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源笛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聶耳的簡介……)

时间:2024-05-19 05:28:04 编辑: 来源:

兒童服裝品牌有哪些

巴拉巴拉、派克蘭蒂、abc童裝、娃哈哈童裝、米奇妙等。

1、巴拉巴拉

巴拉巴拉(Balabala)中國著名休閑品牌森馬所有者中國森馬集團2002年在香港創建的童裝品牌。

巴拉巴拉產品已全面覆蓋0-16歲兒童的服裝、童鞋、配飾品類。巴拉巴拉注重消費者購物體驗,一站式的零售空間提供多樣的專業時尚產品,持續創造選擇豐富、物超所值的消費價值。巴拉巴拉正努力實現世界兒童服飾標桿品牌的愿景。

2、派克蘭蒂

派克蘭帝是由國際投資與合作創建的專業童裝及兒童用品公司。公司成立于中國童裝業尚未起步的1994年,見證了國內童裝品牌事業由無到有、由弱到強的10年發展史。

通過公司全體員工的持續努力,派克蘭帝目前已經成為了國內童裝市場上最著名和具有號召力的童裝品牌之一,市場排名居行業前茅,產品暢銷于全國近200個城市,并已邁進了國際市場。

3、 abc童裝

ABC KIDS童鞋是中國國內知名童鞋品牌。

起步人將 “幫助中國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作為企業使命,致力于把ABC品牌的愛心文化傳遞給每個消費者。

主要產品或服務:運動鞋、皮鞋、滑輪鞋、書包、襪子。

童裝品牌有哪些

童裝品牌有巴布豆 小豬班納pepc 安奈兒 笑咪咪 路易仕達 拉比Lucky 巴布豆童鞋 蠟筆小新 出奇樂CHICK 寶貝迪奧Baby等。

聶耳的簡介……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國音樂家,字子義(亦作紫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生平介紹

聶耳是云南玉溪人,1912年2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聶耳從小喜愛音樂(原名聶守信,改名為“聶耳”的原因是因為他的耳朵特別靈),1918年就讀于昆明師范附屬小學。利用課余時間,聶耳自學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樂器,并開始擔任學校“兒童樂隊”的指揮。1922年,聶耳進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 1925年考取云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時值第一次國內革命風暴在中國南方興起,他開始受到進步書刊和《國際歌》等革命歌曲的影響。

1927年聶耳畢業于云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并進入云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參與了學生組織“讀書會”的活動,并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演出活動。在這期間,他還自學了小提琴和鋼琴。

1931年4月聶耳考入黎錦暉主辦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發表《中國歌舞短論》,并因批評黎氏被迫離團。1932年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并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蘇聯之友社)。1933年,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中國唱片廠前身)主持音樂部工作,同時建立百代國樂隊(又名“森森國樂隊”)。這也是聶耳最多產的一年。1935年初,聶耳創作了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也有說被鯊魚吃掉的,也有說被日本機關暗殺的。

他是天才的音樂家,又是革命者。 恰恰因為后者,才能出現前者輝煌。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樂乃心聲”。聶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1],都是那個特定的民族危亡時代所造就。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也都是當時環境下人民的心聲。 日本侵華和國內抗日群眾運動的風雨,在他心中激起澎湃的心潮,音樂與革命從此結合到一起。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的十天后,即2月7日,在外面隆隆炮聲可聞、難民在街上到處流離奔走哭喊的環境中,聶耳在日記中首次提出“怎樣去做革命的音樂”。聶耳是一個天才的音樂家,又是一個革命者,而且恰恰因為后者,才能出現前者的輝煌。他的一系列作品,特別是《義勇軍進行曲》,正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產物。

