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中國數字貿易發展現狀原創文章(求一篇有關“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的文章,四千到五千字,謝了大家盡快啊)

时间:2024-06-02 14:31:25 编辑: 来源:

全面國際化。

和發展中國家所走的道路一樣,先是供應鏈的國際化,再逐步實現生產的本地化。華為在獲得代理PABX使用者交換機的第一桶金后,通訊行業巨大的市場容量和高額利潤回報迫使華為著手組建自己的技術團隊,開始研發自主品牌的產品,逐步掌握了PABX的生產技術,并且開始向市場更大、容量更高的運營商級產品也就是業內所說的“局用程控數字交換機”沖刺。

目前,華為的大部分物料都可以從國內市場獲得,物料采購成本因此大幅度降低,公司的供應鏈經過了一個由“國際化”到“本土化”的自然轉變過程。這是發展中國家獲得國際產業轉移的一個成功范例。“本土化”是在國際競爭的環境里,中國企業憑借實力獲得的戰果,和改革開放前的那種一切供應鏈必須來自國內的行政壟斷是完全不一樣的。

2.2華為公司發展戰略效果分析

1華為公司近財物狀況

2013 年,華為銷售收入實現 1,852 億人民幣,同比增長 24.1%。這主要源于華為在海外銷售收入的大幅增長,及在電信網路、終端和服務產業的均衡、快速發展。凈利潤達到 238 億人民幣,利潤率為12.8%。與此同時,華為實現了 285 億人民幣充裕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這將有利于公司與客戶一起,把握行業融合帶來的市場機遇,實現持續穩健增長。見圖4-1由圖可見,華為的銷售收入、營業利潤、和經營活動現金流均為逐年上漲趨勢。

2華為公司市場占有率

2013 年,華為搭起的全球化均衡布局使公司在電信網路、全球服務和終端業務領域均獲得了快速穩健的發展 , 全年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 185,176 百萬元,同比增長了 24.2%。國內市場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達 64,771 百萬元,同比增長了 9.7%,受主要電信運營商投資減少的影響,銷售收入增長有所放緩,但保持了穩定的市場地位。

3.華為公司發展戰略改進建議

華為在躋身全球電信裝置廠商前列的同時,也把整個電信裝置制造市場從高利潤時代拉到了微利時代,由于華為和中興的介入,使得中國電信運營商采購裝置的成本大大降低。在打敗對手的同時,也把自己帶入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境界:如何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

3.1高層人才戰略建議

任正非在華為通過他的個人權威和煽動性的寫作,啟發著員工的創業 *** ,但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一旦員工對他失去信任,華為就會“樹倒猢猻散”。同時,這是一種短視行為。不要過度依賴創業領袖,應該培養職業經理人執掌高層管理崗位,適當增加如李開復這樣的空降兵。

3.2 TD戰略建議

華為真的不應該放棄TDS-CDMA這么大的市場,而是應該放棄公司在TD方面的一些觀點,改變公司在TD方面方面的策略,也就是在TD方面奮起直追,應該還有時間留給華為。

3.3 與中興合作建議

目前,市場有報道稱華為和中興在海外打價格戰,這有好處,激發了斗志,有華為的地方就有中興,他們兩個一起打的時候最終還是落到了中國企業的手里。但有增加了內耗,同時由于國際電信巨頭的合并,使得華為和中興追趕他們歷程又一次拉長。如果兩個公司形成一個聯合體,將節省研發成本,在全世界都有實力的研發隊伍,組成聯合體也避免打價格戰”。

3.4 人性化管理建議

結束語

通過對華為公司的發展戰略研究,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益密切的今天,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外資企業的大量涌入,我國通訊市場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將面臨激烈的競爭。華為公司如何在危機下求生存,如何在競爭中求發展,如何迅速的占領市場主導地位,提高自己的市場競爭力。這就使得公司必須重視企業戰略的管理和企業發展戰略的選擇與制定。

本文在對華為公司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進行詳盡、透徹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企業目標的確定,制定適合公司發展的發展戰略措施,即市場主導戰略、核心技術戰略、全員持股戰略、國際化戰略。同時提出了華為對華為發展戰略的改進建議,即高層人才戰略、TD戰略、與中興合作、人性化管理個方面建議,目的為華為有更好的企業發展戰略。

因本文的企業發展戰略研究是在充分了解華為公司、國內通訊行業的基礎上,應用所學戰略管理的知識,采用理論結合實際的方法進行研究分析。希望通過該企業發展戰略的研究,及提出的改進建議,是華為公司克服發展中的艱難萬險,在競爭中不斷的壯大。

