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上海外灘人行觀光步道(6月3日至8日北京出發蘇杭周莊自助旅游)

时间:2024-06-02 06:14:59 编辑: 来源:

內涵的楚文化游鑒區;山南有以湖水地區植物為主的十三個植物專類園;西部山頭有紀念朱德為東湖題詞的朱碑亭。磨山景區從北開始,依次建有楚天極目、天臺晨曦、常春花苑、朱碑聳萃等四景。是武漢市民假日休閑的好去處

東湖湖山秀美、岸線曲折,島渚星羅,磨山、楓多山、吹笛山,共34座山峰緊緊環繞東湖碧水。據統計,這里有雪松、水杉、樟樹共396種、300余萬株,被人們稱為綠色寶庫,這里更是鮮花的海洋,奇花異卉比比皆是,一年四季香飄不斷,最具東湖特色的花卉有梅花、荷花、桂花等十幾種,其中梅花建有專門觀賞園林,面積800余畝,園內培育種植了301個品種的近萬株梅樹,是中國第一大梅園。世界梅花品種進行了3次登錄,共登錄200個品種,其中東湖梅園就占了142個。東湖在梅花、荷花的品種、科研成果、觀賞價值都居全國領先地位,故中國花卉協會將“中國梅花研究中心”與“中國荷花研究中心”都設在東湖。東湖還建有世界三大櫻花園之一的東湖櫻花園,全國第一座寓言雕塑園,以及鳥類的樂園——鳥語林等多種景園100多處。

東湖一年四季風情萬種,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其春來山明水秀、鳥語花香;夏來萬人湖濱戲水,南國海濱風光;秋來楓葉滿山紅遍,桂花十里飄香;冬來萬千候鳥,滿湖覓食歡唱。

近年,東湖又新建成了楚風園、疑海沙灘浴場、親水平臺、東湖新三景、劉備郊天壇等多處新景觀,其中疑海沙灘浴場為全國最大的內陸海沙泳場。還改善了風景區的配套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娛樂設施,構成了景區內游、行、吃、住、娛、購一條龍的完善體系,在發展大東湖景區的同時,形成了有區域特色的聽濤水上娛樂游覽區、磨山楚文化游覽區、落雁生態休閑游覽區,以及環東湖文化景觀群等。

1982年,東湖以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2.黃鶴樓

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里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楫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于斯。樓共五層,高50.4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筑。整個建筑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云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二樓大廳正面墻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筑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游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3.長春觀

相傳古代,此地為湖汊,因多松樹而稱之為“松島”。楚地崇巫,甚有影響。故秦漢以后,此地有“先農壇”、“神祗壇”、“太極宮”之稱,即王侯祭祀天地、祖先之地。據傳道教始祖老子曾應弟子之邀赴廬阜“會五老”,到了江南鄂州即西轉而到湖港之鄉、雙峰山麓的長松島。人們為了紀念他,附會說此松島為長松島,建老子宮以示紀念。南宋的朱熹在他的《鄂州社稷壇記》中真實地記載了這塊風水寶地:“城東黃鵠山,廢營地一區。東西十丈,南北倍差,按政和五禮畫為四壇”。

元初時,全真龍門派創始人丘處機,號長春子,創道教十方叢林制度多次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封賞,掌管天下道教。于是丘處機便派弟子至荊湖之地的武漢創辦道教叢林,弟子為紀其事,在松島修建長春觀,祭奉長春真人。每年農歷正月十九為長春真人圣誕,長春觀要舉行隆重盛大的丘祖會,武漢民俗稱之為“迎春會”,也稱“燕九節”