《義勇軍進行曲》在銀幕上首次響起時,不幸正逢聶耳去世,但這支歌作為民族革命的號角響徹了中華大地,還享譽全球。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英、美、印等許多國家電臺經常播放此歌。戰爭結束前夕,美國國務院還批準將其列入《盟軍勝利凱旋之歌》中。 新中國成立前夕征集國歌時,周恩來就提出用這首歌,并在新政協會上一致通過。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和此后每年的國慶節,聶耳譜出的樂章都雄壯地奏響,這足以告慰亡逝于異國的英靈。

音樂創作生涯只有兩年,卻創作 出許多影響幾十年的歌曲。

在北平時窮得買不起棉衣,卻在 秋末深入天橋等地,用有限的幾 個錢來收集北方民間音樂素材, 并聆聽賣嗓子、賣武功的吼聲;他 在上海一年的苦苦積攢,才買到 一把夢寐以求的廉價小提琴。

聶耳的音樂創作生涯雖然只有1933年至1935年這短短的兩年,卻創作出《大路歌》、《碼頭工人歌》、《開路先鋒》、《新的女性》、《畢業歌》、《賣報歌》、《鐵蹄下的歌女》等幾十年來一直膾炙人口的歌曲。這些輝煌成就的取得,除了他個人的天才,最主要的是他深入社會生活的最底層。他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記中總結說:“音樂與其他藝術、詩、小說、戲劇一樣,它是代替大眾在吶喊,大眾必然會要求音樂新的內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態度。”

從小家境貧寒的聶耳對勞苦大眾有深厚的感情,鄙視那些鉆在“象牙之塔”中的孤芳自賞和為少數人服務的“陽春白雪”。他在北平時窮得買不起棉衣,卻在秋末深入到貧民區天橋等地,用有限的幾個錢來收集北方民間音樂素材,并在“充滿了工人們、車夫、流氓無產階級的汗臭”環境中聆聽賣嗓子、賣武功的吼聲,從中知道了他們“生命的掙扎”的心曲。在上海,他經常踏著晨霜夜路體驗女工上班的辛苦,從而創作出《新女性》。聶耳還與小報童交上了朋友,天天問寒問暖,那首著名的《賣報歌》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吟誦出來的。

聶耳沒有像樣的創作條件,到上海一年后經過苦苦積攢,才買到一把多年夢寐以求的廉價小提琴。他居住的斗室冬冷夏熱,到北京一次連續登臺演出四天僅得6元錢報酬。這不僅使他從心底更憎恨資本家老板剝削的冷酷,其作品也不斷呼喊出人民要求解放的心聲。

田漢在香煙包裝紙上匆匆寫下 《義勇軍進行曲》,聶耳于國內定 下初稿,最后譜成于敵國境內

30年代中期,日寇侵占東北后又把鐵蹄伸向華北,國內的反動腐朽勢力卻仍沉溺于紙醉金迷中。社會上充斥著“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愛你”一類萎靡喪志的淫歌艷曲。共產黨員作家田漢找到聶耳,認為如此“唱靡靡之音,長此下去,人們會成為亡國奴”。二人就此議定,要創作一首歌,來戰勝“桃花江是美人窩”。二人研究了《國際歌》、《馬賽曲》和《船夫曲》,認為很有氣勢,可以借鑒。1935年初,田漢改編了電影《風云兒女》,并寫了一首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由于發現國民黨特務已來追捕,他倉促間在一張小小的香煙包裝紙上寫下歌詞,就被抓進監獄。

夏衍拿到田漢留下的劇本,在里面發現了那張寫著歌詞的香煙襯紙。不久,聶耳來找夏衍,聽說此事后,主動提出:“作曲交給我,我干!”聶耳根據同田漢一起提出的構想,帶著滿腔激憤,只用兩天時間便譜寫了初稿,隨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在那里,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熱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軍國主義分子大肆鼓噪“擴大在支(那)利益”,并磨刀霍霍。聶耳由此更激發了創作靈感,迅速將歌曲定稿寄回國,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壯。

主要作品

聶耳一生共創作37首樂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所寫的,其中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的歌曲占有較大比重。聶耳經常與田漢合作。除義勇軍進行曲外,聶耳的代表作品還有:

