放開,在放開進出口經營權的同時,是不是可以適度放開國內糧油市場。國營專業糧食進出口企業多年來一直只能作為各省市糧食購銷企業的出口代理,不能從收儲環節直接拿糧,不但生產環節與銷售環節被截斷,難以及時反饋市場信息,而且增加了中間環節,增加了費用,使產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競爭能力,而且跨地區、跨部門的協調運營費時費力。

此外,糧食收購儲存運輸等環節有許多出口加工企業不能進入的地方,這樣在整體運營上就要依賴內銷部門,無法自主決定進口或者出口時機,限制了出口企業的經營廣度和深度。由于沒有跨區域的糧食收購權,難以形成與供應鏈條的對接關系,有些地區農戶缺乏最終用戶或加工企業的有效指導,盲目地不顧當地條件發展某些優質農產品,結果導致高質低價。在這些方面,國外的糧食企業基本上是國內國外上下游、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如美國的卡吉爾、法國的路易達浮等。

適應流通體制的改革進一步調整農業政策和農業貿易政策,中心是通過提供農業補貼來調動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建立以農產品價格支持尤其是糧食價格支持為核心的政策體系。在支持方式上應該是由投入補貼轉向產出補貼。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