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對外貿易陳述理論的提出者是(巴羅內生增長理論)

时间:2024-05-18 16:03:35 编辑: 来源:

rnal of E買粉絲nomic Theory(2001)出的一期關于內生增長模型與非線性之間關系的專刊,經濟學家已經開始討論內生增長可能導致的混沌路徑或內生增長過程中的分叉點,將經濟增長的研究引入到了非線性方向;另外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討論了增長中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增長路徑中存在多個均衡點時(如Kuzuo Mino (2001))。

新熊彼特主義(neo-Schumpeterism)的復興

內生增長理論在九十年代的另一個重要進展是新熊彼特主義(neo-Schumpeterism)的復興。自Aghion and Howitt于1992年提出了增長過程中的創造性破壞的作用,在他們于1998年出版的《內生增長理論》一書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講述熊彼特方法,并對技術進步的創造性破壞作用進行詳盡的分析。Aghion and Howitt在他們所建立的模型中,引入了新技術使原有技術過時的概念,從而使技術進步成為一種具有創造性的破壞過程。新熊彼特主義的另一個特點與技術進步的微觀機制有關。在九十年代關于增長理論的文獻中,很多模型[12]發展了市場結構與技術進步的關系(例如Aghion and Howitt(1998))。但是,就筆者所見,如何建立一個市場結構內生的技術進步模型,仍是值得經濟學家努力的[13]。

以楊小凱為代表的分工驅動經濟增長思想,由于引入角點解而將分工與增長模型化,逐步得到了主流經濟學家的認可。盡管目前來說,基于分工的研究尚未在經濟增長的研究中占據主流地位。由Smith第一次系統提出并強調的分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14],由A.Young(1928)進行了發揚,但其間直至八十年代才重獲經濟學家的重視。對于分工的概念及與增長的關系,經濟學家的研究是沿著兩條思路進行的:第一條思路是基于分工是生產迂回程度的加深,這是從廠商進行最優決策的角度來展開研究,如A.Young、Romer(1987)、Grossman(1991、1992)等人所作的研究;第二條思路是基于分工是經濟中的個體(agent)最優選擇的結果,體現為個體的專業化水平。這條思路的沿這條思路進行研究的有G.Beker(1992)、楊小凱(1991、1992、1993)等人。沿第一條思路進行的分析,主要問題在于忽略了分工的生成與演進過程。雖然Romer(1987)以中間產品的品種數作為生產的迂回程度,并假定中間產品的非完全替代性與非完全互補性(事實上,Romer所運用的模型中的生產函數是一個D—S型的生產函數),解出了一個生產迂回程度的一般均衡解。但其分析過程中沒有討論因生產迂回程度增加而帶來的交易成本增加問題,其模型對現實的意義并不太大。楊小凱的貢獻在于其認識到了Romer模型忽略交易成本的缺陷,將分工與交易成本聯系起來,用交易成本來解釋分工的演進。然而,從他已發表的論文與專著(如楊小凱(1998,2000,2001))來看,楊小凱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于演進(evolution)的概念。在楊那里,分工是一個演進的過程,決定分工演進的是交易成本。但交易成本的定義與測度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局限了楊的模型的應用,而且,更為致命的是,在楊那里,經濟人(AGENT)的理性是有問題的,即在既定交易成本具有無窮的理性推理能力,但在預見交易成本的演進方面卻一無所知[15]。

隨著理論的進展,不少經濟學家已經意識到,內生增長理論面臨著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進行實證分析。無論是沿著Romer的獨立研究與開發部門研究路線進行的研究,還是沿著Lucas的人力資本溢出研究路線進行的研究,都面臨著如何進行實證分析的問題。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這種實證研究事實上是沿著兩條技術路線進行的,一條是進行國別間的研究,尋找內生增長證據;另一條是沿一國的長時段數據,研究一國的經濟增長因素;或者單獨討論某個具體因素,如對外開放、稅收、平等、金融進步、長周期、教育支出、創新等,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

沿第一條技術路線進行的研究,大部分實質上是以著名的Barro型回歸(Barro-type regressions)進行的,即以一國的人均收入增長率為因變量,同時以一國的人均收入為自變量,對國民收入增長率是否趨同進行回歸檢驗。如Barro(1995,1996)對92個國家、美國國內各州、日本國內各縣的趨同趨勢進行了檢驗;Kremer(1993)對于全世界有史以來的經濟增長過程的研究表明,經濟增長與人口規模存正相關關系,這在經驗上支持了內生增長理論;Michael J.Boskin(2001)對戰后的經濟增長進行了實證研究,他認為技術進步應同時體現在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調整上,據此,他得出結論,技術進步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在50%以上,而可見資本為25%以上,而70年代以后增長率的下降則應歸因于單純物質資本調整型技術進步;Greenwood等(1998, NBER,W6647)對二戰后美國的經濟增長進行了核算,認為美國的增長與技術進步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關系,同時,他們認為,經濟增長過程中,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及資本改進之間有著強互補性,得到了一些內生增長的證據;Aghion and Howitt(1998)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尋找到能代表國家間差異的數據,如一國與另一國之間所存在的增長率的差異,可能是因為兩國間的文化傳統與政治經濟制度所造成的[16],同時國與國之間的GDP差距是否如匯率所顯示的那么大,是值得探討的,然而,對于GDP的調整,雖有PPP之類的方法,但迄今為止尚沒有能得到廣泛認同的方法。更為重要的是,沿著第一條技術路線進行的研究,并沒有找到很多對內生增長理論進行支持的經驗證據,如DeLong and Summers(1991)對美國的經濟增長事實的研究表明,設備投資的增長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Mankiw,Romer,Weil(1992)所進行的研究(即著名的MRW檢驗)表明,有著遞減報酬和外生技術進步的Solow-Swan模型,能夠對經濟增長率進行解釋,而且,他們的工作也表明了條件趨同的存在;Young(1995)使用超越對數總量生產函數,對東亞新興工業國家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進行了測算,Young的研究表明,東亞新興工業國家,如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韓國,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其TFP的增長率是很低的,不足以解釋其超過一般發展中國家的增長,Young認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來自于資本的大量積累、勞動力參與程度的提高、人均教育水平的提高等;Jones(1995)研究了OECD國家在二戰后的R&D對生產率增長的作用,他發現,戰后OECD國家R&D開支的急劇提高,對于其生產率的提高并沒有實質性的作用。Dinopous與Thompos(1999)通過對經濟增長中規模效應進行檢驗,認為并不存在對于規模效應進行支持的經驗事實。所有這些均說明內生增長理論在與經驗事實相吻合方面尚不盡如人意,正如Temple(1999)所指出,對于增長的經驗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50年代類型的新古典增長理論。Sala-I-Martin(2001)亦指出新古典增長理論比AK模型更能解釋趨同。

