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國際經濟學貿易利益名詞解釋(速求自考《西方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名詞解釋及簡答)

时间:2024-06-01 11:00:41 编辑: 来源:

成本說的繼承和發展,進一步完善了古典學派的國際貿易理論。它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衛·李嘉圖創立。比較成本學說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并不限于生產技術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進而獲得比較利益。總之,比較利益學說,進一步分析,揭示了國際貿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國際分工的必要性。它證明各國通過出口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進口相對成本較高的產品就可能實現貿易的互利。李嘉圖比較成本學說的核心是比較優勢原則。比較成本說揭示了人類分工協作的大道理。自其創立的一百多年來,它一直被西方國際經濟學界奉為經典,并成為國際貿易分工理論發展的主線。即使在當代,它也是研究國際貿易理論的邏輯起點。比較成本說的啟示:“各國應該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以保證參加國際分工和貿易所能得到的利益。”然而這個理論只提出國際分工的一個依據,未能揭示出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和價值規律的國際內容。 (3)赫克歇爾—俄林繼承和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俄林認為,商品價格的絕對差異是由于成本的絕對差異,而成本的絕對差異是由于:第一生產要素的供給不同,即兩國的要素稟賦不同;第二,不同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自創立以來,雖然受到里昂惕夫等學者的質疑,但仍被奉為當代國際經濟理論中的圭臬,西方經濟學界認為該理論構成了對古典學派李嘉圖比較成本說的重大挑戰,奠定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俄林理論有助于我們分析,判斷和預測世界各國的貿易模式,并制定相應對策,在充滿風險的國際競爭中知己知彼,掌握主動權,此外,我們應認識到一國的生產要素實際是變量,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發展,生產要素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相應發生變化。當代技術革命已改變了要素的內涵,促進了人力資本,技術創新信息資本等無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相融合,賦于生產要素以全新的內涵。因此我們不能片面靜止地對待要素稟賦上的比較優勢,這是我們借鑒俄林理論應持有的科學態度。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