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國際貿易未來發展趨勢必然是(當代國際貿易特點及發展趨勢(要求具體實例))

时间:2024-06-10 04:36:22 编辑: 来源:

工資的辦法更為聰明、可取。降低名義工資也許會刺激企業的經濟活動,增加投資,擴大就業,就個別企業來說也許行得通,但從整個社會來說,這種做法并非良策。因為降低名義工資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資水平會相應地減少社會對產品和服務的總需求,導致市場和生產的進一步緊縮。

凱恩斯也主張“濟貧”。他認為,向富人征稅再救濟給窮人,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因為富人的錢越多,儲蓄的錢會越多。而征稅后儲蓄會減少,再救濟結窮人,使之用于消費,把大部分的國民收入轉用于消費,有利于擴大消費需求,刺激生產,實現充分就業。

凱恩斯的政策主張還不止這些。從上述可以看出他的政策主張與他的理論觀點是一致的。他的許多主張被西方國家當政者所采納,盡管有的沒有兌現,但他的影響是巨大的。在經濟學說史上,無論是贊成他的人也好,反對他的人也好,都不能不提到他和他的理論。歷史不會使他湮沒無聞。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是凱恩斯。凱恩斯的思想一方面來自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受先輩經濟學家的啟發。關于有效需求刺激國民收入的問題并不是由凱恩斯首先提出來的。馬爾薩斯的思想對凱恩斯的影向至深,而凱恩斯對馬爾薩斯的欽佩之情則常常溢于言表。但西方經濟學界并不認為在經濟學上曾發生過“馬爾薩斯革命”,而只承認凱恩斯革命。因為是凱恩斯而不是馬爾薩斯對有效需求問題作了全面的論述,并提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相比之下,馬爾薩斯在許多方面是含糊不清的。除個人原因外,還應當從社會根源上找原因。凱恩斯和馬爾薩斯都遇到戰爭之后隨之而來的嚴重失業和蕭條,但凱恩斯碰到的問題比馬爾薩斯所遭遇的要嚴重得多。有人說,凱恩斯的經濟學是蕭條經濟學,也有人反對此說。不管如何,凱恩斯是通過對嚴重的蕭條進行思考而產生出這些理論的。

《國富論》研究

[size=3]國富論研究

"這一著作是完全應該受到推崇的,所有承認政治經濟學重要性的人都一樣推崇他(斯密)"

——李嘉圖

"斯密博士是政治經濟學現代體系的真正創始人。......斯密博士的著作必須放在那些有助于人類自由、開化和富裕等著作的最前列。"

——麥克庫洛赫

"在亞當·斯密那里,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他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

——馬克思

"《國富論》與《圣經》,《資本論》同為人類不朽的智慧寶庫"

——加爾布雷思

碩士階段寫的東西,轉載請注明博客中國始發

國富論研究

"這一著作是完全應該受到推崇的,所有承認政治經濟學重要性的人都一樣推崇他(斯密)"

——李嘉圖

"斯密博士是政治經濟學現代體系的真正創始人。......斯密博士的著作必須放在那些有助于人類自由、開化和富裕等著作的最前列。"

——麥克庫洛赫

"在亞當·斯密那里,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他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

為什么說貿易自由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達人速度給答案~人在~答案好追分~~~

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是指人類經濟活動突破國家、民族的界限,使全世界經濟逐漸融為一體的漫長的發展進程。全球化是一個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不可逆轉的、歷史的、客觀的進程。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都或早或遲、或主動或被動地卷入進去。

全球化存在的客觀性,發展的必然性,是由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和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

全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空前的新高度,產生了巨大的能量,能量的釋放必然沖破國家、民族的界限,導致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全球化的動力本源。科學技術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全球化發展規模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

全球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大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系大調整。所有制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全球化發展過程中所有制形式的轉變,突出表現在跨國公司的大投資和大購并的活動中。跨國公司都是在全球范圍上市的股份公司。馬克思認為,股份公司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對私有資本的揚棄,使私人資本轉變為社會資本,不僅生產社會化,資本也社會化了,這是資本主義向新的生產形態過渡的一個過渡點。由此可以理解,跨國公司是一種先進的生產關系。

全球生產關系的大調整,經濟基礎的大變革,必然要求上層建筑的大調整。主要是上層建筑中的經濟制度,如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經濟法律規范、經濟管理體制等都要并且已經進行了相應的改革。

科學技術的大發展,必然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生產力的大發展,必然促進生產關系的大調整;生產關系的大調整,必然促使上層建筑的大調整。這一系列的“必然”,決定了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由進程。

經濟全球化是指人類經濟活動突破國家、地域的界限,而使全世界經濟逐漸融為一體的漫長的發展進程。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的、客觀的進程。不管人們喜歡它還是厭惡它、歡迎它還是反對它,它都不可逆轉地發展著,而且已經匯成巨大潮流。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都或早或遲、或主動或被動地被卷入進去。

