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傳統文化海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的傳播主要包括哪幾方面)

时间:2024-06-03 03:41:53 编辑: 来源:

在海外傳承,傳播哪些方面的中國傳統文化

風土人情,風俗禮儀,文化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的傳播主要包括哪幾方面?

找了點資料,僅供參考

中國傳統文化走向國際的三種傳播途徑

隨著國際化時代的到來,一個國家的實力已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文化因素將在21世紀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化軟實力的影響與傳播是一個國家走向強國所必不可少的階段。在走向世界、與國際社會接軌過程中,中華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與西方文化進行對話交流。中國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必須注重增強文化的競爭力與滲透力。我國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孔子儒家文化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對炎黃子孫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海外也幾乎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名詞,因此,研究以孔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文學途徑傳播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傳統文化必然發揮重要的凝聚和認同作用,尤其是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歷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的闡發與完善,逐漸積淀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深深地融匯于全球華人的精神血脈之中。孔子文化的國際傳播對于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具有重要價值。

在西方,文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學在文化傳播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因而孔子文化的傳播更需要在文學的載體上承載與創新,才能取得成果。在全球化語境下,所謂的歐洲文化中心被新的世界文化格局替代正成為現實,全球化也大大加速了世界文學時代的到來。從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角度來看,利用文學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價值遠遠超過單純的語言教育。20世紀以來,美國文學在英語世界異軍突起并迅速進入世界文學主流,大批歐洲理論家和思想家經美國這個世界學術中心的中介迅速成為學術明星,其理論隨之也被英美高校的文學學科接納,成為各個相關文學研究領域內被頻繁引用和討論的經典,正是其突出體現。

教育途徑傳播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對話已是大勢所趨,推進漢語教育在世界的普及,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發揚的有力保障。漢語在全世界范圍內普及,在擴展漢語疆界的同時使其變得日益包容和混雜,從民族/國別語言發展為區域性語言甚至成為世界性語言。歷史上,一批又一批華人大規模移民海外致使漢語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疆界既不確定又不斷擴大。當前,漢語互聯網的建立也起到了大力普及漢語的作用。現階段國際互聯網上大多數信息雖然仍主要靠英文傳播,但隨著漢語網站的日益增多和用漢語寫作人數增多,漢語傳播信息的百分比正在逐步上升。全球化打破了固有的民族國家疆界也拓展了語言疆界,未來新的世界文化格局將日漸形成:它不是一種單邊英語文化而是多語種文化。在這種多元文化共存的新格局中,漢語文化和漢語寫作將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自2004年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和國際化的重要舉措。到2009年底,我國已經在88個國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4所孔子課堂,還有50多個國家的260所機構提出了開辦申請。孔子學院的興起是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的有效途徑,作為國際漢語推廣和中國文化傳播的平臺,孔子學院不遺余力地介紹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將中國哲學、教育學、倫理學傳輸到世界各地,有力地促進了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

活動途徑傳播

隨著社會發展,文化因素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經濟活動中,文化作為軟實力對于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城鎮,乃至社區、村莊,同樣需要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才能樹立品牌,增強綜合競爭力。要讓國家綜合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必須在擁有豐厚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軟實力,以此搶占發展的制高點,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為了奮起趕超,就要充分認識自身的文化優勢,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把文化活動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

把孔子文化的內涵融入到文化節、讀書日、電影節以及一些其他文化活動當中,不僅有利于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而且還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比如,各國孔子學院曾舉辦了近7000場次的文化活動,參加人數達200多萬。國家漢辦還專門派出了40多支師生小分隊,同270多所孔子學院聯合開展中華文化巡講、巡演和展覽活動,集中展示中國書畫、太極拳、茶藝等;在春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里組織師生和市民游園、觀燈猜謎、吃月餅。由廈門大學負責的德國特里爾大學孔子學院就舉辦過由特里爾大學師生和市民共同參加的“中國電影之夜”系列觀影及討論會,用文化藝術的感染力拉近了兩國民眾的距離。

近五六年來,以“古老的中國”、“多彩的中國”、“現代的中國”為主題,盛大的中國文化年在法國各地舉辦;投資數百萬美元、演職人員近千人的“中國文化節”在華盛頓登場,直接享用這場文化盛宴的除了四五萬現場觀眾外,還有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其中的上百萬美國人。“中印友好年”、“中國意大利年”、“感知中國?韓國行”文化宣傳活動也相繼啟動,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這些活動運用創新的商業模式鑄造出中華文化品牌,展示了中國文化方方面面,讓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使國外社會各階層都能了解感受并喜愛中國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外國人熟知的有哪些?該如何擴大傳播?

中國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和底蘊,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海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祖國中醫藥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基礎理論就已經形成,出現了解剖醫學,并用“四診”診病,運用砭石、針刺、湯藥、艾灸等方法治療。經過長時間的驗證,特別的世界瘟疫爆發的時候,中醫藥挽救了不少人類,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中醫藥已在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86個國家和中國簽訂了有關中醫藥方面的協議,應用范圍正在逐漸擴大。可見,中醫藥在全球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特別是近年來,中醫領域針刀醫學的誕生,很快就傳播到50多個國家。中國針刀醫學是我國中醫領域具有原創性、科學性和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一門新型醫學學科,運用簡單特制的操作工具,在病變組織進行治療,就能產生很好的治療作用。把以前中醫、西醫無法解決的攣縮、瘢痕給解決了,這將是全人類的福音!

