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國際貿易中的大國和小國的例子(為什么說中國是進口大國,出口小國)

时间:2024-05-20 08:25:18 编辑: 来源:

制措施的靈活性、有效性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建立新的符合WTO規則的進口管理體系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戰略議題。

2006年,社科院世經政所承擔“中國進口風險防范管理體系”課題,旨在深入研究WTO后過渡期中,即“十一五”期間我國的進口管理體系。在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情況下,根據WTO一般例外條款和外貿法第十六條等有關法律規定,針對可能對環境保護、消費者健康、幼稚產業發展、農牧漁業發展等造成不利影響的進口風險,建立公開、透明、有效的防范和管理制度,充實、完善現有進口管理體系,該課題的實施和完成將對我國新型進口管理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起到很好的指導和參考作用。

社科院世經政所科承擔的“國際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和“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課題,為我國服務貿易管理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指導和參考作用,其研究報告是我國國內第一份系統研究國際服務貿易管理體制的報告。該研究報告對WTO、美國、加拿大、歐盟、英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國際組織、主要服務貿易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做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填補了該項研究的空白。該課題不僅研究了上述國家的服務貿易管理體制,還對這些國家有關服務貿易的法律法規、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方法以及采用的服務貿易統計方法等都做了詳細的闡述,這對完善我國的服務貿易管理體制、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以及完善我國的服務貿易統計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新一輪談判進展、影響和前景的分析

對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研究。田豐的《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效率》從對WTO成員違反協定行為的預防作用、WTO成員使用爭端解決機制的成本、爭端的早期解決情況、專家小組/上訴機構裁決的公正性和爭端的政策效果等5個方面對WTO爭端解決機制的運行效率進行了全面的考察。結果顯示,與關貿總協定(GATT)時期相比,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效率總體上有所提高,但是并沒有改變缺乏實施能力的舊有缺陷;在實際操作中,改革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目標;而且改革帶來的收益也沒有被所有WTO成員平等分享。

田豐的《從WTO爭端解決機制角度分析多邊貿易體系和區域經濟組織的互動》則從WTO爭端解決機制這一視角出發,對多邊貿易體系和區域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進行了分析。該文認為,多邊爭端解決機制缺乏直接實施能力這一特性導致小國試圖通過組成或進入區域經濟組織來提高解決爭端時的討價還價能力。而區域經濟組織的發展以及其內部爭端解決機制的建立造成了與多邊貿易機構的司法管轄權重疊問題,為GATT/WTO成員解決相互間的貿易摩擦提供了選擇法庭以獲得最有利裁決的機會。

李向陽《國際規則的形成機制》專門分析了國際規則的形成機制。作者從國際經濟規則的外部性與非中性出發,分析了規則制定權的收益來源、一國對規則制定過程影響力的決定因素以及規則形成的具體機制,從而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即作為全球化時代的霸主,美國仍然主導著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過程,并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國際貿易的大國和小國

在國際貿易中,大國和小國的劃分是根據每個國家在世界市場中的地位來劃分的。

貿易大國通常是指在國際貿易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其進出口量的變化能夠影響國際市場價格。如美國、中國和德國等都是公認的貿易大國。這些國家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其貿易政策的變化會對其他國家和全球貿易產生重大影響。

而貿易小國則通常是指那些在世界市場中影響力較小的國家,其進出口量的變化對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較小。這些國家往往處于國際貿易的邊緣,對全球貿易格局的影響有限。

同時,貿易大國和貿易小國的劃分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一個國家可能在不同產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可能在一個產業中是貿易大國,而在另一個產業中則是貿易小國。例如,泰國是大米的貿易大國,但對于石油而言,它就是一個貿易小國。

當一個國家從封閉狀態轉變為開放狀態時,必然會導致國際市場的供需變化。然而,對于貿易小國來說,這種影響能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貿易大國的貿易狀態從封閉轉變為開放時,引起的國際市場供需變化可能會導致國際相對價格的變動。如果封閉狀態時的國內價格高于封閉時的國際市場價格,那么國際市場價格可能會上升;反之亦然。因此,在貿易后,國際相對價格更接近于大國的封閉條件下的相對價格水平。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告訴我。

1小國與大國之間的貿易中,是否總是小國獲利更多一些? 你認為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利益怎樣分配才算合理?

