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宋代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名稱是什么(明代的稅官是如何收稅的)

时间:2024-06-03 20:40:00 编辑: 来源:

多艘。北宋船只的體積和載重量相當大,徽宗時造的出使高麗的大海船,稱為“神舟”,據估計可裝載20000石以上貨物,載重量約為1100噸。海船都是“上平如衡,下側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風浪強的優勢。海船上主桅桿高十丈,頭桅高八丈,共裝帆110幅。全船分作三艙,中艙又分四堂。這種隔艙防水設備是中國造船工人的首創。

北宋官府設有很多造船場所,分布在今江西、浙江、湖南、陜西等地,其中虔州(今江西贛州)、吉州(今吉安)、溫州(今屬浙江)、明州(今寧波)是著名的造船基地。太宗時,全國每年造船已達三千三百余艘,遠遠超過唐代。北宋的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在對外貿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國制造的船只。

工匠地位的變化

北宋時期,在官私手工業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了變化。

私營作坊使用雇傭工匠,他們領取錢米作為雇值,雇值多少因不同時期、不同部門而異。官營作坊役使的工匠,有從軍隊調來仍隸名軍籍的軍匠,也有從民間雇募來的和雇匠。此外還有一種當行差充的工匠,稱“當行”或“鱗差”,這種當行工匠在北宋只作為輔助之用,他們和唐朝的番匠已有不同,不是無償服役,而是付給一定的“雇值”。有的生產部門如鑄錢作坊,還出現了類似計件給雇值的方式。這些情況都表明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縛已經有所松弛。

北宋的商業情況

白銀和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于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北宋的紙幣有交子、錢引和小鈔三種。

隨著北宋商品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量也明顯增加。唐玄宗天寶年間每年鑄幣32萬貫,北宋從太宗時起每年就達到80萬貫。以后逐漸增加,到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達六百余萬貫。除銅、鐵錢外,金銀也作為半流通性貨幣使用。租稅的征收、官俸的發給和對外貿易都使用銀兩。大城市有金銀鋪和兌房,專門買

交子——北宋貨幣

賣金銀和兌換貨幣。國家稅收中白銀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加,1021年(天禧五年)為883900多兩,到1120年(宣和二年)為1860萬兩。黃金雖在流通,但不占重要地位。

北宋時期還產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后,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因鐵錢重,攜帶 不方便,公元10世紀末葉,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流通。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冬,政府看到發行交子有利可圖,即借口商人爭訟不息,正式創立“交子務”,改交子為官辦,以36萬貫鐵錢為準備金,定期發行,流通區域仍限于四川。徽宗時,改交子為“錢引”,擴大流通區域。但錢引不備本錢,大量印發,于是成為人民的一大禍害。

商稅專賣

由于商業發達,北宋政府對商稅特別重視。在全國各地設置場、務等機構,專門征稅。

宋朝商稅分為兩種:過稅,每關值百抽二,是對行商抽的;住稅,值百抽三,是對坐賈抽的。正稅之外,還有雜稅。隨著商業的繁榮,商稅日益成為政府重要財源之一。真宗景德年間,商稅只有450萬貫,到仁宗時,即增加到2200萬貫。

北宋時期的社會經濟非常發達,處于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北宋社會經濟生產總值達到了當時世界的百分之八十。的藩鎮割據,便實行一系列防范武將軍權過重、地方武裝過強的措施。這些措施不但大大降低了宋朝軍隊的戰斗作用 ,而且嚴重削弱了抵御外來侵略的國防力量。

城市經濟

唐代開始出現的在大城市周圍的定期集市——草市和墟市,到宋代已經普遍存在于各大、中、小城市周圍,北方叫“集”,南方叫“墟”。農村中也出現定期舉行的小市。

唐代十萬戶以上的城市只有十多個,北宋則增加到四十多個。其中開封、洛陽、杭州、揚州、大名、應天(今河南商丘)、蘇州、荊州、廣州、成都、福州、潭州(長沙)、泉州等都是著名的繁華都市。開封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最為典型。全市人口不下百萬,城中店鋪林立,計有六千四百余家,街上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市場上的商品從日常用品到奇珍異寶,無所不有。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居民區)、“市”(商業區)分區,交易只能在市里進行,而且只能在白天進行,入夜即止。北宋時,開始打破了“坊”、“市”和晝夜的界限。開封市內,商店可以隨處開設,而且有了夜市和曉市。當時開封市內還出現了“瓦子”(或叫“瓦舍”、“瓦肆”),里面有“勾欄”(歌舞場所)、酒肆、茶樓和說書、唱戲的,熱鬧非常。