參考文獻:

[1]鄭海航,黃津孚.中國企業管理.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

[2]王象山.未來競爭力-中國企業的戰略修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張貫京.華為四張臉.廣州:廣州經濟出版社,2011

[4]胡志剛,包曉聞.中國頂級企業經典管理模式.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5]宋永高.品牌戰略和管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6]聶正安.管理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0

[7]曹志平.中小企業戰略管理現狀、成因及管理[J].管理世界,20103:45-49

[8]楊錫懷,冷克江,王江編著.企業戰略管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鄒昭晞著.企業戰略分析[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

美國次級貸危機的成因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成因: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

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

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當地人很少全款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我們也知道,在這里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并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么買房呢?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信用貸款者,簡稱次級貸款者。

由于之前的房價很高,銀行認為盡管貸款給了次級信用借款人,如果借款人無法償還貸款,則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來還,拍賣或者出售后收回銀行貸款。但是由于房價突然走低,借款人無力償還時,銀行把房屋出售,但卻發現得到的資金不能彌補當時的貸款+利息,甚至都無法彌補貸款額本身,這樣銀行就會在這個貸款上出現虧損。(其實銀行知道你還不了。房價降溫,另一方面升息都是他們一手掌控的)

一個兩個借款人出現這樣的問題還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這些借款人本身就是次級信用貸款者,這樣就導致了大量的無法還貸的借款人。正如上面所說,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面積虧損,引發了次債危機。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即:購房者在購房后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后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

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對中國的影響:第一,次貸危機主要影響我國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2007年,由于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于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于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其次,我國將面臨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趨緩的雙重壓力。

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以及我國冰雪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的農產品、生產資料、生活消費品等價格持續上漲,目前已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2008年1—5月份累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8.1%,流通環節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16.7%。同時,人民幣升值又將進一步影響中國出口增長。

最后,次貸危機將加大我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美元貶值10%—20%的存量損失是非常巨大的。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我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次貸風暴之鑒

美國次級抵押信貸風波起于今春,延于初夏,在仲夏七八月間擴展為全球共振的金融風暴。雖經各國央行聯手注資、美聯儲降低再貼現利率等干預措施,目前危勢緩解,但其沖擊波仍在繼續蔓延。國內輿論8月以來已對此國際金融事件給予較高關注,24日以后,又有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報相繼披露所持次貸債券數額新聞發生,更證明了中國在危機中難以完全涉身事外。

當前,準確估計包括三大行在內的中國金融機構在次貸債券投資中的損失,恰如整體評估此次全球次貸風暴整體損失之原委,尚嫌為時過早。然而,以宏觀視角細察此次全球性次貸風暴積聚、爆發、擴散之路徑,已可總結出若干經驗教訓,對資產價格泡沫畸高、資本管制將去未去的中國正是鏡鑒。現實表明,金融自由化在本質上應當是金融體制的進步,其中包括風險防范體制的不斷完善。監管層、金融機構、房地產業等領域的“有力者”,均應加倍警惕資產泡沫,切勿以今日的快感換取明天的傷痛。

國際觀察家在分析此次金融風暴時普遍認為,美聯儲長期執行低利率政策、衍生品市場脫離實體經濟太遠、金融文化仍有欠提高,乃是此次金融動蕩的三大原因。其中尤以第一條為甚。

在美國歷時最長的經濟景氣結束后,網絡泡沫破滅、“911事件”等因素,迫使美聯儲連續降息。沒有理由指責這一經濟刺激政策的總體取向。但在具體操作上,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仍有值得反思之處。其最初兩年降息力度過大,真實利率有時甚至為負;此后雖連續17次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由1%上調至5.25%,美元仍處于長期的貶值階段。以通脹指標考察,美聯儲在經歷了初期的成功后,在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下半年,也曾出現月度CPI漲幅略高的情況, 2005年9月甚至達到4.7%。美聯儲在加息上過于謹慎,應變遲緩,對于全球流動性過剩難辭其咎,更形成此輪金融動蕩的根源。由是看來,貨幣當局正確判斷形勢并果斷采取措施,至為重要。

次貸風暴還表明,縱使在美國這樣金融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大眾層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種種報道表明,在美國申請次級抵押的信貸者中,許多人甚至不知何為復利,亦不會計算未來按揭成本,但仍然興致勃勃申請了自己本無力償還的房貸,住進自己本無力購買的房屋。如此行事者大有人在,然而,大眾性癲狂永遠無法戰勝市場漲跌無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