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中國江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操作說明(什么是一體化報關)

时间:2024-06-01 13:41:46 编辑: 来源:

基本覆蓋全國。全國85.3%的行政村通了電話,鄉村固定電話用戶達7843.1萬戶。到2003年9月底,我國電話用戶總數已達5億戶,用戶總數占世界第一位,具有傳遞信息的強大優勢。

我國的廣播電視網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視網絡,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1.6%,其中有線電視用戶1億戶,全國電視機保有量為3.2億臺,農村電視機普及率達108.6臺/百戶,是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

2、互聯網正越來越廣泛地被百姓接受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Inter買粉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計算機數達2572萬臺,和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長61%。上網用戶總人數6800萬人,和2004年同期相比增長75.4%。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臺灣省)都已接入了互聯網,互聯網的作用已從初期的信息溝通向電子商務發展。在低靡的網絡環境下,我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勢頭,充分說明互聯網發展的巨大潛力。

而農林牧副漁水利業人員僅占網絡用戶總數的1.7%,城市普及率為農村普及率的740倍。廣大農民完全處于“數字鴻溝”的另一端,成為網絡革命中的“數字貧困”人口。

農業部一項對我國1000個農村固定觀察點農戶信息使用情況的調查顯示,在我國,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得市場和技術信息的農村家庭只有0.8%。同其他產業相比,農業的電子商務規模很小,通過計算機網絡購買生產資料的農戶不足0.2%,依據互聯網信息出售農產品的農戶不足0.5%。

3、農業信息網站發展迅速

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我國網站總數達到37萬個,其中,企業網站占所有網站總數的78.83%。在企業網站中農林牧漁業占0.52%,其中,縣鄉兩級網站占農業網站的比例不到10%,在線數據庫的總量為8.29萬個。在各類涉農網站中,正常運轉的大約有1500多個,直接提供農村信息服務的170多個,網站所屬行業和信息內容涉及到18個大類127個子類,以市場信息、科學教育和政策與管理為主。比較著名的涉農網站有:科技部的“九億網”、農業部的“中國農業信息網”等。調查顯示,北京和沿海主要省份為網站集中分布區,其中北京、浙江、江蘇、山東、廣東五省市地域內網站占全國網站總量的近一半,西部12個省區市地域內網站占全國總數的14%。

(三)農業信息技術研發成果顯著

97年以來,特別是“九五”以來,在一系列國家、部門和地方科技計劃的支持下,通過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農業信息技術領域逐步積累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形成了一支從事農村信息化研究開發、推廣應用的人才隊伍體系。國家“863”計劃實施的“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在全國建立了20個示范區;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農業專家決策系統與信息技術系統研究”項目的實施,形成了一批農村信息化平臺技術和產品技術,研究開發了12個服務于農村經濟發展的信息資源數據庫。另外,“農業3S技術”、“精準農業”、“虛擬農業”等方面的技術也在積極開發和應用中。這些農業信息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為實施農村信息化戰略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四)農業專家系統開始發揮作用

(五)農村信息服務深入基層

1、農村信息服務機構和隊伍不斷壯大

據調查,全國333個地(市)中有260個設立了農業信息服務機構,占地(市)總數的78%;全國2800個縣(市、區)中有1210個設立了農業信息服務機構,占總數的43%;全國43000多個鄉鎮中,有7000多個建立了信息服務機構,占鄉鎮總數的18%。一些地方在加強農業系統信息隊伍建設的同時,積極利用農民經紀人、種養經營大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有關社會中介的力量,發展壯大了農村信息員隊伍。

2、服務模式靈活多樣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已經創造出了許多卓有成效的農村信息服務模式。

科技110作用顯著。截止2007年上半年全國有農技呼叫中心100余家,比較有特色的有浙江衢州農技110、山東萊州農技110、河北邯鄲科技110等。2002年浙江省已實現農技110的聯網。

農業尋呼發展迅速。農業尋呼具有費用低、覆蓋面廣、設備投入少和信息容量大的特點。它充分利用尋呼資源進行農業信息發布,用戶通過手機或電話即可隨時隨地獲取農業信息。尋呼中心也可根據用戶類型和愛好,將相關信息主動發送給用戶,實現主動信息服務。各地均出現了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尋呼業務,如河南的“農信通”、安徽的“致富信息機”、廣西的899-“農村信息機”、江蘇的“農業信息機”等。

遠程教育發展越來越受重視。例如,北京市農業遠程教育中心已經在北京地區建立起一個基于衛星寬帶骨干網的覆蓋全市14個區縣、鄉、村、戶的星火遠程培訓平臺,建站211個,覆蓋了北京郊區82%的鄉鎮、50個村。制作多媒體課件3000多個、22大類,內容包括農藥、生物肥料、水產、園林花卉、瓜果蔬菜、特種養殖等。

3、地方農村信息化建設有效開展

農村信息化建設在一些地方得到有力推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使農村信息“戶戶通”工程的順利實施有了良好的開局。

安徽省的農村信息化行動,是以“安徽星火計劃網站”建設為起點,以實施“信息入鄉”工程為標志,初步建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網絡物理架構和信息服務組織體系,為農業、農村、農民架起了致富的信息橋梁。當前已經在全省17個市、61個縣設有信息服務中心,在1800多個鄉鎮全部建成信息服務站,村級信息站點800多個。擁有20000多家涉農企業和種養大戶注冊會員,有13000多個種養大戶或經紀人購設備入網。當前已促成網上交易額30多億元,網站訪問量超過440萬次,日點擊率穩定在8000次左右。

