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安徽愛淇貿易有限公司(平輿臺球桌)

时间:2024-05-15 04:29:40 编辑: 来源:

9號,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白暨豚,并用數碼相機拍攝下來。

編輯本段中國搶救白鰭豚大事記

1978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鰭豚研究組。正式開始白暨豚的科學研究。

1978年;國務院頒布了《水資源繁殖保護條例》、《關于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通令》,都把白鰭豚列為重點保護對象。

1980年:湖北省政府發布了《關于保護珍貴動物白鰭豚的布告》。

1986年:在武漢召開了淡水豚生物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白鰭豚成為國內外科學家關注的主題。

1992年:農業部批準建立湖北石首天鵝洲和湖北洪湖江段兩個國家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并批準建立湖北監利、湖南城陵磯、江西湖口、安徽安慶、江蘇鎮江5個保護站。

1993年:在南京召開了保護白鰭豚國際會議。

1996年:12月25日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正式成立。

1996年:2月,農業部召開關于保護白鰭豚緊急會議,商討保護對策。

1997年:6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等單位專家及來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學生倡議1997年為挽救瀕危野生動物——白鰭豚年。

1997年:8月,“長江瑰寶白鰭豚展覽”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行。

2000年:4月,在北京開通了“愛白鰭”網站。

2002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陶醒世等在政協大會上提出了加緊保護白鰭豚的提案。

編輯本段保護價值

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白暨豚屬鯨類淡水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已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錄中。

編輯本段瀕危現狀與保護

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查,長江中的白暨豚總頭數已下降到200頭以下,其中50%分布在湖北省石首縣至武漢市上游江段,主要棲息在彎曲河段或彎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區中。

由于人類活動增加或活動不當,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據統計,1973~1985年間,共意外死亡59頭,其中被魚用滾鉤或其它漁具致死29頭,占48.8%;被江中爆破作業致死11頭,占18.6%;被輪船螺旋槳擊斃12頭,占20%;擱淺死亡6頭,占10%;誤進水閘1頭,占1.6%。另據統計,長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輪船螺旋槳擊斃的。

1997年11月4日~10日,由農業部組織,來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漁政工作者,分別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長江口,全長1600多千米的長江干流上,實施了我國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長江中下游調查白暨豚行動計劃”。經過7天的辛勤觀測表明,白暨豚現存數量不容樂觀,已不到100頭。分布范圍也大大縮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陽湖內,已難以見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時間里,白暨豚的數量銳減近100頭,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專家們分析,使白暨豚銳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長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魚類資源迅速減少,使白暨豚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愈來愈匱乏。

當前的情況告訴人們,不論三峽工程何時建成,大家必須緊急行動起來,采取綜合措施,搶救白暨豚。?三峽水庫蓄水后,枯水季節長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對白暨豚越冬極為有利,擱淺死亡可望避免;加強管理,漁業活動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減少;但由于長江中上游航運事業的發展,中游江段白暨豚被輪船螺旋槳擊斃事件將會有所增加,應抓緊研究白暨豚追逐輪船螺旋槳的原因,并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為保護白暨豚,最好的對策是建立管理嚴格、設備先進的自然保護區。

長江新螺江段白暨豚自然保護區已由農業部批準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灘口江段,全長135千米,該區江面開闊,河道曲折,水深約25米,流速約每秒0.3~0.8米,淺灘、江心洲星羅棋布,是目前白暨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該區上游緊接洞庭湖出口,并有洪湖、黃蓋湖、西涼湖、武湖、陸水水庫等匯入,沿岸有護岸磯、三毛磯、赤壁磯等突出于江中的磯頭,控制著水流的流向和流態。

上述這些自然條件的共同作用,使保護區內形成較多深槽和大回水區,是白暨豚的理想生存環境。

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任務是:

①為保護對象提供較優越的自然生存環境,避免人為干擾,保護珍稀物種生息繁衍;

②堅決取締有害漁具,在保護區和保護區以外的一定范圍內禁止捕撈作業,查處并糾正機動船舶違章航行、違章排放“三廢”等破壞生存環境的行為;

