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對生活質量影響研究結論(世界經濟發展的現狀與未來趨勢是什么)

时间:2024-05-21 08:16:37 编辑: 来源:

遠遠跟不上農村工業擴張的速度,工業結構的升級相當緩慢。而第一、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后,其結構升級的進程相應受到影響。由于鄉鎮企業在全國經濟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其產業結構狀況越來越突出 影響到整個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

2.3.2我國的產業結構偏差,與改革前片面強調工業化所留下的滯后影響有很大關系,這種影響在改革以來的二十多年中雖然有了一些變化,但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 首先中國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條件下推進工業化的。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特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和人口數目巨大使我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很低,1952年開始工業化時我國的人均GDP只有119元人民幣,在改革前的二十多年中,我國的工業化一直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條件下大幅推進的,工業產值的比重上升幾乎與人均收入水平的變動失去了聯系,1978年時人均GDP只為379元人民幣,明顯低于錢納里等人關于人均收入水平與工業化變動關系的“一般模式”中作為工業化起點的人均收入水平而這一年中我國工業在GDP中的比重為94.3%,與1952年的7.6%相比上升了26.7%個百分點。這種工業比重提高與人均收入水平上升相分離的特殊現象,所帶來的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

其次我國是在市場化落后的條件下推進工業化的。市場經濟國家在工業化開始時,市場化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第三產業的比重較高,隨著工業化階段的前進,市場化繼續發展,第三產業的比重以低于工業化率的速度繼續上升。而我國在工業化起點時市場化程度和第三產業比重相對較低,特別是在工業化迅速推進的過程中市場化沒有得到相應發展,第三產業的比重沒有逐步提高,市場化遠遠滯后于工業化進程的狀況,導致了改革初期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比重偏高,而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的結構性偏差。在改革后,八十年代城市第三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沒有根本性地改變第三產業的狀況,而九十年代以來,在農村工業化的進程的加快和經濟增長結構傾斜的影響下,又趨于加深。 最后,工業化與城市化相脫離。由于我國的工業化是在在計劃經濟時期打下基礎的,計劃推動的工業化,與市場推動的工業化的不同特點,是產業結構的變動與需求結構的變動相分離。人為因素導致了片面性,并阻礙了工業化過程中市場機制的形成和作用,改革前的工業化主要是一種城市的工業化,但只有少數的農民被有計劃地安排“農轉非”而到城市就業,其余的大量農村人口被排除在計劃之外而繼續滯留在農村,結果在迅速工業化的過程中城市化的進展很慢,農村人口的比重依然很高,工業產值比重大幅度提高的,同時農業的就業比重仍居高不下,農業剩余勞動力不能轉移出去,這種城市化遠遠滯后于工業化的狀況,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多大改變,城市化的滯后,給我國的產業結構問題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主要是阻礙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大了產業結構的偏差,因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是與城市化相聯系的,只有城市數量和規模的擴張才能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較為廣闊空間。

第3章 當前國內外新形勢的挑戰及演進方向

3.1國際環境的挑戰

盡管我國產業結構對比改革開放之前有著質的飛躍,我們的產業結構在內外環境的雙重影響下,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歷史使命。從國際環境來看,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當前歐盟、日本、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均已經陷入衰退,有些國家僅有一些復蘇的跡象,世界銀行等機構仍然降低了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全球經濟將進入一個緩慢增長期。

同時,中國對外出口有效需求下降,國外外商投資不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大幅下滑,導致企業業務持續萎縮,盡量減少新增投資。可見經濟危機也是一次優勝劣汰的過程,一些舊產業、舊技術不得不退出戰場,采用新產業、新技術是必然選擇,部分企業利用這一國際形勢的機遇,進行產業升級,而此時產業升級的難度與風險都大大增加。

中國對外貿易量的持續擴大、貿易摩擦增加以及貨幣快速升值等因素使得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變得越來越困難,歐美日等經濟的衰退也給我國產品的出口蒙上了陰影,因此過度依賴外需暴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脆弱性,導致我國經濟增長具有不穩定性。

3.2國內環境的挑戰

除了外部世界不利經濟環境的影響外,中國產業的發展困境也有內部因素的制約,中國經濟在經過30 年的高速發展后,正逐步進入經濟轉型期。三十年來的經濟增長雖然使得資本與勞動的比重有所改善,但中國經濟增長仍主要依賴低水平生產能力的擴張,即在生產能力迅速增長的同時,軟實力上升速度相對滯后,部分技術將必須繼續依附于發達國家,技術水平不能得到提高,難以形成自己的自主創新產品,即便是企業加強研發投入,目前我們綜合水平的設計開發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并還處于較低位置;同時中國企業高層跨國人才缺乏,海外拓展人員水平較弱,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沒有相應擴大。

當前中國要素稟賦結構的特點仍然是普通勞動力相對豐富而高端人才緊缺,且信息技術等資本也相對稀缺,長期依賴低廉生產要素成本優勢的中國產品逐步喪失其競爭力,隨著要素稟賦結構的提升和比較優勢的演化,中國產業發展必須開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進行轉型,這種轉型要求中國企業必須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當前,中國經濟轉型與全球經濟放緩雙重作用,使得中國經濟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產業是否能夠抓住歷史機遇,選擇正確的升級路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是現今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3.3三大產業演進的方向

