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全國租賃貿易進出口總額及同比增速均高于上月(戰略性新興產業形勢判斷及“十四五”發展建議)

时间:2024-06-03 17:16:21 编辑: 来源:

圖2 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各領域研發強度對比

2.創新基礎設施不斷夯實

有助于新興產業創新基礎能力提升的科研基礎條件大為改善。例如,新建了中國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科學”號海洋科考船、新型風洞等一批重大 科技 基礎設施,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規范管理國家 科技 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截至2019年底,正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達515個,已累計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3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17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540家。

3. 科技 中介服務不斷完善

在 科技 體制改革的推動下,我國 科技 中介服務不斷完善,極大促進了 科技 創新資源合理利用和成果轉化。2019年,全國技術市場成交合同48.4萬項,涉及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買粉絲和服務等方面,成交額首次突破2萬億元,較2015年增長近1倍。各類孵化器、買粉絲、眾創空間等 科技 中介組織在全國范圍內大量涌現,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共有8000家眾創空間,其中納入國家備案的眾創空間已達1890家,各類 科技 孵化器、買粉絲超4000家,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融通合作的平臺。

(四)集群加速發展,構建發展新引擎

1.國家級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成效顯著

為了集中優勢資源推動各地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集群建設有關工作。2019年組織了第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申報工作,從申報的129個產業集群中評選出第一批66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并研究形成“一攬子”金融支持計劃。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支持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具體包括重點建設項目將擇優納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儲備庫;支持產業鏈協同新平臺、檢驗檢測和智能園區等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在知識產權服務、重點技術研發、專項債券融資、人才獎項計劃實施等方面給予支持等。

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牽引帶動作用,各地紛紛加快培育建設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并取得積極成效。例如,山東省在入選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大膽推進政策和制度先行先試,著力打通體制機制梗阻,深化創新合作,共建高端開放平臺,共促新技術研發,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環節下大功夫,做強做優優勢產業,提升產業集聚的廣度和深度,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鏈不斷延伸。杭州市近年來不斷加大生物醫藥產業布局力度,積極培育千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藥創新城市,杭州市以平臺集聚、重大項目引領、創新資源驅動等舉措,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實現高質量發展。

2.集群發展驅動各地收獲發展新引擎

各地通過推動新興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形成了若干帶動能力突出的新興產業新增長極。例如,北京市持續推進新能源智能 汽車 發展,積極打造國家智能網聯 汽車 創新中心,初步形成完整的、領先的新能源智能 汽車 創新體系,通過全面提升新能源智能 汽車 核心競爭力,北京市打造形成了全國領先的新能源智能 汽車 優勢集群,并為首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帶來新動能。深圳市依托5G龍頭企業牽引,著力突破關鍵技術,加快前沿應用示范場景落地,打造形成了5G產業生態和產業集群,并致力于打造5G全球標桿城市,依托5G+智能經濟為引擎釋放強勁發展新動能。貴州省作為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近年來深入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大數據產業向縱深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亮點頻出,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及轉動能穩增長的重要支撐,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五)深化開放合作,形成發展新局面

1.構建全球創新發展網絡

在二十國集團(G20)、金磚國家、APEC等多邊框架下,有關部門繼續倡導“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相關發展理念和主張,初步建立了合作創新的國際框架。各部門著力構建區域技術轉移協作網絡, 科技 部、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印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科技 創新合作專項規劃》,并圍繞 科技 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 科技 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4項行動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積極參與制定和推廣國際技術標準,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準成為中國 科技 、中國標準走向世界的重要標志;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傳輸標準(英文縮寫DTMB)通過巴基斯坦數字電視援助項目和東帝汶項目逐步實現DTMB走向世界。

2.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

相關部門積極落實與發達國家政府間的新興產業合作協議,打造一系列國際合作新平臺。國家發展改革委按照中英新興產業合作協議建立中英創新中心,推動項目聯合孵化;通過舉辦第八屆中德經濟技術論壇,圍繞新興產業領域達成96項相關合作。積極與發展中國家開展創新合作,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合作園區建設。發展改革委落實與智利簽署的《關于開展信息通信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推進“中智電信合作及跨境海纜項目”;原國家海洋局組織對發展中國家 科技 援助項目“適用熱帶海島的高濃縮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研究與應用”立項實施,推動與佛得角、文萊等國在海水淡化設備方面的合作交流。

3.積極引入全球要素資源

各地積極引導外商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外資企業落戶中國,例如,波音公司737完工和交付中心落戶浙江舟山,空客公司天津A330寬體機完工和交付中心啟動建設。同時,更加重視以人才開發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引進,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廣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逐步形成高層次外籍人才申請永久居留的政策渠道,為外國留學生在華就業、創業提供更大便利。

如何提現2019年我國經濟狀況?