③搶救受傷、誤捕、擱淺的珍稀水生動物;

④定期觀察、記錄保護區內珍稀水生動物的活動規律,種群數量變化情況等;

⑤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保護知識,使保護珍稀物種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⑥為研究珍稀水生動物,尤其為繁殖生物學研究建立實驗基地。

相關故事

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魚縣的幾位漁民在長江交接洞庭湖湖口處捕淡水魚時不料發現了一頭白鱀豚誤入洞庭湖的淺水區。隨后他們用他們的漁船堵住淺水區的出口,再用鐵鉤把這頭白鱀豚從水中勾出。捕撈時這頭白鱀豚的頸背處被捕魚船上用來把捕魚網釣上船的大鐵鉤意外勾出了兩個直徑4厘米、深約8厘米、內部連通的大洞,那漁民便通知了當地的水產部門。中科院的武漢水生研究所得知消息后,連夜地趕到了現場,并在次日早晨,花費了5小時50分鐘的時間,成功地用干運方式把那頭受傷的白鱀豚移到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內的池水中。當時測量出此豚的身軀長度為1.47米,身體體重36.5公斤,雄性,中科院的專家們估出它的年齡約為兩歲。

在捕撈回中科院后一星期內,其頸背處的傷口受到了嚴重的感染。中科院的專家們結合中西醫藥治療傷口,專門為該豚制作了一個背心用來給豚背傷口處敷上云南白藥。四個月后,其傷口愈合并且隨即康復.

白鱀豚恢復健康后不久,時任中科院水生所所長、中國著名魚類學家、中科院院士的伍獻文與時任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長的胡鴻釣教授給這頭白鱀豚起了個名字——“淇淇”。其含義為三,一則“淇”字代表著此豚的珍奇與稀奇;二則“淇”為三點水旁,適應給水生動物的起名使用;三則“淇”(qí)字與白鰭豚的“鰭”字音同。

從1992年開始,淇淇被飼養在一個封閉式,并帶有水循環過濾系統的圓形水泥池中。常年水溫控制在23℃至25℃之間。這個水池直徑12米、深3.5米,內有三級0.8米寬的弧形臺階。池中心底部有五個圓形的排水孔, 池壁周圍有6個進水孔。為了保證淇淇的健康并方便觀察,池水透明度保持大于3.5米。

來觀看淇淇的人們常把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稱作“白公館”。白公館就從此成為中科院的一大觀點。從此中科院開始了對白鱀豚的遷位保護]研究與保護工作。“淇淇”作為近代全世界的第一頭室內人工飼養的白鱀豚,馳名于國際水生學術屆,不少國外的學者們紛紛向中科院致電慶賀與了解有關淇淇的新消息。

一開始,中科院的工作人員們不清楚白鱀豚的食物習性,曾把饅頭、肉做成魚的形狀給淇淇吃。然而,后來才發現,白鱀豚只吃鮮的活淡水魚,春天到秋天主要吃白鰱,每天約6公斤;秋天到冬天主要吃鯉魚和鯽魚,每天7.5公斤。

1986年,淇淇差不多八歲時,達到了白鱀豚的成熟年齡。身軀體長與體重分別穩定于2.2米與125公斤。每年的5、6月淇淇進入發情期,淺灰色的背部會變得發紅,粉紅色的生殖器也常常從腹部露出,淇淇就不斷地在水池中翻跳。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因此開始了為淇淇尋找雌白鱀豚作配偶的捕撈工作。

尋找配偶

白鰭豚是我國獨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分布在長江中下游,數量稀少,瀕臨絕跡,其形態漂亮,被譽為“長江女神”。它是中國目前最為瀕危的動物,也是世界上幾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從某種程度說,比大熊貓還要珍貴。

“淇淇”是“女神”中的一個,1980年1月從洞庭湖口被漁民捕到,送進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成為世界上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

1997年10月,一位貴陽人從《中國青年報》認識“淇淇”后,便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位貴陽人化名“愛淇”,自1997年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成立后,每月堅持給“淇淇”寄錢,從未間斷,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去世,而當月10日, “愛淇”給“淇淇”的匯款,成了人類給“淇淇”最后的禮物。

“愛淇”一直不允許媒體透露他的真實姓名,他說:“愛”是自然的,誰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愛,他無意通過自己的行為在報上宣傳后去影響別人,這樣也許愛才更真實、更永恒.

