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企業進軍海外的成功例子(中國最成功的10大海外民營企業是?)

时间:2024-06-01 19:30:54 编辑: 来源:

中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案例

TCL收購湯姆遜,并購失敗,轉手。

中鋁195億美元注資力拓的交易意外“夭折”。

蘇寧電器以8億日元認購LAOX27.36%的股權,成為LAOX第一大股東。

聯想:并購IBMPC業務,失敗。

吉利汽車:并購沃爾沃,結果未知。

北汽:收購薩博相關知識產權,結果未知。

順德日新宣布收購智利一座儲量高達30億噸的鐵礦。

中海油和中石化近日宣布以13億美元聯合收購美國馬拉松石油公司持有的安哥拉一石油區塊20%的權益。

中航油:投資期貨,折戟沉沙

中投公司:投資黑石,資產縮水

中國平安:參股富通,被迫減值

上汽集團:并購雙龍,整合不利

總的來說鮮有成功。

中國最成功的10大海外民營企業是?

1

聯想控股有限公司 2006年營業額(人民幣):403億3096萬 聯想控股有限公司是一間非相關多元化投資控股公司,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由中科院計算所11名科研人員憑借20萬元資金創立

公司以產業報國為己任,致力于成為一家值得信賴并受人尊重,在多個領域內擁有領先企業,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化控股公司

目前,公司業務已涉及IT、風險投資、房地產等產業,投資控股的企業包括:聯想集團有限公司、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聯想投資有限公司、北京融科智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

2

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2006年營業額(人民幣):269億6900萬 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創立于1992年11月17日,是上海第一家民營高科技企業集團,創業者主要來自于復旦大學的青年教師和團委干部

創業以來,復星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下,堅持走知識經濟發展之路,從一家注冊資金10萬元、自有資金3

8萬元的小型科技買粉絲公司起步,發展至今成為擁有凈資產25億元、總資產45億元的大型控股企業集團

形成了以現代生物與醫藥產業為主導,房地產業、信息產業共同發展的產業框架

在多年的發展中,復星集團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連續多年名列上海民營科技企業百強三甲,連續4年在上海科技企業界及非公經濟界名列納稅第一名,并被列為國務院首批知識產權保護試點單位

復星集團2000年度實現銷售收入43億元,上交稅收1

27億元

目前,復星體系中已有復星實業、羚銳股份、天藥股份等5家國內上市公司,三大支柱產業已先后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產業集團

復星集團將堅持走知識經濟之路,實施"穩中求快"的戰略,在立足產業經營核心優勢的基礎上,不斷強化以資本運作為核心的投資銀行業務,健全為合資企業的服務與督導的管理體系,力爭在未來幾年中,每年增加1-2家上市公司,逐步形成以資本為紐帶的大型控股企業集團

3

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 2006年營業額(人民幣):204億200萬 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家特大型冶金企業,位于 新興港口城市-江蘇張家港市,企業現有總資產41億元 ,凈資產31億元,固定資產總值25

8億元,職工5000余 名,占地3平方公里

沙鋼目前擁有整體水平達國際九十年代先進水平的“90 t超高功率豎式電爐--90tLF精煉爐--五機五流連鑄--26機架全連軋高速硬質線材生產線一條”;“75t 超高功率電 爐--LF精煉爐--四機四連流鑄--18機架全連軋熱軋棒材生 產線一條”;以及裝備水平屬國內一流的熱軋窗框鋼半 連軋生產線7條和年產30萬噸優質棒材連軋生產線等,企 業年產鋼和材能力分別達163萬噸和220萬噸,為國內最 大的電爐鋼生產基地和熱軋窗框鋼生產基地

4

東方集團 2006年營業額(人民幣):201億45萬 東方集團創建于一九七八年,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家投資控股型企業集團

東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黑龍江省第一家股票公開發行并上市的企業,也是中國最早實行股份制改造并獲準上市的企業之一

東方集團股票于一九九四年一月六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一九九六年入選道·瓊斯中國88家指數股和上證30指數樣本股

目前主營投資和經營六大產業: 金融保險業、建材流通業、信息產業、港口交通業、高新材料業和地產建設業

其中主要參股企業中國民生銀行、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吉通通信有限公司和控股企業東方家園有限公司、東方衛星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東大電工有限公司均屬各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企業

5

南京斯威特集團有限公司 2006年營業額(人民幣):179億3674萬 斯威特集團是 1992 年創建的民營高科技企業,是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經過 12年的不懈努力,已經成長為一家新興的投資控股集團

現有100多家成員單位,主要涉及高科技產業、家用電器產業、裝備制造業和傳媒產業,其中包括有“上海科技”、“中國紡機”、“小天鵝”、“陜西長嶺”等上市公司,有與美國摩托羅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合作成立的六家合資企業

6

廣廈控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2006年營業額(人民幣):156億4435萬 廣廈控股公司以建筑和房地產為主導產業,以產權為紐帶,下轄廣廈建設集團、廣廈房產集團、廣廈投資集團、廣廈旅游集團、廣廈傳媒集團、廣廈國際集團六大行業集團和一家上市公司——浙江廣廈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建設部推薦的全國建筑業首家上市公司),各行業集團對下屬80余家成員企業分行業進行管理

