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廈門協力勝貿易有限公司出口(關于日本侵占臺灣50年的故事)

时间:2024-06-01 12:36:29 编辑: 来源:

國主義服務的原料、加工基地。

殖民同化

日本占領臺灣,在搜括和掠奪之外,就是圖謀永久統治臺灣,就是想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動。任何一個中國人,誰也不會忘記日本殖民者在臺灣推行的“皇民化運動”。日本殖民當局從侵占臺灣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做起永久霸占臺灣的美夢,開始推行殖民強制同化政策。

殖民同化政策之一是推行奴化教育。奴化教育主要措施有,一是推行差別教育和普及日語,在初級教育階段,重視日本籍學童,就讀的是“小學校”;輕視中國兒童,就讀的是“公學校”和“國(日)語傳習所”,高山地區的原住民兒童則進“教育所”,兩類學校相差很大,無論在什么學校,都把日語當作基本語言。二是防止中國人接受高等教育。從中等教育開始,限制中國學生所學專業;高等教育更是明顯,主要由日本人獨占,而且除了醫學專門學校及臺南高等商業學校外,其他一切高等學校都在日本國內舉行考試。在1928年成立的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內,40年代日籍學生占81.8%,而中國學生則有18.9%。教學內容更是以傳播殖民主義文化為主,有關中國的歷史、思想、文化均在排擠之列,以從根上切除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

在奴化教育中,殖民當局規定每個中國學生必須有一個偏名,就是在名字的第二字之后加上班級數,然后再加一個“郎”字,因此李登輝就有過“李登三郎”、“李登五郎”等不淪不類的名字。后來李登輝起了一個正式的日文名字“巖里政男”,而他的兄長李登欽則更名為“巖里武則”。類似這樣變中國名字為日本姓名,發生在日寇發起的“皇民化運動”時,但是收效甚微。

殖民同化政策之二是推行“皇民化”。日本占領臺灣的還一個目的,是為了把臺灣作為侵略中國的前進基地,為此它們進行了各種努力。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為壓制臺灣民眾的愛國熱潮,“培養忠良帝國臣民的素質”,把臺灣建成進攻華東、華南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基地,日本第17任總督小林躋造在1936年9月到任不久,即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罪惡的“皇民化運動”,從一開始就遭到臺灣人民的唾棄。

“皇民化運動”開始于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不久,1937年9月30日,日本殖民當局在臺北市公會堂召開“(日本)國民精神總動員講演會”,臭名昭著的“皇民化運動”就此開始。主要內容是,進行親日思想宣傳和精神動員,極力消除臺灣民眾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從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后,“皇民化運動”進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1941年4月9日,殖民當局成立了“皇民奉公會”。奉公會由時任總督的長谷川清兼任總裁,自總督府到街莊都設有分會,并且均由當地的行政長官負責。此外,還成立了奉公團、青年學生報國會、青年奉公會、女青年奉公會、產業奉公會、核心俱樂部、模國挺身隊等名目繁多的外圍組織,作為推行“皇民化”的社會基礎和基本力量。

日本殖民當局在禁止漢語漢文的同時,強行推行日語。1936年全臺強制設有日語講習所3832處,被迫參加的學生為205214人。1940年增加到15833處,學生763263人。到日本投降前夕,各地奉公班均開設夜間學習日語所,各類學生超過100萬人,這在當時5名臺灣民眾中就有1人在學習日語。對居住在山區的原住民,日寇也不放過,強行推行日語,僅1939年間就設立日語講習所265處,設立日語普及會11處。據有關資料顯示,臺灣的日語普及程度有所提高,1936年為32.9%,1940年達為51%,1944年則為71%。這是日本總督府的統計,虛假的成份很高。

“皇民化運動”不僅是從語言、文字上做文章,宣揚“日式文明”,還強迫中國人從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文化藝術、時令節氣等方面向日本方式看齊。為使臺灣民眾生活日本化,嚴禁信仰民間的各種傳統宗教、神靈,燒毀臺灣民間的諸家神靈,專設日本的天照大神,并且強令在10月27日各行各業都要祭祀;中、小學則規定每月1、8、15日都要按時參拜神社。每逢10月27日,在臺灣各地就能看到這種情況,在日本警察、官員的監督下,臺灣民眾來到設在各地的神社參拜。以清除流行于中國人民中間的宗教活動。

在社會習俗方面,日本殖民當局下令撤銷春節等傳統節日;臺灣家庭必須使用日本的風呂(澡盆)、便所、塌塌米,婦女必須穿和服;吃飯要吃日本料理;行禮要行日本90度的彎腰禮;結婚要在日本花嫁神前結婚;葬禮要采用大和安葬式。

為減少中華民族的色彩,日寇當局下令禁演傳統的布袋戲、歌仔戲、歌謠,禁止漢文文學作品,組織演唱戲劇、青年劇、日本軍歌等,“灌注大和魂”,宣揚日本精神、日本軍威、國體明證、大義名分等。

日本種種統治口號的改變,目的都是為了加緊在臺灣的掠奪。推行“皇民化”也是如此,日本借機加緊對臺灣人民的欺騙和搜刮。宣揚“臣道實踐”和“奉仕”,提出“全島無一人不為圣戰而勞動”,在產業領域組織起形形色色的“挺身隊”、“奉公隊”,榨取工人、農民的勞動成果;強迫開展“金報國運動”,發行“奉公債券”、“報國債券”,挨家挨戶搜括民間藏金。僅1944年,臺灣負擔的日本軍費高達1.5億元,這全是靠明征暗奪而來,成為日本維持全面戰爭的重要補充。

為挖掉中國人身上的中國根,從40年代初期起,日本殖民當局又開始禁止中國人使用中國名字。1940年2月,日本殖民當局宣布“恩準”臺灣人改用日本式姓名。表示本人提出申請,只要經過知事廳長許可,即可以改變自己的姓名。事實上,改用日式姓名運動,卻是靠政治高壓強迫推行的。殖民當局設立更改姓名推進會,由警察脅迫改名,有一些漢奸當然求之不得,也有一些供職于殖民機構和日人公司的人,因為生存的需要也跟著改名。在殖民者的淫威下,1941年間改名的有71875人,第二年有約10萬人,日本投降時,同意改名字的人也極為有限。

日本殖民者廢盡心機推出的“皇民化運動”,從來沒有達到所期望的目標。這是因為日本侵略者要釜底抽薪,妄圖徹底割斷當地中國人的祖國情結,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人不可能忘掉祖國語言,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仍然用漢文、漢語。祭祀、生活習慣很多是在民間和家庭中進行的,所以真正過“皇風生活”的臺灣民眾幾乎沒有。改中國姓名為日本姓名的,只占極少數。

日本把臺灣作為侵略中國大陸的前進基地的另外一個重要內容,是征集當地中國人參加日軍侵略陣營。在“皇民化運動”后期,日本殖民當局則把征集當地青年參加侵略戰爭當作主要任務。1943年實施陸海軍特別志愿兵制,1945年實施征兵制,由日本侵略者強征入伍、為日本賣命而戰死的中國人達3萬余人。至于在戰爭期間被日本強征入伍的更是多達207183人,這還是根據日本厚生省的統計,實際上肯定超過此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