另外,如果大國對小國的出口品需求有限,而小國對大國出口品的依賴程度較高,那么大國就可能通過貿易協議來限制小國的出口,從而使得小國在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

國際貿易中,為什么經濟小國易受經濟大國影響

國際貿易中,經濟小國易受經濟大國影響的原因如下:

1、經濟依存度高,小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貿易活動中往往大部分依賴大國市場,進出口貿易成為其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

2、外匯流動性不足,由于小國外匯儲備較少,商品幾乎都在國外銷售,外匯收入來源和外資流動相對較單一。

為什么說中國是進口大國,出口小國?

和人口有關系。。中國需求量很大。。

中國有的部分技術,,外國都有。。有些資本國家的生產基本上夠自己本國用的。所以很少進口。。但中國好多東西不能自給。。所以進口

中國出口退稅是不足額退稅,其他以流轉稅為主的許多歐洲國家都是全額退稅,而且退得非常細致,你在這些國家買一些個人用品,出關的時候都可以退,從沒有聽說其他國家有什么好指責的。中國由于存在騙稅情況,這是可以指責的地方,但由于其他國家也有存在這種現象,而且這不是中國政府有意的補貼行為而是打擊的對象,因此盡管有國家向中國提出來但影響也不大,也并不是因此要中國降退稅率。事實上,我一直沒有見到關于其他任何國家認為中國出口退稅率過高的報道,我想也不會有哪個國家的商務外交官外行到這個程度。我最早看到的一個相關報道是國際經貿研究院我很熟悉的一位“專家”認為外國會用出口退稅率作為匯率問題的替代目標向中國施壓。不過,如果哪位看到哪個外國政府認為中國出口退稅率高因此應該糾正,麻煩告訴我一聲。

3.這次出口退稅的一些辯論,我覺得水平實在不高。經濟學界從左到右都有取消出口退稅的觀點,但其理論之蒼白,對實際政策發展過程之不了解,實在讓人覺得遺憾。有的自以為發現了新大陸:說出口商50元買原料是含稅的,再有50元增值是不含稅的,可出口退稅是按100元為基礎,因此其實是超額退稅。可見這位經濟學家連增值稅發票是什么大概都不知道。還有的經濟學家說中國大規模出口退稅始于1998年。這是只看統計數字,不看背后的原因,不看政策發展史。還有的用一般均衡解釋,說出口退稅是一種扭曲,根本不提避免雙重征稅,而且其所說的一些福利經濟學的道理簡直是生搬硬套。

出口退稅是“補貼”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如果你查一下世界貿易組織的補貼與反補貼協議,后面有個清單,出口的時候退還前面累計的增值稅是完全允許的,不是補貼,當然你不能超過原來的征稅程度來退稅。具體一點來說,任何產品在進口的時候,如果進口國實行增值稅制度,一般都會征收增值稅。例如我們中國進口,其實進口商要交的不僅僅是進口關稅,還包括增值稅或消費稅。在其他實行增值稅的國家也是這樣。如果進口國和出口國都增收的話,任何進口商品就都會負擔雙重稅負。相當于世界上所有的商品在進行國際貿易的時候,除了關稅以外,比國內貿易還要多增加15-20%的稅,這當然會阻礙國際貿易的發展。昏鴉是搞貿易的福利分析的,這中間的福利會如何變化想必應該是清楚的。所以長期以來,國際上對增值稅的征收已經形成了進口國收,出口國不收的慣例。這就是所謂的出口產品“零”稅率(指國內流轉稅)的說法。如果你是超額的退稅,別的國家會來關注,但如果你沒有超額退,別的國家不會來要求你進一步降低退稅率,正像我們沒有去要求歐盟國家降低退稅率一樣。因為這是國際慣例,幾乎所有實行增值稅的國家都是這樣做,所以別人不會反對。比我們發達得多的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等,比我們發達也有競爭的韓國,和我們差不多檔次的巴基斯坦等,都有非常完整的出口退稅制度而且大多是完全立刻地退稅,甚至旅游者個人出境物品都退(但這個時間拖得比較久)。

