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歷程讀后感(《偉大的歷程:中國改革開放40年實錄》讀后感)

时间:2024-05-21 16:03:02 编辑: 来源:

多醫療旅行,因為同樣的高品質醫療服務,在印度能節省很多費用。由于印度會講英語的人比較多,且以每年300萬人的數量的大學生畢業,中國僅為250萬人,印度的高技術人才多,還有政府的鼓勵,促成了印度成為服務外包的首選地。總結:印度的這種旅游醫療值得學習;還有就是高校教育的與時俱進也值得學習;由于我們的母語不是英語,所以信息服務業很難學來。

大國崛起的讀后感6

在這個星期里,我讀了《小學生領先一步讀歷史——親近大明》這本書。原先對于明朝,我不怎么了解,《親近大明》這本書把明朝的事都告訴了我,讓我對明朝有了很多的了解。

明朝(1368——1644),他是在衰敗中走向活潑、開放的朝代,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制度在這時迎來了成熟后的脫變。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了,舊的思想觀念開始解體,老百姓相對自由些了,新東西多了。14世紀,鄭和下西洋開創了人類航海時代的新紀元,大明王朝船艙工業之盛、軍容之威,曾經名震遠西,大明王朝的船隊將海上航線一鼓作氣推進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然而,在鄭和之后,明朝政府分頒了海禁的政策,背對了海洋,不在對海洋有興趣;明朝也錯失了主動發展、建立海上優勢的機會。即便如此,明朝仍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她有著眾多的第一:國土面積第一,耕地面積第一,人口世界第一,破產量世界第一,白銀占有量世界第一,軍隊數量世界第一等等。看到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第一,你也肯定很想了解明朝了吧,那就聽我說下去。

說起明朝,就不得不談起朱元璋和朱棣。朱元璋,他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我讀了他的故事之后,我感到朱元璋是那么殘忍、殘暴,但讀了《朱元璋揮淚斬女婿》這篇文章后,又有了不同的感受。洪武年間,他派他的女婿歐陽倫出使西域。歐陽倫一行人從京都出發,沒多久到了長安,他聽人講過,西域的百姓“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而且巴蜀茶在西域十分走俏。于是歐陽倫想:何不利用職務之便,倒賣茶葉,大撈一把!當時,西域的百姓為了得到茶葉,就得用當地的特產來做交換。明朝為了控制這些地方,頒布法令,嚴禁私自販賣茶葉。然而,歐陽倫仗著自己是皇親國威,縱恿人家倒賣茶葉。他每到一個地方,就動用權力,有些地方官怒了,告到了朱元璋哪兒。朱元璋雖然心有不忍,但還是下了到圣旨,殺了歐陽倫。我讀了這個故事后,感到朱元璋為了治理好國家,為了建立一支有紀律、廉潔的官員隊伍,竟然大義滅親。可看見朱元璋對官員和皇親國威都是一視同仁,沒有因為是皇親國威,而官員犯了錯誤就要受刑。永樂大帝,也就是明成祖朱棣,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締造了一個“永樂盛世”。不過,朱棣的另一面卻殺人如麻,冷酷無情,特別是他殘殺明惠帝朱允炆的遺臣時極盡酷刑。朱棣到底是功勛卓越的一代明君,還是嗜殺成性的一代暴君?

當我看了關于朱棣的故事后,我感到他是善良與邪惡、才智與權謀、奸與雄的帝王。明朝,有著巨大的科技文化,有著以唐伯虎為首的江南四大才子,但我更為把皇上賣給敵國的太監感到恥辱!