(六)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信息技術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農民信息意識比較淡薄,信息需求不強烈;農村信息流動不暢;農村信息缺乏時效性和針對性,大大降低了其利用價值;農民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等問題嚴重影響農村信息化推進。 (一)集成化

數據庫、系統模擬、人工智能、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單項技

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日趨成熟,互聯網、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等網絡技術也日趨大眾化。但是,現代農業對信息資源及信息技術的綜合開發利用需求日趨綜合化,單項信息技術或單一網絡技術往往不能很好滿足用戶實際需要。因此,分散、混亂、低質的農村信息資源共享和集成問題,多種信息技術的結合與集成問題,多網功能合一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二)專業化

針對農村經濟活動中的某一種具體對象,某一項具體農藝措施,或某一個具體的生產過程,建立計算機應用系統以進行智能化的生產經營管理,是未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步驟。如美國研制成功的棉花集成管理系統,在提高棉花產量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另外,專業化的農業應用軟件還具有可適用于不同生產級別(如地塊級和農場級)生產管理的特點,更能經濟、有效地服務于農業生產。

(三)網絡化

互聯網、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等網絡技術應用于農村,不但能及時解決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技術問題,而且能降低農業和農村信息的獲取成本。基于不同網絡系統,處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條件下的生產者,可以采用不同技術和方式獲取農村信息。為此,必須制定有序的農業信息分類標準,采用先進信息網絡技術,建立集多個農村信息子網于一身、多種信息傳輸渠道為一體的高速、寬帶和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農村信息網絡體系;同時,為確保農村信息服務的有效實現,還必須建立和完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

(四)多媒體化

多媒體是利用計算機或其他電子手段傳遞文本、圖形藝術、聲音、動畫和視頻信息的交織組合的信息傳輸方式。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興起和發展,農村多媒體數據庫建設及農村實用信息和技術等多媒體產品開發應運而生,它將十分復雜的農業和農村信息技術,以極為簡單、易懂、易學的方式表現出來,并具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形象逼真、易于操作等特點。

(五)實用化

當前,農村系統軟件的研制及應用大多還只局限于科研院所及示范基點,其潛在作用遠沒有被充分發揮;農村信息傳輸的硬件系統的研制還缺少智能化和實用化,不適合收入低、素質差的農村用戶的需要。因此,符合農村用戶需求的應用軟件的開發及推廣、農村信息傳輸的硬件系統的研制將成為農村信息化的重要內容。當然,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地域性、季節性和持續性決定了農村信息開發的復雜性。因此,對這類軟硬件的開發必須通過多部門、多學科的合作以及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專家的協同攻關,才能確保軟件結構、功能、界面、程序的規范化,才能提高軟硬件的科學性、有效性、適應性和智能化,最終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

(六)普及化

隨著農村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和小康社會建設的全面推進,為滿足農業生產經營者日益增強的信息服務需求,需要快速推進農村信息的普及。農村信息的普及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指農村信息的獲取、分析與利用貫穿于整個農村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并充當著重要角色。農業生產經營者只有充分地掌握信息,才能進行科學決策,較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形勢;二是指農村教育的普及,通過有計劃、分批次的培訓使大部分農民與農技員可以通過計算機、多媒體學習各種農業知識,從而加快農業科技的普及,提高農民科技和文化素質;三是指適用、科學、權威的農村信息能比較容易的通過各種方式傳輸到農村,為廣大農村用戶所接受。

(七)綜合化

既有多項信息技術的結合,包括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模型庫和知識庫系統、多媒體技術、實時處理與控制等信息技術的結合;又有信息技術和現代科技,尤其是農業科技的結合,如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核技術、激光技術、遙感技術的日益緊密結合,使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和生產方式大大改進,農業現代化經營水平也不斷提高。比如,歐美國家當前普遍看好一種視頻數據檢索系統和電視數據檢索系統,就是多媒體數據庫技術,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結合。

(八)全程化

信息技術應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獨立的農村經濟活動,或單一的經營環節,或某一有限的區域,而是橫向和縱向拓展。信息技術企業與農業生產、經營企業聯系,科研單位與生產經營單位甚至與用戶聯合,多學科專家協作的復雜工程越來越多。這些工程全面地改善農村經濟活動的決策和管理,不僅使發達國家農業的優勢得到更充分的發揮,而且使發展中國家劣勢逐步改善以至消失,極大地增強農業的活力和信息競爭力。 (一)加強農村信息資源建設

加快農村信息采集標準體系(采集、處理、數據庫建設等)、信息發布體系等

建設,提供標準的數據庫接口,實現信息采集、處理、發布一體化。重點加強市場供求、農產品價格、科技信息、農村政策等農民急需的信息采集系統建設。

在國家統籌規劃下,整合、集成、開發各部門、各單位的農村信息資源,充分利用國際數據,并通過制定共享政策、法規和完善管理體制,把各部門、各單位乃至個人所獲取與積累的科學數據資源,納入國家農村科技數據共享的統一管理框架。

整合不同農村信息數據源,優化農村信息資源數據庫結構,通過不同層次的農村信息中心群和共享服務網的建設以及共享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國家農村信息共享平臺,并納入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系統,大幅度提高農村信息的管理與共享服務水平,增強農村科技創新能力,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整體發展和農村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農村信息資源保障。

(二)鞏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