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促進中外文明交流的論證(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急求!!)

时间:2024-05-20 10:00:24 编辑: 来源:

¬

⑵要正確對待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⑶三大原則:①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②堅持公民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③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⑷公民監督。¬

2、《生活與哲學》在公民(個人)這個知識點上命題,經常要考慮如下知識:¬

⑴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是統一的關系;¬

⑵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⑶人與規律的關系;人與聯系的關系;人與矛盾的關系;¬

⑷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⑸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3、《經濟生活》在公民(消費者、勞動者)這個知識點上命題,經常要考慮如下知識:¬

⑴個人消費品的分配;¬

⑵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勞動合同制度;¬

⑶公民應該有納稅人意識;¬

⑷公民的幾種投資行為——購買股票、購買商業保險、存款儲蓄、購買債券;¬

⑸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消費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質,享受了權利,就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要遵守社會公德,維護他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

(六)《文化生活》主要命題點¬

1、文化的作用:文化精神力量;文化對社會的作用;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文化綜合國力;文化對人的影響(優秀文化的作用)。¬

2、文化發展與創新:創新的重要性;創新的途徑(根本途徑和具體途徑);處理好兩對關系,克服兩種錯誤傾向;創新的主體—人民。¬

3、中華民族精神:內涵;核心;為什么要弘揚(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樣弘揚。¬

4、先進文化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思想道德建設與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凡是經濟學中見到如何經營類題時,應想到:¬

⑴市場:面向市場進行產業、產品結構調整,生產適銷對路商品;遵循價值規律,將生產資料與勞動力進行優化合理配置。¬

⑵科技:貫徹科教興國戰略,運用高新技術,加強自主創新;¬

⑶管理:加強管理,貫徹人才強國戰略¬

⑷素質:提高經營者,勞動者的素質;¬

⑸效益: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增大產出,提高經濟效益,走新型工業化之路。¬

⑹品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與信譽,創立品牌,生產優質無公害商品,沖破國際“綠色壁壘”;¬ ⑺競爭力: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將企業做大做強,增強國際競爭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第一、經濟意義¬

描述國內經濟意義:¬

①(有利于)調動積極性,解放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結構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就業。¬

③(有利于)落實科學的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④(有利于)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實現小康目標,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⑤(有利于)統籌區域發展;促進經濟合作交流,實現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經濟互補;增強競爭力¬

⑥(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基礎地位;產業化經營,促進結構調整,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描述對外經濟意義:¬

①(有利于)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對外貿易,增強國際競爭力;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吸收引進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實施走出去戰略,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周邊)環境。¬

②(有利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等。¬

第二、政治意義¬

對國家的政治意義:¬

國內有關活動¬

①(有利于)人民當家作主,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人民負責);真正做到”三個代表”鞏固國家政權,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②(有利于)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建設法治政府),轉變政府職能。¬

③(有利于)為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高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

對外交往活動¬

①對我國的意義:(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國際形象;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國家安全;進一步對外開放,促進國際合作,維護國家利益。¬

②對地區,世界的意義:(有利于)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維護共同利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對黨的政治意義:¬

(有利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基礎);保持黨的先進性,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真正做到”三個代表”,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關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第三、思想文化意義¬

(有利于)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證,;發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國民素質,以德治國。

誰來教教我歷史!

法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就像一個美麗的火焰,是否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還要看有沒有所需要的干柴。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國民的素質和教育。依法國為例:

受文藝復興影響的16世紀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教教派與舊教分庭抗禮,他們爭奪兒童和群眾的手段就是教育。通過這場爭奪戰,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視數學、地理、歷史,注意采用實物教學和進行練習,著意發展學生的智力。這使得法國新一代的素質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創辦于1684年的訓練初等學校教師的講習所是歐洲最早出現的師范教育設施,對確保教師的質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19世紀以前,法國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榮譽,其學術水平在西歐是很高的。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內瓦。10歲時,父親因受人陷害逃離瑞士。盧梭13歲即開始自謀生計。他當過學徒、雜役,為人抄寫過樂譜,做過家庭教師。寄人籬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長期漂泊不定的貧困生活,培育了盧梭對于"殘暴和不正義"的反抗意識。1762年,盧梭的長篇教育哲理小說《愛彌兒》問世。盧梭在這部構思20年,撰寫3年,精思熟慮的杰作中,對當時法國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別是教育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提出培養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新人的構想,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這部長篇檄文剛一發表,就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法國政府下令逮捕盧梭,焚毀《愛彌兒》。盧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國。1767年,盧梭返回法國,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評傳性的最后一部著作--《懺悔錄》。1778年與世長辭。

盧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齊所繼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齡分組來發展兒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實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國政府,也紛紛派遣專家和官員前來學習。裴斯塔洛齊所創建的伊佛東學校成了蜚聲歐美的“國際學園”。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這種教學方法,美國政府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盧梭、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想》的運動。前者成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后者成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國革命是繼17世紀英國革命和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后的一次更徹底、更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教育方面,資產階級執政的各派力量都擬訂過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爾提和拉瓦錫等人所擬的教育方案。這些方案雖然在當時都未來得及付諸實行,但對法國教育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會提出的方案,不僅給法國而且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討論19世紀教育發展的基礎。

由此可見,法國曾在19世紀初有拿破侖這樣的人物并產生過巨大的能量決非偶然,是整個民族素質急速提高后的能量的一次爆發式發泄。但法國的教育在拿破侖期間和之后屈服于宗教勢力變得越來越保守,宗教勢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權。直到進入20世紀后,宗教思想和教會對教育的影響進一步有所削弱,50多個從事教育等方面活動的教會組織被解散,3000多所教會學校被封閉,1905年法國政府明確宣布廢止"法盧法案"。但此時的法國已經喪失了在國民素質上的優勢,尤其是與宗教沖突較大的科學被毀于一旦,終于沒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虧一簣,令人惋惜!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后,長期處于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于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并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后,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筑、商業制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于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采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后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