大國崛起的讀后感

《大國崛起》觀后感

在上學以前,很少看電影和電視劇之類藝術作品,常常聽父輩們說,中國的電影和電視劇拍攝得如何如何糟糕,也許是先入為主的原因吧,對我國拍攝的電影和電視劇等藝術作品一直不是十分青睞,即使是紀錄片這樣的東西也很少看,只看一些新聞或綜藝性的欄目。紀錄片《大國崛起》的標題,深深吸引我的眼球,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想看一看我國是如何崛起的,然而令我非常失望,中國并未被列入崛起大國之行列。耐著性子看了幾個列強的發“家”史,想不到的是,那些曾不被人們注意、令人瞧不起的弱小國家,都是在人們不經意間,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躍成為了世界霸主。

我國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曾有過聞名世界的“四大發明”,也有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的輝煌,元朝曾“擁有世界最大國家”,當西方“蠻夷”冥玩不化之時,我國已成為“天朝上國”,然我國這個“東方巨龍”卻未“入圍”大國之列,值得我們深思。“大國”之所以崛起,稱霸世界,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吧:

1、有聰慧睿智的君主和高瞻遠矚的思想觀念。

葡萄牙王子恩里克以國家名義來支持航海家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啟動了征服大海的行程,海上之路使葡萄牙擺脫了貧窮和落后的境遇;

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為了資助哥倫布的遠航,甚至賣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寶。但是,她由此贏回了更加輝煌的王冠——世界霸主。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接受新的思想,打破舊有的價值觀念,面對強大的對手,伊麗莎白一世帶領她的子民取得了英西戰爭的勝利,宣告了17世紀英國海上力量的崛起,從此,世界霸權轉移向英國。

我國在公元1500年前后,正處在明朝統治之下。鄭和也曾率領當時不可一世的中國船隊七下西洋,但他不是為了開拓貿易,攫取財富,而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天威。當然也就與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富強有緣無分了。

2、建立文明的社會制度

英美等國家先后確立了現代的國家制度。比如說我們現在熟悉的內閣制、君主立憲制、兩黨制、政府對議會負責等等這樣的一套政治制度,這樣的政治制度能夠使得國家長治久安,長久地保持一種穩定的狀態,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我國5000年的歷史,總起來說是一部階級斗爭史,每隔一、二百年就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推翻政權的戰爭,小規模的戰爭更是不計其數,多少次出現“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痛景象。舊政權被推翻后,新的統治者“依樣畫葫蘆”,不但沒有推動歷史的發展,有時還造成歷史的倒退。

三、對外開放,對內改革

1853年,美國四艘全副武裝的黑色大船闖入了橫須賀港向日本提出開港通商要求的時候。盡管日本國內對選擇開港還是開戰有過爭論,但最后還是幾乎是以歡迎的態度接受了美國的要求,從此日本的大門向世界開放。雖然受到了一些不公正待遇,經明治維新后,國家經濟飛速發展。1890年后日本的侵略戰爭在給別的國家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給了日本毀滅性的打擊。從明治維新開始近八十年來積累的物質成果,在戰火中幾乎化為灰燼。二戰后日本依靠明治維新以來百年發展的底子,在看似一無所有的廢墟上,僅僅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就實現了經濟的崛起。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419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

當英國的工業革命蓬勃興起的時候,我國的君王依然在做著天朝上國物產豐盈,無須同外國互通有無的美夢,由于閉關鎖國的政策,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慢。鴉片戰爭后,泱泱大國,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長期以來的內憂外患,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就是解放后,由于運動接連不斷,到“文革”后期,我國的經濟已發展到崩潰的邊緣。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由于改革開放,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經濟才得以長足發展。

四、科學技術發展

當18世紀來臨的時候,隨著英國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業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為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使得英國出現了全民熱衷于發明、生產和貿易的景象。當牛頓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后,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當瓦特最終以萬能蒸汽機解決了最核心的動力問題后,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展開;當亞當•斯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后,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球市場。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我國有位偉人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多么精辟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是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結合我國的國情大膽實踐,才闖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強國之路,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擠進了世界前列。

回顧500年來各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掂量12個大國崛起的關鍵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值得我們關注:重視科學、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于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等等。因此,我國只有重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善于借鑒別國經驗,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努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