在中國長江污濁的泥水中、煙霧籠罩的江面上,再加上長江較快的水速,人們乘船尋找白鱀豚的蹤影都還需要很大耐心,中科院水生所想定位活捕雌性白鱀豚對于20世紀80年代中國較落后的科研設備來說是難上加難。1985年10月中旬還請來了西德杜伊斯堡動物學院院長格瓦爾特博士,在八百多水里洞庭湖附近的長江流域乘船用測聽白鱀豚的聲納設備做尋捕工作,但最終并沒有取得成功。格瓦爾特博士當時還斷言在沒有更先進的設備與技術前,要想在長江活捕白鱀豚是不可能的。不過,5個月后,1986年3月31日,當時洪湖籍漁民出身的中科院水生所長江白鱀豚考察隊副隊長萬恩權與他帶領的由當地漁民組成的長江白鱀豚考察隊隊員們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級工程師華元渝的指導和幫助下,在荊州觀音洲的長江流域江面上成功地用定點圍網的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一對白鱀豚,一雌一雄。這兩頭白鱀豚用同樣的干運方式遷運至中科院水生所內的室外水池中,作為它們暫時的家。一開始并沒有把它們放進白公館是怕淇淇一時不適應,因為淇淇被捕時年僅兩歲,而在白公館被人工飼養了六年從未“見”(用聲納探聽)過另一頭白鱀豚。

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隨后給它們作了測定,并起了名字。雌的稱叫“珍珍”,雄的稱叫“連連”,并發現連連是珍珍的父豚。珍珍和連連被搬進中科院水生所后一時不習慣人工飼養的環境,進行了絕食。其中院中的工作者不久便發現珍珍出水呼吸有困難,甚至有幾天,它已經沒有力氣游出水面呼吸了。連連盡管自己也在絕食,卻還是用盡力氣把珍珍的頭托出水面,讓它呼吸,以防被憋死。情景感動了院中的科學家們[4]。他們便開始在白公館擴建一池,供珍珍、連連父女兩豚居住。

1986年6月14日連連還沒有搬進白公館的新水池就不幸去世了。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僅僅活存了76天。

珍珍為它過世的父親尤其傷悲。搬進了白公館內新修成的水池后便開始斷斷續續地絕食。中科院的專家們用人工灌喂特制的魚漿來維持珍珍的健康。新修建的水池與淇淇的水池由一面水泥墻隔離,這是因為一開始怕淇淇會不適應珍珍侵犯它的住所。但是在修建珍珍的水池時,中間留了一個足夠一頭白鱀豚寬長的水渠道。珍珍或淇淇愿意的情況下,可以隨時游進另一只白鱀豚的水池。珍珍搬進白公館的一星期后,發現常常在那條水渠道的開口處游來游去。淇淇也是頗具好奇地在水渠道的另一開口處環繞著。一天,專家們把水聽儀器置入水渠道的中間,結果聽到了豚與豚之間交流的6千赫嘯叫聲。又過了幾日,專家們發現珍珍游進了淇淇的水池,淇淇顯得有些害怕,躲在一角環繞。這樣持續了一星期,珍珍與淇淇逐漸地熟悉起來了。只是當時珍珍在被捕捉時還未性成熟,所以沒能懷孕,不過專家們發現珍珍自從進入淇淇的水池中居住后,性特征開始出現了。淇淇與珍珍在次年的發情期,常做過性交,但因珍珍終究未能達到性成熟,所以一直沒有懷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突然急病發作,不幸死亡。人工飼養了2.5年,它是繼淇淇后在人工飼養的遷位保護環境下生存最久的一頭白暨豚。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