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中國與新加坡貿易論文(國際貿易發展趨勢與特點的論文)

时间:2024-05-20 09:34:22 编辑: 来源:

的海區之一。高溫使融化的瀝青透過紙袋粘附在貨倉里,當船入地中海經直布羅陀海峽,到大西洋時,沿途氣溫有所下降,使粘在貨倉里的瀝青又凝固起來,到達目的地潛口時,卸貨十分困難,清掃船倉更困難,不得不雇傭大量勞力,最后結算,入不敷出,貿易失敗。究其原因,除出行季節不合適,還有對所選航線沿途溫度的變化情況不甚了解,若采用桶裝則可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全球性氣候異常,如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期間,世界各地旱澇失常,同時誘發狂風、大潮、低溫等災害性天氣,對工業、交通、國際貿易以巨大的沖擊,其中首當真沖的是農業生產。因為氣候可以影響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產量,由此而產生的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到世界市場上的糧食貿易。

二、人文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人文地理環境內容廣泛,主要指社會、政治、經濟、人口、文化地理環境等。其中政治地理環境是影響國際貿易的最活躍的因素,戰爭與和平的環境對世界貿易影響極大,前者使交戰國雙方經濟受到破壞,貿易中止,后者則可為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條件。60年代以前的中東地區,經濟落后,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其后,石油的大量開采和出口,巨額的石油貿易順差,使這里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舉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高收入區(OPEC成員國人均年收入都在10000美元以上)。但80年代的兩伊戰爭,使兩國經濟遭到沉重打擊,不僅兩國貿易完全中斷,亦波及到其它地區和國家。90年代的海灣戰爭,戰爭期間科威特、伊拉克經濟受到毀滅性打擊,戰后,聯合國對伊拉克長期的經濟制裁,使原本富有的伊拉克缺衣少食,藥品匱乏,民不聊生,國民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60年代中期才獲獨立的新加坡(面積632平方千米,280萬人口)資源缺乏,是一個連淡水亦需進口的小國,但獨立后,卻因政通人和,揚長避短,在不長的時間內,經濟迅速發展,躋身于新興工業中國家的行列,被譽為亞洲的"四小龍"之一。

西歐是產業革命的發源地,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密集的地區,其經濟在世界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兩次世界大戰,使其遭受嚴重損失,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戰后西歐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前提下,利用物質、技術和文化等方面的基礎和潛力,依靠美國的扶持并化敵為友,結束歷史上的長期敵對狀態,積極走經濟一體化的道路,特別是《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簽署、歐元的啟動和使用,商品、資本、人員、勞務的自由流通,使其在工業總產值、外貿總額、國際儲備等項指標上成為美、日、歐三足鼎立的資本主義世界中一支強大的勁旅。

此外,人口數量、年齡結構、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消費習慣和水平等文化地理環境亦程度不同的影響到國際貿易中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如伊斯蘭教國家不崇拜偶像,因而禁止進口人物雕像、肖像和娃娃玩具等;印度人把牛視為神明,任何人不能侵犯,因而不能向其出口牛類制品及其商標;歐洲人忌諱"13"和"星期五";英國人忌用人物肖像、山羊、大象等商標、圖案,稱"不列顛"人,忌稱英國人(因英國人僅是英格蘭人的意思):法國人熱情、幽默、詼諧,藝術修養較高,但等級觀念極強,喜飲酒,喝生水,愛吃蝸牛,酷愛藍色,公雞是其國鳥,而且法國人勤勞,愛整潔,善美化,有潔癖之稱,嚴肅拘謹,誠實可靠,十分好客;喝啤酒是德國人的普遍愛好,年人均喝啤酒量世界第一,因而每年舉辦世界著名的啤酒節;意大利人較隨便,時間觀念不強,赴約常遲到,會議不準時開,辦事效率不高,普遍愛好唱歌,常以歌聲來表達他們的感情,嗜酒(葡萄酒),喜面食,據說其面食有700多種吃法,穿淺色襯衣,紫色被認為是消極的顏色,菊花是喪儀之花;日本人不喜歡"9"和"4",因"9"與苦同音,"4"與死同音,所以日本人不送四種禮品,沒有4號病房,喜歡鴨子、烏龜、松、竹等圖案,禁忌用荷花、菊花做商標、圖案等。

總之,地理環境包括的內容極其豐富,它常常從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同時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尤其是在世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更顯視了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影響的深刻性和廣泛性。

國際貿易發展趨勢與特點的論文

21世紀初世界經濟貿易發展趨勢

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連續性的特征。20世紀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將深刻地影響21世紀初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加深和知識經濟的推進對新世紀的影響最大。國際貿易、投資與生產的變化,是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晴雨表。反過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又在質與量兩方面影響著國際貿易、投資與生產。

21世紀前5年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

21世紀初世界經濟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一夜之間突然形成的,它同20世紀的國際政治、經濟現實緊密相關。20世紀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建立在兩次世界大戰和持續近半個世紀的美、蘇兩極世界之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冷戰,反映在經濟上,實質是兩種經濟體制的競爭。90年代初,冷戰格局隨著蘇聯和東歐劇變而宣告結束。90年代前期,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從衰退到緩慢回升的階段。發生在90年代后半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經濟陷入低谷,也說明現在的世界經濟體系并不完全適應變化中的國際經濟的需要。

(一)世界經濟仍處于調整期,呈現低速穩定增長態勢

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激烈動蕩的階段,出現了兩次經濟增長速度大幅下降的局面,最終導致90年代的全球平均經濟增長率低于80年代與70年代。由此世界經濟進入調整期,一方面,在世界不同區域,經濟狀況的差異比較大;另一方面,這個調整在對世紀的前5年還將繼續。

