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宋代海上貿易路線特點及宋代海外貿易繁榮的原因(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第16課,)

时间:2024-05-19 06:37:45 编辑: 来源:

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

十二、如何評價“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是為了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慮。

2、但是,明清時期的抑商政策,不僅阻礙工商業發展,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而且強化了自然經濟,使之遲遲難以瓦解,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長期得不到正常發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

3、“重農抑商”政策,雖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間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它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后面。

從根本上說,“重農”是正確的,但不能把“農業”和“商業”長期放在對立面。

十三、明清為什么要實行“海禁”政策?如何評價“海禁”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海禁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稱為“海禁”。

原因:① 明初主要是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

② 清初主要是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

③ 后來,清政府一方面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認為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不需與外國交流。

評價:消極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國日益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堵塞了給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1)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是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外因)

(2)表現:

①農村家庭手工棉紡織業破產(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志)

② 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和城鄉商品交流發展,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

③城市手工業受沉重打擊

④洋行大量增加

⑤買辦(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國資本家在本國市場上經營企業,推銷商品的代 理人)和買辦化的商人出現

(3)影響:一方面帶來了災難;另一方面又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和勞動力。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二、洋務派近代工業的創辦

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企業名字 創辦時間 地址 創辦人

安慶內軍械所(最早) 1861 安慶 曾國藩

江南制造總局(最大) 1865 上海 曾國藩李鴻章

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馬尾 左宗棠

天津機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2.興辦近代民用工業

企業名稱 創辦時間 創辦人 備注

上海輪船招商局 1872 李鴻章 中國近代第一家輪船公司

開平礦務局 1878

湖北織布局 1890 張之洞

漢陽鐵廠 1890 中國近代第一個近代化鋼鐵工業

3、軍事工業性質、特點

性質 封建性企業

特點

(官辦企業)

使用新式機器生產,出現了新的生產力,但企業都是官辦

的(用國家的經費由官吏來辦理),由封建官僚管理。產品

由清政府分配給軍隊使用。一個工廠形同一座衙門。

4、民用工業性質、特點

性質 帶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

特點

(官督商辦)

(官商合辦) 采用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進行生產,生產出的產品除供給國家和軍隊使用外,還投放到市場上,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擴張,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務派創辦近代工業的影響

它引進了西方國家的近代生產方式,第一批近代企業在中國出現了;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員;在客觀上對本國封建經濟起到一定的解體作用,從而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民用工業的興辦,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總之,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對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起了誘導作用。

四、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1.鴉片戰爭后,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自然經濟的破壞,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入侵逐漸使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

2.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

3.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期間部分手工工場開始采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

五、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曲折過程?

第一階段:1912民國成立——1918一戰結束(民國初期)

狀況:進一步發展階段(短暫春天、黃金時期)

原因:① 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壓迫,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都有所減少(客觀外部條件);

②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

③ 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如抵制日貨等以及“實業救國”風氣的形成,都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但一戰期間,日美加緊侵華,民族工業發展也并不順利

第二階段:1918一戰結束——1927(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夕)

狀況:發展受挫

原因:① 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加緊對華侵略

② 封建主義的壓迫控制、封建軍閥混戰,沒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

第三階段: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

(國民政府統治前期)

狀況:獲得顯著發展(夏天)

原因:南京國民政府通過整頓稅務、控制金融、改革幣制,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以及以圍繞實現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而開展的“改訂新約運動”等措施,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也得到顯著發展。

(但由于官僚資本的擠壓、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和封建勢力的壓迫,民族資本的發展仍然受到阻礙)

第四階段:1937-1945年(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統治后期)

狀況:日益萎縮(秋天,困境)

原因:① 淪陷區,日偽政權瘋狂的經濟掠奪,日本侵華資本膨脹,毀壞或吞并民族工業

② 國統區,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壟斷地位空前加強。官僚資本乘戰時民族工業之危,吞并民營企業,進行大規模掠奪。

第五階段:1945—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

狀況:陷入絕境(冬天)

原因:解放戰爭時期,為內戰籌集軍費,國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經濟掠奪措施

① 國民政府加緊剝削人民,苛捐雜稅多如牛毛;

② 濫發紙幣,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③ 尋求美國的援助,使美國資本和商品大量涌入。

④ 官僚資本依賴壟斷地位排擠壓制民族資本主義

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該如何認識?

① 資本主義的救國強國方案,在近代中國行不通

從實踐結果看:《資政新篇》的無法實施;“百日維新”的失敗;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付諸東流

從理論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產生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帶有對中外反動經濟勢力的依賴性。中國資本主義沒有發展起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社會基礎很薄弱,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和成熟程度,遠不如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因此,中國資產階級擔當不起領導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

實踐和理論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想通過發展資本主義實現近代化,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② 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又起著積極的巨大的推動作用。

民族資本主義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它是一種革命和進步的經濟成分,既瓦解著自然經濟,又對外國經濟侵略起抵制作用。

隨著它的產生和發展,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階級基礎,因此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又起著積極的巨大的推動作用。

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一、 過渡時期(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總路線

1.內容:一化三改造(即國家工業化,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2.特點:發展生產力(工業化)與變革生產關系(三大改造)同時并舉。

二、“一五”計劃(1953年開始實施,1957年提前超額完成)

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社會主義工業化因此全面展開。

三、三大改造

1、內容

(1)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2)手工業(跟農業相似)

(3)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平贖買(創舉)

2、意義:標志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評價: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但遺留了許多問題。

四、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

1、主要內容:

(1)國內的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2)主要任務:大力發展生產力,把中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總任務: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4)經濟建設方針: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既反保守又反冒進)

2、影響: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五、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大躍進”(1958)

主要表現為大辦工業、農業,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2、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

錯誤地認為社會主義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產關系的變革上盲目求快求純。脫離農村生產力水平,挫傷了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開來,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

教訓:①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

②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經濟建設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漸進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1、主要內容

(1)思想路線: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前提)

(2)政治路線: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關鍵)

(3)組織路線: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保證)

(4)偉大決策:改革開放

2、 歷史意義:

(1)偉大轉折:開始由“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為中心,

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從“左”傾思想轉為實事求是。

(2)光輝標志:①標志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的正式開辟 ②標志著改革開放正式拉開 ③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發展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