海外貿易

唐代僅在廣州一地設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北宋除廣州外,又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今山東諸城)、秀州(今浙江嘉興)五地設市舶司,使外貿規模成倍擴大。北宋中期,每年的市舶收入達六十三萬貫,成為政府的一項重要財政收入。北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金屬等,進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藥材、象牙、珠寶等。

城市和市鎮的興旺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到北宋出現了新的轉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區,即住宅區與商業區嚴格分開。北宋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徹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線,商店可以隨處開設,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

全國人口

北宋初年僅有戶650萬左右。宋太宗時,全國共有686萬余戶,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有741萬余戶,1628萬余口。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增為1291萬余戶,2909萬余口。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元豐(1078年—1085年)年間,全國有戶1,600萬。據《宋史-地理志》記載,紹圣元年,戶1912921,口42,566,243。元符三年,戶19968,012,口44,914,991。崇寧元年,戶22644307,口45,324,154。

8科技

火藥技術

北宋年間,由于其統一了全國的大部分地區,使得有一些地區相對安寧一些,故而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有了明顯的進步,我國的四大發明其中的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和發揚的。由于戰爭的需要,在宋朝時火藥被首次應用于軍事。西方各國的現代戰爭武器正是由于北宋年間經由西亞各國傳播的火藥制造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指南針

在北宋,指南針的使用已很普遍,當時已掌握了利用天然磁體進行人工磁化的技術。人造磁鐵的磁性比天然磁體要穩定得多。

印刷造紙

印刷術在北宋時有飛速發展,廣泛被用來刻印書籍。

國子監刻印的書,后世稱為監本。民營書坊刻印的書被稱為坊本。都城開封和浙江杭州、福建建陽、四川眉山都是印刷業的中心。

北宋紙的種類很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紙的原料。四川的布頭箋、冷金箋,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栗紙,浙江的藤紙,溫州的蠲紙等,都是有名的品種。歙州出產一種長紙,制作甚精,一幅長五十尺,竟均能做到自首至尾,勻薄如一。

夢溪筆談

參見: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是北宋科學家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 百科 全書。《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夢溪筆談》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天文歷法

宋朝天文學家蘇頌創建了大型天文儀器“水運儀象臺”。它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 報告 時刻的機械裝置于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沈括創制“十二氣歷”。這是一種純太陽歷的歷法制度,既簡單,又便于各種生產活動。但是,在傳統力量極為濃厚的古代是不可能被采用的。當下行用的公歷,其實質都與十二氣歷相似。

醫學

宋代是中國古代兒科學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僅出現了被譽為“兒科圣手”的兒科專家錢乙,而且對天花、麻疹、驚風、疳積,已有較明確的認識和有效的治療 方法 。唐代以前稱戰傷為“金創折療”,并無明確的外科、傷科之分。到了宋代,外傷科的名稱才明確起來,也有了“專門接骨”的醫生。

數學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關于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5篇

身為一名歷史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精選篇1)

一、教材分析

1、課題:《元朝的統治》

2、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元朝是我國歷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建立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對明、清乃至后來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及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課程目標及重、難點分別設置為:

3、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了解蒙古族的興起,識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統一全國、行省制度的建立,理解元朝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客觀地評價元朝統一和文天祥抗元等歷史事件。

②過程與方法:通過收集、整理資料,從多方提供的歷史資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文天祥抗元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元朝統一和施行行省制度的學習,使學生肯定元朝的歷史地位。

4、重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元朝的統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5、難點:對元朝統一意義的認識與對文天祥抗元斗爭的評價。

二、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及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我主要采用盤錦三段六步教學模式,三段即:自學、導學、測評階段,六步指:定向示標、自學指導、自學督查、導學釋疑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