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比較分析中印國際貿易的異同點(比較第四次中外文化交流與前三次的異同)

时间:2024-05-24 02:01:01 编辑: 来源:

/p>

Ⅱ 以郭沫若詩總結:(學生齊讀)

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唐朝時,朝鮮半島的新羅、中南半島的林邑等國與中國交往也非常密切,新羅使者、留學生甚至超過日本,先進的唐朝制度、文化對他們影響巨大,并且逐漸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儒家)文化圈。

玄奘西行

遣唐使、鑒真東渡顯示了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核心是唐文明傳播日本,日本民族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們敬重。唐朝與天竺的交往也非常頻繁,“天竺”是唐朝時對今印度半島的稱呼。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經成為歷史上中印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玄奘就是《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

Ⅰ(提示學生注意教材正文說明)(教師詢問并講述)玄奘在全國各地從師學佛,通過學習,許多佛典譯著不善,致使義理含混,理解不一,注解也不同,對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分歧很大,難以融合。為明佛理真諦,決定前往佛教的發源地天竺求法。玄奘西游的時間是?貞觀元年。他的西行求取真經、弘揚佛法之路可分為四個階段:

艱難險阻,四年跋涉,初到天竺 →遍訪名寺,游學十年,名揚天竺 →謝絕挽留,二年歸國,宰相相迎,天子召見→潛心譯經,凡十九載,弘揚佛法,交流文化

指導學生讀《玄奘西行與回國路線圖》,注意其中經過的重要地點河西走廊、蔥嶺、曲女城、那爛陀寺等。并結合上述提綱簡要介紹相關史實。

Ⅱ總結:玄奘西行的貢獻:一是取經、游學、譯經,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二是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中亞、印度半島、西域等地一百多個國家的歷史,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為實現目標不畏艱難、持之以恒;信念堅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的精神等。

分析探究(難點突破)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原因

Ⅰ 讀《職貢圖》(反映外國使節紛至中國,向唐朝皇帝進貢)并課后唐朝墓葬出土大食人俑、東羅馬金幣、非洲黑人俑圖片。

思考:這些反映了什么?(唐朝時中外交往的廣泛、活躍。)

Ⅱ嘗試分析總結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原因(學生根據本課所學分析總結,教師給以適當引導)

(1)唐朝國家安定強盛,經濟文化高度發達,對各國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創造了前提;(盛唐氣象)

(2)唐朝實行開放寬容的對外政策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為對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機會;(儒道釋共存共榮,、伊斯蘭教也在這時傳入中國)

(3)唐朝統治者在對外交往中高度自信,胸懷博大;

(4)發達的陸路海路為中外往來帶來了便利。

四、課堂小結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五

學習目標

1.說出長安城的布局及地位。

2.識記玄奘西行的主要原因、時間及結果。

3.識記鑒真東渡的目的、結果及影響。

4.識記日本遣唐使到中國的目的、規模及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1、同學們,《西游記》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根據玄奘到天竺取經的故事改編的,播放《西游記》片段;這是唐朝使者與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啊!

2、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板書課題,投影學習目標、學生朗讀。學習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大家認真、細致的自學。

二、自學指導:

(一)方法: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本21---25頁,邊讀邊思考下列問題,時間:8分鐘

任務、1、說出長安城的布局及地位。

2、識記玄奘西行的主要原因、時間及結果。

3、識記鑒真東渡的目的、結果及影響。

4、識記日本遣唐使到中國的目的、規模及影響。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提問;點撥、更正和補充.8分鐘

(二)方法: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本21---25頁,邊讀邊思考下列問題:5分鐘

任務:1、請你分別說出玄奘和鑒真出行的目的地及主要事跡。

2、從兩人的事跡中可以看出唐朝實行什么樣的對外政策?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提問;點撥、更正和補充。7分鐘

三、當堂測試:(15分鐘)

導學案:自主測評和深化拓展,下課前交回。

板書設計:

一、唐都長安(政治經濟中心,國際大都會)

二、玄奘西行、鑒真東渡

三、日本遣唐使來中國

中國象棋是誰發明的?什么時候?

中國象棋是一種古老的棋類游戲,大約有兩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文明非物質文化經典產物,藝術價值泛屬于整個人類文明進化史的一個分枝。

關于中國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