搞經濟政策或者福利分析,首先的第一步是搞清楚事實。事實沒有搞清楚,其他的分析都是白費。在機關里面做研究的人雖然用經濟學不多,但他們清楚基本事實,所以反而在經濟問題上更有見地。但他們確實在許多問題上不深入,所以指望學術界給他們一點“遠見”,但是如果連基本事實的把握都不準確,“遠見”也就談不上了。那么如何對出口退稅問題做一點經濟學的福利分析呢?對此我沒有研究,但是我曾經把這作為一個習題給我當助教教的本科同學做。如果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產品出口都是負擔關稅和進口國的增值稅(例如17%),而中國出口負擔進口關稅加上兩個國家的增值稅(那就是34%,如果出口商只有原料部分含稅,還會低一些),中國等于自己給自己增加了17%的出口關稅。所以對取消出口退稅的福利分析和征收出口關稅的福利分析實際上是一樣的。一般教材中有進口關稅的福利分析,所以對出口征稅的例子是一個很好的復習。

答案是很簡單的。如果做小國分析,出口退稅取消后,消費者剩余上升,生產者剩余下降,兩相對比,生產者剩余損失更大,但政府支出減少是一個福利增加,總的來說,會有福利凈損失(在圖上就是兩個小三角)。如果做大國分析,還有一個收益是貿易條件,取消出口退稅理論上會提高貿易條件,這一點我也沒有怎么見到主張取消退稅的人提到,似乎應該是他們的一個論據。但是這個貿易條件收益是很小的,基本可以忽略,因為我們的其他貿易競爭對手都退稅,而且我們的產品大多是替代彈性很高的產品,根本不可能把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因此抬上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國分析的結果和小國分析的結果沒有什么差別。都會是產生福利凈損失。

上面所說的福利只是所謂的靜態總體凈福利分析,不是帕雷托,也沒有考慮分配問題,也沒有動態的考慮。如果學術界的討論能夠真正做到在了解基本事實的基礎上保持一致的應用理論,討論是可以很有意思的,但現實情況正好相反。

國際貿易的優缺點

一、國際生產網絡研究的文獻回顧和評述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經濟學家認識到產業內貿易大量存在、相同要素稟賦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大量存在,而這種貿易模式是傳統貿易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因而激發了經濟學家對貿易理論的重新探索,并最終產生了以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差別產品為基礎的新貿易理論。國際生產網絡是與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不同的新的分工模式。國際生產網絡則有如下3個特點:一是幾個國家參與同一種最終產品的生產;二是在生產過程中,中間投入品按工序在國家之間流轉,中間品的貿易成為這種分工模式的一大特點;三是跨國生產活動,有時候由一個廠商在不同國家投資設廠完成,有時候由不同的廠商共同參與完成。

現在國際生產網絡這一新的生產、分工與貿易模式又已經激發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熱潮。不僅許多在國際貿易理論領域享有盛譽的經濟學者在進行探索,而且也吸引了很多剛剛加入研究隊伍的新生力量。這是目前國際貿易研究領域最活躍的主題。我國是國際生產網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和研究還太少。姚枝仲的《國際生產與分工網絡:理論與問題》總結了已有的對于國際生產網絡這種新的分工模式進行描述和度量的文獻;介紹了其主要的度量方法和度量結果,以及各種度量方法的優缺點;著重指出了目前的分工形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國際貿易;并指出要理解這一新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