沿第二條技術路線進行的研究取得了廣泛的成果,盡管這些成果之間對于各個單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的結論仍缺乏一致性。Abhijit.V.Banerjee的《不平等與增長》(NBER WORKING PAPER NO.7793),Douglas Holtz-Eakin,etc的《代際沖突、人力資本積累與經濟增長》(NBER WORKING PAPER NO.7762),Paul Beaudry and David Green(2001)的《人口增長、技術應用與經濟產出》,S.EDWARDS(1997)《開放、生產率與增長》[使用93個國家的數據,研究了開放與TFP增長之間關系的強健性,得出了肯定的結論][17],Engen etc.(1996)的《稅收與經濟增長》[本文使用了歷史數據分析方法、國別分析方法、微觀分析方法等對稅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了在短期內稅收近似中性,而在長期內的累積結果顯著的結論]等,分別對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進行了詳盡分析。但從總體上看,正如Ben Fine(2000)所指出的,許多內生增長理論的經驗分析工作仍然與舊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分析方法相似,只是投入要素被更寬泛地解釋,以包含產生增長的因素,這樣,能夠在一個微觀的基礎上,對市場不完全背景下所產生的增長更深刻地進行刻劃[18]。

新經濟增長理論發展的另一個方向是研究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之間的互動關系。例如,John Laitner(2000)討論了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他認為,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儲蓄率內生地上升,因此,經濟增長率也隨之發生變化。John Laitner的這種觀點事實上是對九十年代后興起的兩部門(或多部門)增長模型的一個重要擴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西方經濟學考研經驗分享?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西方經濟學考研經驗分享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西方經濟學考研經驗分享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西方經濟學考研經驗分享

本人是2021年考生,以初試389分(第一名),復試第一名的成績上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西方經濟學專業,本科來自南京一所雙非財經類院校,期間簡單學習過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但涉及的難度較淺,因此考研準備的周期較長,從3月一直到12月。本人在考研期間找到的經驗貼較少,能買粉絲到的有關西方經濟學專業的信息也很有限,因此想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需要的同學。

二、初試各科復習經驗

學習時間的安排:

政治:接近九月份開始的政治。看了一個月的網課(徐濤的強化班),

帶著做肖秀榮1000題。

十月份把1000題寫完,這時候腿姐的選擇題技巧班出了,不想學習的時候看看,罪惡感沒那么強。

十一月份,看了徐濤的小黃書,當然,腿姐的沖刺背誦筆記也不錯,

然后二刷了肖秀榮的1000題、肖秀榮八套卷。這時候有徐濤、腿姐的代背,我早上起床會看看聽聽,緩解一下困意。十二月份主要就是背肖秀榮四套卷。因為背書,沒怎么看選擇題,導致考試前選擇題忘了很多。

數學:七月份開始,跟的是武忠祥高數、

李永樂線代、

余丙森概率論,

當然,大家也可以看看湯家鳳、張宇。七八月份聽完了對應的基礎課、強化課,把相應的輔導講義也給看了一遍,做了高數、線代、概率的配套習題。然后八月二十號我就開始寫真題,十月五號的時候,寫完了真題35年,用的是湯家鳳的真題,這段時間看的是李艷芳的真題課講解(強烈推薦)。

十月份把書又看完了一遍,輔導講義很重要,第二遍還有蠻多不會的。十月二十號左右又把2010年后的真題做了一遍。十一月份,當年模擬題還沒出的時候,我把去年的李林6+4做了,

然后不久當年的模擬題也出來了,我做了張宇的過關8+4,提高8,余丙森五套卷、

李林6+4,還有方浩、李艷芳的沒做完,太難了。有部分模擬卷我是買的答題紙做的,最后大概用了十五張的答題紙,這樣可以模擬考場。個人感覺,張宇是蠻符合今年的出題風格。十二月份,我做做模擬題,把真題又看了一遍,個人感覺真題很重要,假如時間夠,建議把2010年之前的也都做了,感覺到有蠻多重復出題的點,以及前面題目的改進。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