公司現有員工50000余人,總資產140余億元

2003年,列浙江省百強企業第三位、50強民營企業第一位,是浙江省政府重點培育的26家大企業之一

2004年,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六位,繼續列浙江省民營企業第一位,并榮獲首屆“中國優秀民營企業”稱號

7

萬向集團 2006年營業額(人民幣):152億1180萬 萬向是以萬向集團公司為主體的企業集團,始創于1969年

現為國家120家試點企業集團和520戶重點企業之一

2005年,實現營業收入252

15億元,利稅12

40億元,出口創匯8

18億美元

萬向主業為汽車零部件業,經歷了從零件到部件,再到系統模塊供應的發展軌跡

現有專業制造企業32家,在國內形成了4平方公里制造基地,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國家級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三十六年間,萬向的發展持續、穩健,自1969年以來尚無季度虧損記錄

在此期間,萬向以生產專業化、產品系列化為基礎,實現了產品走出去——人員走出去——企業走出去,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之一,主導產品國內占有率達65%以上,在海外8個國家分別設立了18家公司,產品進入了美國通用、福特等國際級大汽車公司的生產線,覆蓋了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

8

太平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2006年營業額(人民幣):152億100萬 9

蘇寧電器集團 2006年營業額(人民幣):123億1300萬 蘇寧電器集團是1990年創建于南京的原生型民營企業,從春蘭空調專營起步,歷經10年順勢進入綜合電器和信息家店的經營,目前已經成為集家電,電腦,通訊為一體的國內領先的大型3C電器連鎖企業

蘇寧電器連鎖加盟網絡現覆蓋全國六個行政區域,28個省、市、地區,2003年經營收入突破120億元,上繳國家稅收4億元,吸收就業達3萬人,捐助社會公益事業1060萬元,在全國商務部統計的中國連鎖百強企業中,名列第七位,位居江蘇省最大的商業流通企業,濟身江蘇省優秀民營企業和優秀民營企業家行列,并當選為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會長單位

10

橫店集團 2006年營業額(人民幣):120億2001萬

中國企業如何才能在海外獲得成功

中國企業正在尋找海外發展機會

它們必須像當初外國公司進入中國時一樣,去適應新的環境

物換星移:就像過去二十年來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一樣,中國企業正在海外尋找新的市場機會

通過尋求原材料、高素質員工、技術、品牌和客戶,這些中國公司——盡管很多在海外仍缺乏知名度——正在步入跨國公司的行列

在我們對39家中國企業高管的訪談中,將近80%的受訪者表示,全球化是公司的戰略重點,其中將近一半受訪者表示,希望自己的公司在十年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全球化程度相對較高的中國行業包括汽車、制藥、高科技、能源和基礎材料;主要留守本國市場的行業包括房地產、消費品和零售

在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中,有將近一半主要是為了確保自然資源的供給(大多通過收購方式)

其他一些公司則是由于國內市場增長放緩,希望到海外開拓新的市場

還有一些公司希望從海外獲得知識產權(通常是技術,也包括產品設計、品牌或業務流程),或者獲得戰略優勢(例如,與國外對手展開競爭所需要的規模)

中國企業已經發現,收購是確立其全球地位最快捷的方式:例如,在最近幾年里,聯想公司出資13

5億美元(94

5億人民幣)收購了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中海油(CNOOC)出價185億美元(1290億人民幣)收購美國優尼科(Unocal)石油公司但未能成功

今年早些時候, 華能國際電力集團出資30億美元(210億人民幣)收購新加坡TuasPower電力公司和中鋼集團出價11億美元(77億人民幣)強行收購澳洲鐵礦石生產商Midwest公司,進一步證明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胃口

但是,在這些轟動新聞的背后,當你將中國企業在全球化上的表現與印度、韓國和中國臺灣的同類公司進行比較時,中國企業全球化的真實狀況就會特別清晰地徐徐展現出來

我們的分析重點關注各國/地區市值最大的前100家公司,結果表明,中國臺灣、韓國和印度的公司從海外業務中獲得的收入分別是中國公司的四倍、三倍和兩倍

海外資產所有權和雇用海外員工數量的情況也大致與此類似(見圖表)

是什么因素制約了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步伐呢?部分原因歸咎于中國企業缺乏經驗,而且在采用發達市場廣泛應用的商業做法方面比較被動

其他原因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最初進行海外擴張時所遇到的問題相似,例如,需要重新構建組織,發掘能夠勝任國際化業務的人才

但是,只要高管層下定決心,承擔責任,培養適用能力,采用正確的組織結構,中國的企業一定能夠克服這些巨大的障礙,成功實現海外擴張

實現全球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路徑方式,但是,在我們訪談的中國高管中,有55%的人表示,并購和聯盟是其長期全球化戰略的核心方式

而在近期,大多數公司側重于出口,很少在海外建立據點

鑒于管理全球化組織的風險、成本和困難,中國企業通常采用善意收購方式

中鋼集團對Midwest公司的強行收購是一個例外

對中國企業1995年到2007年間的海外并購的詳細研究也證實了上述觀察結果

在此期間,中國排名前100位的公司中,僅有17家完成了海外并購交易,僅有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