2019 年是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這一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更趨復雜,一些經濟的和非經濟的困難和挑戰明顯增多。全球經濟形勢逆轉,由上年的“同步復蘇”轉向“同步減速”,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由“加息” “縮表”轉向了“降息” “擴表(QE)”,經貿摩擦此起彼伏,保護主義愈演愈烈,英國脫歐、地緣政治以及多地上演的民粹主義都為全球經濟帶來了更大的風險和挑戰。從國內看,中國政府加大逆周期調節、積極實施“六穩”政策1,國民經濟總體保持在合理區間,但從季度來看,經濟增速逐季放緩、下行壓力持續增大。總體概括,2019 年中國經濟運行呈現“兩降兩升一穩”特征。

“兩降”:一是經濟景氣持續下行,GDP 增速降至 1990 年以來最低。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 GDP 同比增長 6.2%,增速比上年全年放緩 0.4 個百分點,其中一季度增長 6.4%,二季度增長 6.2%,三季度增長 6.0%(圖 1),經濟下行壓力逐季增大。按近期公布的 10 月份宏觀數據推算,2019 年四季度當季 GDP 增速很可能“破六”,預計全年 GDP 增速在 6.1%左右,比上年回落 0.5 個百分點。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根源來自于外部環境收緊和國內經濟的大調整兩個方面:外部環境收緊與全球經濟減速、中美貿易戰升級有關;內部“大調整”既與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結構性因素有關,也與去杠桿、防風險、控房市等政策性因素相關聯。

2019 年經濟形勢回顧與2020年展望

二是經濟效益走弱,工業企業利潤轉正為負。2019 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累計下降 2.1%,而上年同期為增長 14.7%;虧損企業虧損額累計增長 11.4%,同比加快了 5.6 個百分點。與 2018 年鋼鐵、煤炭、有色等能源原材料行業以及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業等行業利潤高增長不同,2019 年工業企業前端、中端和后端的相關行業經營效益都有所惡化。前三季度財政收入增長 3.3%,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緩 5.4 個百分點;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 5.4%,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緩 0.3 個百分點。

“兩升”:一是貿易順差大增,外匯儲備增加。由于進口下降幅度大于出口,2019 年貨物和服務貿易順差不僅沒有收窄,而且還有顯著擴大,前三季度為1418 億美元,是上年同期的 5.1 倍。經常項目和直接投資差額占 GDP 的比重也由 2018 年前三季度的 0.75%提高到 2019 年前三季度的 1.67%。10 月末,官方外匯儲備為 3.1 萬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了 325 億美元。

二是“豬肉荒”導致消費物價漲幅擴大。前 10 個月 CPI 上漲 2.6%,漲幅比上年同期擴大 0.5 個百分點,預計全年上漲 2.7%左右,在 3%的調控目標之內。CPI 上漲的主因是豬肉價格上漲,前 10 個月豬肉價格同比上漲 29.7%,10 月當月漲幅更是達到 101.3%。豬肉價格上漲也帶動了牛肉、羊肉等價格上漲,漲幅提高至 2019 年 10 月的 10.2%、11.7%。2019 年前 10 個月,食品價格累計上漲7.4%,漲幅比上年同期擴大 5.8 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累計上漲 1.4%,漲幅比上年同期降收窄了 0.8 個百分點。與 CPI 漲幅擴大不同,受生產資料價格漲幅回落影響,PPI 進入負增長區間,前 10 個月累計下降 0.2%。

“一穩”:即就業穩,調查失業率和就業困難人員均保持穩定。2019 年前 10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 1193 萬人,提前 2 個月完成年初政府確定的 1100 萬以上的預期目標;10 月城鎮調查失業率和 31 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均為 5.1%,低于 5.5%左右的預期目標。2019 年前三季度,就業困難人員數累計 133 萬人,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1. 需求端:三大需求此消彼長,凈出口貢獻率上升

2019 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前三季度為 60.5%,但比上年同期降低了 17.5 個百分點,為 2015 年以來最低。同期,投資貢獻率為 19.8%,比上年同期降低 12 個百分點,而凈出口貢獻率由負轉正(19.8%)。三大需求貢獻率的此消彼長(內需貢獻率下降,外需貢獻率上升),不是 2019 年出口變得更快了,而是內需變得更弱了。

2019 年經濟形勢回顧與2020年展望

投資增速創歷史新低,制造業投資是最大拖累。2019 年前 10 個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長 5.2%,創下歷史新低(圖 3)。具體特征有:一是基建投資表現不及預期。2019 年基建投資增速在專項債發力情況下逐漸企穩回升,1-10 月基建投資累計增長 4.2%,較上年同期小幅加快 2.34 個百分點。但基建“需求大而融資不足”現象突出,制約基建投資增長。二是制造業投資持續低迷。1-10 月制造業投資累計增長 2.6%,較上年同期大幅放緩 6.5 個百分點。三是房地產投資保持韌性。2019 年 1-10 月房地產投資累計增長 10.3%,較上年同期加快 0.6個百分點。四是投資增速區域分化明顯。中部地區投資增速領跑全國,2019 年前 10 月累計增長 9.3%,東北地區投資增速跌入負增長區間。此外,投資增速還呈現“南強北弱”格局,1-10 月,浙江、廣東和湖南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 10.1%、11.3%和 10.1%,而吉林、北京和黑龍江增速分別為-15.9%、0.8%和3%。

2019 年經濟形勢回顧與2020年展望

對外出口走弱,對美、日等主要貿易伙伴出口下降。2019 年以來,全球經濟放緩趨勢更加明顯,中美貿易摩擦實質影響持續顯現, 1-10 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和進口累計增速分別為-0.2%和-5.1%,分別較上年同期放緩 12.6 和 25.3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