經濟全球化存在的客觀性,發展的必然性,是由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和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

一、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大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動力本源

歷史唯物主義揭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永恒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各個社會形態共有的基本矛盾之一。在這對矛盾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通常情況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當代,全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空前的新高度,產生了國家、民族的界限無力束縛的巨大能量,能量的釋放必然導致了經濟全球化。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經濟全球化的動力本源。由于任何科學技術成果的傳播,從長期看都是無國界的,從而注定了經濟的發展也必然是無國界的。科學技術發展是永無止境的,其巨大威力并不以越出國界為盡頭,并且已經躍出地球,到達太空和其他星球。現在人們在研究經濟全球化的問題,未來所展現的已經不是假想或假說,即在21世紀的某個年代,人們將要研究經濟太空化、經濟星際化的問題。

中華民族具有5000年文化、科技發展的歷史,其中4000余年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的科技成果傳遍全世界,造福全人類。當然,還是由于科學技術水平低,傳播速度極其緩慢,中國古代許多先進的科技成果傳出國門要經歷5?10個世紀(見表1)。盡管如此,中國對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卓越、巨大的貢獻。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評價中國古代發明的指南針、活字印刷術和火藥時說:這三大發明改變了世界許多事物的面貌和狀態,并由此而產生了許多變化,以至于似乎沒有任何帝國、任何派別、任何星球能比這些技術發明對人類事務產生更大的動力和影響。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領先,經濟也必然領先。據日本學者研究,直到17世紀以前,中國GDP占到世界的1/4,相當于當代的美國。

歐洲產業革命以來,科技成果傳播速度之快,是歷史任何時期無可比擬的。近代和現代科技成果從發明到中國引進或制造的時間,有的幾十年、有的十幾年、有的幾年(見表2)。

科學技術的巨大無比的威力推動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使歐美各國及日本的經濟在較短的歷史時期紛紛超過中國。循著上述史實追本溯源,科學技術是經濟全球化的動力本源。

(二)科學技術水平的高低,決定著經濟全球化各個方面擴展規模的大小。當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把地球變成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距離的村落,使人們真正實現了“運籌于幃幄之中,決勝于萬里之外”的理想。

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決定了金融全球化、貿易全球化、投資全球化、生產全球化規模的大小。據統計,1999年全球股市市值達30.18萬億美元,大于全球GDP30.1萬億美元的總量,全球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比1990年增長1倍以上;1998年全球進出口總額107537億美元,比1990年增長54%;1999年全球跨國投資8270億美元,為1990年的近5倍;1998年全球6萬家跨國公司占全球產出量的25%,比1990年增加7個百分點;1999年全球跨國購并34000億美元,為1990年的8.5倍。

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制約著全球范圍資源優化配置的規模的大小。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內在沖動是,追求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成果,這就必然要求對資源進行最優配置。而全球范圍內資源的質和量的分布又是極其不平衡的。因而,走出自家國門,越過他人國界,在全球范圍索得資源的優化配置就是很自然的了。而跨國的資源配置規模取決于科學技術水平的高低。

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制約在全球范圍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的大小。全球社會化大生產的一切活動始終圍繞著以低成本取得高效益的目標。這種內在沖動要求不斷擴張規模。當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內所達到的規模仍然無法取得最高效益時,規模的擴張必然要越過國界在全球范圍展開。而越過國界的深度和廣度是受科學技術水平所制約的。

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制約著競爭范圍的大小和激烈程度。當科學技術水平低下時,競爭只能在一國或數國范圍內展開;當代的科學技術水平,為競爭者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強力手段,加劇了競爭的激化程度。競爭者為了搶占競爭的制高點,力爭立于不敗之地,必然要越過國界在全球范圍展開。

(三)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決定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速度的快慢。當人類處在農業社會中,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經濟發展水平。一項科學技術從發明到應用需幾百年。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度緩慢,因而經濟的發展步履蹣跚。有的學者研究,在過去的1000年里,世界人均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在前500年里僅為0.05%。歐洲的經濟發展耗用了幾千年,直到產業革命后才超過了中國。

近代科學技術成果的傳播大大加速:19世紀需40?50年,20世紀初葉需30?40年,中葉需10年,下半葉約需4?5年,而近20年來只需3?4年。科學技術成果的加速傳播帶動了經濟的加速發展。在最近不到200年間,人均總產值的年增長率提高到1.17%,是前500年的23.4倍。最近十幾年間又提高到3.1%,是過去200年間的2.7倍。

當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發展似風馳電掣,據統計,1999年全世界互聯網絡的電腦約9000萬臺,有2.6億網民,增長速度每年要翻一番。1999年我國網民人數已達890萬人,網站達到15000個,分別比1997年增長了14倍和10倍,增長速度每半年翻一番。如此發展,我國將成為新世紀里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絡市場之一,也預示著我國以高速度融人了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

強大的科學技術威力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高速發展,90年代全球跨國投資和跨國購并年均增長分別達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