4.寶通禪寺

寶通禪寺位于武昌洪山南麓,為歷世清凈佛剎,是三楚第一佛地,是武漢市著名佛教四大叢林之一。

寶通禪寺歷來是皇家寺院,在各個朝代都得到了皇家的維護和保養,如今的寺院建筑明顯有皇家氣派。

如果把長江、漢水、東湖、南湖以及星羅棋布的湖看成是連綿的水域的話,城市陸地則是點綴在水面上的浮島,武漢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這個壯闊的水面上,有一條中脊顯得格外突出。從西向東,依次分布著梅子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這一連串的山脊宛如巨龍臥波,武漢城區第一峰喻家山是龍頭,在月湖里躺著的梅子山則是龍尾。這就是武漢的地理龍脈。洪山恰好位于巨龍的腰上。騎龍在天,乘勢而為,寶通禪寺的這種選址似乎透露出某種玄機。 寺內現有放生池、圣僧橋、接引殿、東西廳、大雄寶殿、祖師殿、禪堂等建筑,整個寺廟建筑隨山勢而起伏,隱現自然,層迭有致。寺后有洪山寶塔、法界宮,另有小亭、層石、奇石、幽徑、華嚴洞、白龍泉等勝跡,碑光塔影,林密花茂,讓人留連忘返。

洪山寶塔在寺院的后山上有“洪山八景”的摩崖石刻“棲霞”、“云扃”等、岳飛手植松等古跡。

在洪山南麓,還有施洋墓。施洋曾先后擔任武漢工團聯合會和京漢鐵路總工會的法律顧問,為“二七”大罷工領導人之一,被捕就義后,原葬洪山西麓,1953年遷此。墓前就山勢筑成磴道,層臺中間立有高約20米的石碑,碑前塑烈士半身像,像下石座正面鐫有董必武悼念烈士的詩篇。在洪山西南麓,建有興福寺塔,又名無影塔。此塔為石徹仿木結構,四層八角,重檐樓閣式,高11.25米,底部為須彌座,直徑4.25米。四面砌假門,其上浮雕佛祖、菩薩、羅漢、力士、供養人等造像,刀法曲折隱現,變化多端,姿態瀟酒,極為生動。

在洪山北麓,還有庚子烈士墓。這是埋葬反對慈禧專政而被殺的自立軍著領唐才常、傅慈祥等7人的墳墓。1900年只是草葬,1929年在此建陵園,1935年予以整修。墓建在長方形平臺之上,內用磚砌,外以水泥澆灌。墓前建有四柱三門的牌坊,橫額上書“庚子革命先烈墓道”8字。墓與牌坊之間建有小亭,亭內立有敘述庚子革命史實的碑記。在洪山東段南麓,建有北伐軍官兵公墓。這里是1926年北伐軍攻武昌城犧牲的191位烈士的埋骨處。墓為長方形,磚石砌成。墓前正中嵌有當年所立墓碑,碑額鐫“精神不死”四個大字,中刻“國民革命第四軍獨立團北伐攻城陣亡官兵諸烈士墓”,左刻烈士姓名,右刻多條口號。墓四周環以垣墻,墻內松柏成林,象征烈士浩氣長存。

5.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珞珈山路16號 ,武漢大學校園占地面積5 600畝(含附屬醫院占地面積438畝),建筑面積389萬平方米(含附屬醫院建筑面積536 760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之一”。校園瀕臨東湖,環抱珞珈,滿園蒼翠,桃紅櫻白,鳥語花香。中西合璧的宮殿式早期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筑的佳作與典范”,一批武漢大學早期建筑(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如:宋卿體育館、老圖書館、半山廬、十八棟。近年來,武大學人又進一步精心治理校園,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等文科區標志性建筑群拔地而起,氣勢雄偉,新老建筑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珞珈校園更加多姿多彩。學生住宿區桂園、楓園、櫻園、梅園因其風景而命名,春夏秋冬,桂櫻梅楓可以說是詩情畫意。還有湖濱、星湖等住宿區都各有特色。校內四季常青,花香流溢,以櫻花最為有名,有櫻花城堡、櫻花大道、櫻頂、珞珈廣場等相關景點(每年春季3月中旬,櫻花盛開的時候,武漢大學都會吸引數百萬的游客前來賞花,期間發生的一些事情,也常常引發一些討論的熱點),武漢大學校園內就有種子植物120科、558屬、800多種,其中屬于珍稀瀕危的植物有11科17種,古樹名木13株;此外,還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藥用植物和巖生植物,如盤龍參、紫芝、海金沙、金雞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豐富多彩的植物體系和數量眾多的珍稀植物,使珞珈山被譽為全國樹木園,曾有植物學家到校園考察后,驚嘆武大就是一個天然的植物園。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