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國際服務貿易邏輯分類的主要內容(電子商務定義概述)

时间:2024-05-18 17:32:11 编辑: 来源:

協定(Gentleman's Agreement)”,規定其他國家中央銀行向美聯儲兌換黃金的額度只限于新增加的美元儲備,而不允許把原先積累的美元儲備來兌換。即便如此,當對美元的信心在1970年全面喪失時,這一“君子協定”也最終失去了僅有的一點約束力。

第三,國內財政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開始受到挑戰。美元霸權的一個重要來源是美國可以無須考慮對外經濟失衡而自主決定國內經濟政策。然而,到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后期,美國的這種特權已經得不到其他國家的認同。當美元發生危機時,其他國家已經不愿意分擔美國的責任,而是要求美國實施緊縮性的財政金融政策,通過通貨緊縮提高美元的價值。1968年法國就公開向美國提出了這一要求,在得不到允諾的情況下,法國宣布退出黃金總庫,并致使黃金總庫垮臺。

第四,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開始受到了挑戰。作為世界貨幣,美元一直是各國外匯儲備的主體幣種。雖然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爆發了兩次美元危機,但沒有任何一種貨幣能夠替代美元的主導地位。:1968年法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內首次提出創立一種新的世界貨幣來取代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后來演變為特別提款權(SDR)。特別提款權并非一種真實的貨幣,它只是用于成員國官方結算的一種單位。然而,它卻標志著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受到了挑戰。

鑒于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無法繼續維護美元霸權地位,放棄它就成為美國的一種自然選擇。

三 后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的美元霸權

對美國而言,建立與放棄布雷頓森林體系都是要獲取美元霸權的收益。因而,在后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如何繼續保持美元霸權就成為美國如何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基礎。從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10年期間是美元霸權的低谷,也是美國經濟的低谷。伴隨日本與歐洲經濟的崛起,其貨幣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進入80年代以后,里根政府的經濟改革在為美國經濟重新注入活力的同時,也使美國經濟出現了新一輪的失衡,經常賬戶赤字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達到了4%。對這次失衡的調整再次展示出美元霸權的地位:通過“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和主要歐洲貨幣大幅升值。結果是美國的經常賬戶得到了改善,到90年代初期基本上實現了平衡。自那時起,伴隨美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經常賬戶再次陷入失衡。2004年經常賬戶赤字與GDP之比達到了6%,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占全球經常賬戶盈余的75%,這也就是為什么把美國對外經濟失衡稱之為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所在。⑧目前,全球經濟失衡調整的方向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與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運行模式相比,目前的全球經濟失衡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的特點,但它反映了一個基本的趨勢,這就是美國仍然在獲取美元霸權的收益。

第一,美國可以無須承擔匯率穩定的責任而選擇自主的財政貨幣政策。在布雷頓森林體制下,“雙掛鉤”機制要求美國有義務維持美元匯率的穩定。而在浮動匯率制時代,美國已經免除了這項義務。面對20世紀90年代開始不斷增加的對外債務,美國仍然可以實施低利率政策,并在泡沫經濟崩潰之后實施大規模的財政赤字政策。

第二,美國仍然可以利用外圍國家實施“追趕型”發展模式的特點推行“入不敷出”的經濟政策。由于經濟發展和金融自由化,日本、歐洲國家已經完成了經濟追趕的任務,從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外圍”陣營“畢業”,而亞洲、拉美等一批“新興市場國家”加入到了“外圍”陣營之列(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它們要么游離于世界市場之外,要么在全球市場上微不足道)。為了完成經濟追趕目標,它們選擇了20世紀50~60年代日本與歐洲的發展模式:高估本幣、釘住美元、促進出口、積累美元儲備,反過來把積累的美元儲備重新投入到美國(從IT泡沫崩潰之前投資于美國資本市場轉向IT泡沫崩潰之后投資于美國國債)。同時,引進外國直接投資進一步促進出口,發展外向型經濟。在這個循環中,美國再次獲得了美元霸權所帶來的收益:低儲蓄率、高消費率、低利率、低通貨膨脹率與高經濟增長率并存。這種模式也被某些經濟學家稱之為“新布雷頓森林體系”。⑨與布雷頓森林體系不同的是,即使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經常賬戶赤字不斷增加,但美元實際匯率卻在不斷升值,甚至在美國淪為凈債務國,對外債務金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這一趨勢仍然沒有改變。

第三,美國可以把調整經濟失衡的負擔轉嫁給其他國家。從2001年開始,美國政府對美元貶值采取了“善意忽略”的政策(實為自由放任)。結果是美元實際匯率一直呈現下跌之勢,其中主要是對歐元和其他發達國家貨幣的貶值。與20世紀80年代“廣場協議”之后的情況不同,迄今為止的美元貶值不僅沒有使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縮小,反而繼續惡化。

可以預見,此輪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布雷頓森林體系留給美國的美元霸權遺產仍然會持續下去。

注釋:

①查爾斯.金德伯格在分析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的原因時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英國已經喪失了領導全球經濟的能力,繼而為美國所替代。由于英國沒有能力,美國又不愿意承擔穩定國際經濟體系的責任,致使該體系處于不穩定的狀態。這些責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為跌價出售的商品提供開放的市場;二是提供反經濟周期的長期貸款;三是在危機時期實行貼現。“當每個國家都轉而保護它自己國家私利的時候,全世界的公共利益就遭受到拋棄、被損害的命運,而這時所有國家的私利也就隨之受到了損害”。參見[美]查爾斯.金德伯格著,宋承先、洪文達譯:《。1929—1939年世界經濟蕭條》,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48頁。

② C.M.Meissner,“A New World Order:Explain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Classical Gold Standard,”NBER Working Paper Serie,No.9233,2002.

③[澳]A.G.肯伍德、A.L.洛赫德著,王春法譯:《國際經濟成長:1820~1990》,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頁。

④B.Eichengreen,“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Leasons of Bretton Woods,”NBER WorkingPaper Series,No.10497,2004.

⑤ B.Eichengreen,“Global Imbalancs and the of Bretton Woods,”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10497,2004.

⑥在1956年的“蘇伊士危機”中,美國對法國、英國、以色列的軍事行為采取了強硬的立場,迫使它們撤出蘇伊士運河。這是隨后導致法國反對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一個重要原因。

⑦B.Eichengreen,“Global Imbalancs and the of Bretton Woods,”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10497,2004.

⑧Obsffeld,M.and K.Rogoff,“Global Current Ac買粉絲unt Imbalances and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s.”Paper prepared for the Brookings Panel on E買粉絲nomic Activity.2005.

⑨按照這種觀點,目前的全球經濟失衡本身并不構成問題。只要外圍地區繼續實施現行的發展戰略,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上述循環就能夠繼續良好地運轉下去。參見M.P.Dooley,“et al 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9971;M.P.Dooley,“et al The US Current Ac買粉絲unt Deficit and E買粉絲nomic Development:Collateral for a Total Return Swap,”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10727,2004.

⑩O.Blanehard,“et al The U.S.Current Ac買粉絲unt and The Dollar”NBER Working Parer Series.No.11137.2005.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