(1)東亞地區的經濟調整將基本完成

據亞洲開發銀行統計,最近20年,東亞經濟年平均增長8%,遠遠高于全部發展中國家年平均4.3%、發達國家年平均3%的經濟增長率。東亞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同時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與投資市場之一。1997年的金融危機不僅打斷了東亞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且不同程度蔓延到了其他地區,對90年代末世界經濟的影響很大。

因此,我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21世紀的前5年中,東亞經濟將進入一個低速、穩定增長的階段。東亞區域各國將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以求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的增長點。東亞區域經濟復蘇,對我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貿易與投資方面。我國同東亞其他國家的競爭將會加劇。

(2)以歐洲聯盟為代表的歐洲經濟將逐步走出低谷

歐洲經濟對于全球經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歐洲的不同區域其影響力又有較大的差別。歐洲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塊,俄羅斯、獨聯體和歐洲其他國家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為一塊,這一塊除俄羅斯外,其余國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甚顯著。第二塊是前東歐國家(現在一般稱為中東歐國家),包括10個國家。它們在政治、經濟方面都積極向歐洲聯盟靠攏,但自身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較小。中東歐國家同我國的經貿合作規模較小,對我國的影響也不大。第三塊是以歐洲聯盟為代表的西歐國家。這一塊是歐洲經濟的主要部分,對整個世界經濟的影響極大,同我國的聯系也很密切。

進入21世紀時,歐盟在經濟調整方面將可能加快步伐,其經濟增長速度仍將維持低速穩定增長的態勢。21世紀前5年,歐盟對世界經濟將會產生影響的事件有:歐元完成過渡階段正式進入流通領域和歐盟的東擴(第五次擴大)。

歐元能否順利完成過渡正式進入流通,對世界經濟將產生很大的影響。1999年1月1日歐元在領定同區內各成員貨幣匯率的同時,正式亮相。原本各國寄予厚望,預測歐元將是一種強勢貨幣,但歐元一登臺很快就開始持續走低。歐元走低是有利于歐盟經濟發展與調整的,它可以推動歐盟出口增加,但歐元走低卻不利于歐盟形象,也不利于歐元區下一步的擴大。如何提高人們對歐元的信心,是 歐盟進入新世紀時的一項重要任務。歐元的發展必定會對國際貨幣體系產生重大影響。

歐盟已經開始了東擴的行動,準備將中東歐10個轉軌國家和1個地中海國家分批吸納到歐盟。東擴如果成功,歐盟將由現在的15國擴大到26國,從長遠來說將使歐盟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更為有利的地位。

盡管歐盟在一體化進程方面進展較大,但它在經濟調整方面也存在一些難題。例如,目前的失業率仍處于較高水平(1998年為10.6 %)。降低失業率成為歐盟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還有如歐元區成員同其它歐盟成員之間的經濟協調問題。經濟一體化的任何措施、行動,都必須首先確保整個歐盟一體化不受到損害。

(3)美國仍將保持世界經濟領頭羊的地位

美國在21世紀的前5年中,將進一步調整其以全球為目標的政治、安全和經濟戰略。依據在經濟、科技領域的絕對優勢,以加強其在全球的主導地位,繼續發揮對整個世界繹經濟的領導作用。1996年7月,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發表的題為《利國的技術》報告,得出的 一項結論是,“到20世紀結束時,信息將成為世界經濟系統中的最重要商品。美國創造知識 的速度以及利用新知識的能力,將決定下一世紀美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在信息產業發展的強有力帶動下,美國經濟已連續增長約107個月。從美國經濟目前調整的情況看,只要沒有重大偶然因素,未來5年中美國經濟將保持穩定發展。

綜上所述,由于受到90年代后半期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因此進入到了一個調整階段。這一調整在下一世紀初的5年里可望完成。整個世界經濟將呈現低速、穩定增長態勢。發達國家以及受90年代末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國家,調整速度可能會快一些,調整的效益更容易體現。

從經濟調整的內容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將處于工業化產業結構調整的水平。有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僅僅處于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過渡的時期,但一些經濟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已經或正在進入“先進經濟體”的行列。在21世紀的前5年里,這部分國家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的走向將趨于明確,它們努力在科技、信息、服務和管理等領域推進和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發達國家將真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它們的經濟調整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知識與智力資源,借助所擁有的強大經濟基礎,在世界范圍內獲取高額利潤。

這次世界經濟調整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持續時間長,可能到2005年方能結束;二是涉及范圍廣,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將被卷入這一調整的潮流;三是調整內容發生質的改變,不僅要解決產業結構失衡問題,而且要通過科技和信息來推動這一調整進程

(二)貿易的增長速度將繼續超過生產的增長速度

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世界貿易增長與生產發展的相關程度不斷提高。據一份研究報告稱,1960年一1969年間,世界生產每增長1%,世界貿易量增加1.42%;1970年—1979年間,世界生產每增長1%,世界貿易量增加1.25%;1990年—1994年間,世界生產每增長1%,貿易量增長2%。貿易增長與生產發展的相關度達到空前的水平,并且還在不斷提高。

世界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將使世界各國(地區)的比較利益更加明顯,促使各國進行進出口結構調整。如果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得以更好地推進,將使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獲得一定改善。國家間的貿易活動將更加頻繁,貿易仍將是各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在21世紀的前5年里,國際貿易結構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是,原材料等初級產品貿易數量將大幅增加,但價格則相對較低且變化無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