對三次產業結構變動趨勢的總體判斷是,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期階段可能將持續到2020年之后。 一、 二、 三大產業中, 以第二產業為主的格局不大可能在 2020 年前發生變化。“ 十一五” 到 2020 年, 第一產業收入比重將持續下降; 第二產業比重在“ 十一五” 期間還有可能上升, 在 2010年前后達到頂點后, 有可能開始下降; 第三產業比重在“ 十一五” 期間基本穩定, 2010 年之后可能出現明顯增加。

1.農業基礎地位不變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持續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礎地位不會改變。傳統農業中, 種植 業比重將下降,漁業、畜牧業的貢獻將會增加。在種植業內部,糧食作物的比例會緩慢下降,經濟作物、瓜菜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將會上升。

2.工業內部結構調整

(1)重工業化階段不可逾越,霍夫曼法則表明,工業化中后期產業結構出現重工業化趨勢,是許多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的一個普遍規律。根據國際 經驗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攀升的時期,居民消費結構隨之持續升級,即從吃飽穿暖、有耐用消費品可用、有屋可住,向吃好穿好、改善居住條件、提高耐用消費品質量、擴大服務消費轉變。與之對應的是,汽車、住宅、建材、通信等行業將會有長足的發展,從而帶動鋼鐵、機械、建材、化工等重化工業和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快速發展,重化工業發展是必然的趨勢。

(2)信息產業將成為我國未來的主導產業。據統計,1985-2003年,世界高技術產業出口年增長14.3%,比中低技術和低技術產業出口年增長速度高5~6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正在逐步替代傳統產業變為主導制造業的部門。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IT產品消費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當今世界參與信息產業制造業國際分工最多的國家。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已經集中了大量發展信息產業所必需的人力資本,同時,較低的勞動力成本是我國的IT產業制造業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我國通過參與IT產業制造業的國際分工,既能實現充分就業,也能獲得較高的比較利益,通過不間斷的“干中學”和“用中學”,將逐漸積累起強大的IT產業技術開發能力 。信息產業應該而且也能夠成為我國未來的主導產業。

國民經濟學論文范文二:國民經濟統計分析論文

摘 要

消費需求作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總需求具有很重要的影響,進而對總需求政策的制定也有明顯的影響,它影響著宏觀經濟的均衡發展。本文 首先建立模型,利用SPSS軟件,研究了影響國民消費的因素,并對模型的分析結果進行了經濟意義檢驗,以及統計推斷檢驗。最后得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對消費水平的影響是最顯著的,其他因素則次之。通過對消費支出用途結構的分析,了解到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費支出結構上的變化趨勢,不管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都隨時間變化而下降,這表明了我國居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通過對比分析消費需求、投資需求、進出口需求這三大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得出消費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明顯大于凈出口, 經濟增長過分依賴于投資,而消費需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國民消費,消費結構,消費需求

一、研究國民消費的意義

按照經濟學的分析,社會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凈出口。消費需求作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總需求具有很重要的影響,進而對總需求政策的制定也有明顯的影響,它影響著宏觀經濟的均衡發展。

現階段,我國有條件也有必要依靠擴大國內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發展。首先,我國處于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的發展階段,較高的國民儲蓄率和巨大的國內市場潛力為拉動需求增長提供了物質條件。其次,我國居民生存型消費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并正向發展型消費需求升級過渡,但產業產品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區域協調發展程度及消費政策和觀念等嚴重滯后于消費結構升級變化的需求,既導致了消費需求的縮減,也給社會生產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

關于如何擴大國內需求方面,中央經濟會議曾指出增加居民消費是重點。從理論角度講,消費需求的具體內容主要體現在消費結構上,要增加居民消費,就要從研究居民消費結構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趨勢和規律,掌握消費需求的 熱點 和發展方向,才能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引導消費者合理擴大消費,才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相協調,才能推動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二、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 模型建立與求解

居民消費水平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收入水平,消費價格指數以及恩格爾系數。下表給出了從1991年到2010 年消費水平的相關數據。基于表1和表2的數據,分別建立城鎮、農村居民消費水平關于其三個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逐步回歸分析。

(二)模型檢驗

1、經濟意義檢驗 根據回歸結果:城鎮:y?4672.999?0.736x1?5.937x2?52.900x3 農村:y?470.486?0.721x1?1.793x2?8.827x3,得知,其中x1前面的系數0.736與0.721分別表示在城鎮(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城鎮(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不變的條件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每增加1元,城鎮(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絕對數平均增加0.736元(0.721元),與理論中描述的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對居民消費水平變化有明顯的影響,居民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水平增長的重要原因這個結論是一致的。

2.統計推斷檢驗

(1)擬合優度檢驗:

由上面分析數據知兩個模型的決定系數R分別為0.994、0.998,調整的決定系數為0.992、0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