近些年來,國外掀起了一陣“中國傳統文化熱”許多優質的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地被效仿,對促進文化的發展融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就是中國儒家思想文化,在日本,東京、京都有很多研究孔孟思想的得學會和研究所;在新加坡,從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在韓國,儒家思想從漢唐時代就傳入朝鮮半島,影響很大。

孔子

其次,是中國的戲曲文化,戲曲的發展歷史悠久,在中國近代以來,喜歡戲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雖然國家一直在致力于保護這項傳統文化,但收效甚微。但在海外不同,他們對戲曲的迷戀就和中國人迷戀搖滾一樣,備受歡迎。

臉譜

最后,是中國的書法和繪畫文化,中國的書法大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創建的字體已經數不勝數了,在老外眼里中國的書法就是一種藝術,一種賞心悅目的藝術。至于繪畫,就連畢加索這樣的繪畫大師都稱贊中國的繪畫藝術是最棒的,他都不敢來中國,因為中國有一個畫家叫齊白石,可想而知,這種文化的鼎盛。

字畫

當然,走向世界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中國功夫、茶文化、飲食文化等等,比比皆是。

海外青少年是否應該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當然應該,分析如下:

華人華僑的傳統文化認同及其心態

二戰以后,海外華人華僑大多數已經加入居住國國籍,身份上從“客人”變成了“主人”,文化認同和心態上也已經實現了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的質的轉變。盡管如此,在血緣上、文化上,他們仍然同祖籍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華文化在海外華人社會仍然得到某種形式的傳承。

(一)總的來說,華人華僑認同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意識始終占著主導地位

1、傳統家族主義對華人華僑的影響

家族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基本文化精神和基本價值取向,對中國社會具有深刻持久的影響。這種影響對海外華人華僑來說也不例外,尤其對于早期華人來說更是如此。我們從華僑、華人社團發展的情況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社團是華僑、華人開展各種社會活動的樞紐,它是海外中國僑民自發建立的一種具有互助、聯誼、自治性質的社會組織,與華文學校、華文報刊一起被并稱為華僑社會的三大支柱。“在海外華社的組織中,親屬原則應該是直接和基本的。華人向來重視一脈相承的譜系關系,在海外定居后,多團結宗親組織會館。”[1]最早的宗鄉會館以“敦睦宗誼,促進團結,共濟互助,同謀福利”為宗旨,組織祭祀祖先、幫助新來華人、舉辦教育事業、提供社會保障、傳播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華人社會的重要支柱。

二戰后,隨著華僑社會向華人社會的轉化,大部分華僑社團遂變成為華人社團。其中,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親會組織,約占華僑、華人社團總數的41%以上;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同鄉會組織約占總數的25%左右;以業緣關系為紐帶的商會、協會約占總數的21%以上,另外還有一些是以共同的政治、宗教信仰或其他共識為基礎建立的社團組織,這類社團占近12%。前兩種社團我們一般稱之為宗親同鄉社團。也就是說,由血緣和地緣關系發展起來的社團是華僑、華人主要的社會組織。這顯然是受傳統的家族主義影響的結果。甚至連華人企業集團,也大多采取家族經營的形式,核心人物多是由同一家族的成員或姻親組成,這在東南亞的華人企業集團中表現最為突出。

80年代以后,華僑、華人社團的職能有了比較大的調整和擴充,開始突破狹隘的血緣、地緣、幫派的限制,出現了逐步聯合、日趨國際化的新趨勢,國際性的聯誼會或懇親大會輪流在世界各地舉行;其內部組織管理也趨于專職化、制度化、民主化。

近幾十年來,在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傳統的家族主義也受到猛烈的沖擊,新一代華人對中國傳統的婚姻家庭制度以及家族主義觀念的認同度已經大大降低了。即使如此,我們看到,在華人的家庭日益開放的同時,對于家庭價值的確認并沒有消失,通過古老的的禮儀,比如清明上墳祭祀祖先,通過合家團聚的春節等傳統節日,以及認祖歸宗的活動,家族主義的價值觀念還在自覺不自覺地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即使一些隔了好幾代的華裔,仍然心眷宗邦,不少人越洋過海,不遠萬里,輾轉回到祖國、家鄉尋根問宗,拜祭祖墳。

2、眷戀故土、祖國的愛國情懷

綿綿故土情是華人華僑愛國傳統長流不涸的源泉。其中既有樸素的鄉土感情,也有世代相傳的傳統文化觀念中的以土地為基礎的人生本位價值取向。

傳統農業文明土壤中生活的中國人有故土難離、安土重遷的情結。背井離鄉,飄洋過海,寄人籬下,對于早期移居海外的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都是一個迫不得已的痛苦選擇。原因無非是躲避戰亂、迫害、被拐騙劫掠或是求學、經商。在實現政治認同的轉化之前,海外華僑都有“海外孤兒”的痛切感受。作為弱國僑民,他們在異國異族和異文化的包圍乃至歧視中艱難謀生,鄉情族念成為早期華僑維系感情、增進團結、心懷桑梓的紐帶。后來,隨著移民的增多,華僑社會的擴大,這種將來自不同地域,源于不同宗族,有著不同出身、不同年齡、不同經歷、不同職業、不同信仰的海外華人華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紐帶得到進一步升華,這就是熱愛祖國的感情。海外華人的愛國情感從本質上說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愛國主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