1932年:《進行曲》(口琴曲),《圓舞曲》,《天倫之愛》(歌舞曲)。 1933年:《開礦歌》,《饑寒交迫之歌》,《賣報歌》。 1934年:《走出攝影場》,《一個女明星》,《雪飛花》,《翠湖春曉》,《一個女明星》,《雪花飛》,《翠湖春曉》,《金蛇狂舞》,《昭君和番》,《賣報之聲》,《小野貓》,《打磚歌》,((碼頭工人),《苦力歌》,《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飛花歌》。 1935年:《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長江》,《采菱歌》,《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無題(雷)》,《小工人》,《傷兵歌》,《白雪歌》,《采茶歌》,《茶山情歌》。

聶耳墓志銘

1954年,中共云南省人民政府決定重修聶耳墓地,請郭沫若題寫墓碑和墓志銘。這年2月,郭沫若書題“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碑和墓志銘:

聶耳同志,中國革命之號角,人民解放之聲鼙鼓也。其所譜《義勇軍進行曲》,已被選為代用國歌,聞其聲者,莫不油然而興愛國之思,莊嚴而宏志士之氣,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鵠的。聶耳呼,巍巍然,其與國族并壽,而永垂不朽呼!聶耳同志,中國共產黨黨員也,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生于風光明媚之昆明,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溺死于日本鵠沼之海濱,享年僅二十有四。不幸而死于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

如今的聶耳墓地,已是20世紀80年代初遷葬、新建的了。鑲刻在墓地左屏風墻上郭沫若撰書的墓志銘,也刪去了“不幸而死于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的話。其中原因何在?

聶耳溺水身亡的1935年,正是日本逐步實行侵略中國計劃之際。聶耳的死訊傳回中國國內后,眾多愛國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都為失去這樣一位音樂天才而深感痛惜,紛紛在《晨報》、《電通》、《中華日報》、《新音樂月刊》、《大公報》等數十種報刊撰文紀念,共同懷念這位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吹響了警醒號角的先鋒斗士。郭沫若也寫下了悼念聶耳的詩。

1954年2月,郭沫若為聶耳題寫碑文和墓志銘時,中日兩國尚無外交往來,彼此仍以“敵國”視之。故郭沫若在墓志銘中有“不幸而死于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之語。

在郭沫若題寫墓志銘的9個月后的11月1日,日本人在藤澤市鵠沼海岸聶耳遇難地附近,建立了聶耳紀念碑。1963年,隨著中日民間的貿易往來,日本人民又重建“耳”字形的花崗石紀念碑,日本戲劇家秋田雨雀先生撰寫介紹聶耳生平碑文,并請郭沫若題寫紀念碑。郭沫若書題了“聶耳終焉之地”六個大字。

1972年,中日建交。1980年5月,聶耳殉難地的日本藤澤市官員在昆明市聶耳墓地手植云南名花杜鵑花和藤澤市市樹——藤樹,表達對聶耳的懷念之情,并希望兩市以聶耳為紐帶,建立友好城市。中共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回應日本人的熱情,決定遷葬、重建聶耳墓地。墓碑仍用郭沫若所題字。 1982年年初,云南省文化局將這一想法,報請文化部批準。最終經批準,墓志銘繼續使用,但在墓碑重刻前,先用水泥抹去后兩句,在顏色上要盡可能與原石碑一致。

按照文化部的指示,昆明市人民政府在墓地左屏風墻上 重新雕刻了郭沫若的墓志銘,并刪去了后兩句話。

聶耳的故事

母親的歌讓他著迷

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在昆明甬道街72號開了一家成春堂藥店。1912年2月14日,聶耳出生在藥店的樓上,原名紫藝。不久,父親死了,藥店由母親經營,殷實的聶家開始中落。在幼年聶耳的記憶里,母親經常坐在燈下,撥拉算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