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2020(國君策略2021年度政策展望:潮落之后 期待兼容并包的春天)

时间:2024-05-25 09:12:11 编辑: 来源:

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實行租賃制,土地使用者按年度向國家支付租金;要允許規劃區范圍內的集體土地通過轉讓、出租、抵押、作價入股等方式直接進入土地市場,由市場確定地價;要制定商用地增值收益補償公益事業用地收益的補償辦法。

——徹底改革小城鎮戶口管理制度。放開縣及縣以下建制鎮戶口。取消“農轉非”式的戶籍遷移方式,實行按屬地和職業劃分戶口類別、以身份證為合法證件的自由遷移、登記有效制度,允許居民在轄區內自由流動;對戶口采取多樣化的管理方式,如向大中小城市遷移有效的永久性城鎮居民戶口(在農村無承包地和宅基地),向大中小城市遷移無效、但可在城鎮長期居住的常住戶口(可在農村擁有承包地和宅基地)。不管哪種類型的戶口,除為減輕大中城市人口壓力、目前由國家政策規定的遷移條件限制以外,對已在建制鎮登記落戶的進城農民,實行與當地居民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尤其要取消人為因素形成的子女入學、就業、參軍以及參加養老、醫療、就業保險等方面的差異。

——改革中心城鎮管理體制,轉換政府職能。按“小政府大社會”、“小機關大服務”、“新城鎮新體制”的要求,建立一個職能明確、結構合理、廉潔高效的小城鎮管理體制。在“撤鄉(鎮)并鎮”基礎上,擴大中心城鎮管理范圍,賦予完整的縣級管理權限和管理職能;同時,撤銷中心城鎮周邊原有的其他鄉鎮政府組織,實行中心城鎮直接管村;作為短期過渡,可在被撤銷的鄉鎮所在地設立臨時辦事處,但人員不宜過多,時間不宜過長。要精簡中心城鎮的機構和人員,提高工作效能,強化小城鎮的財政與稅收功能,加強其教育、計劃生育、治安等公共管理功能,弱化各經濟職能部門的制約力量和制約手段,制止各部門亂收費行為。對經過嚴格規劃的中心城鎮,要理順其財政體制,按照“一級政府,一級財政”的原則,設立具有完整預算與收支功能的機構和金庫;同時要取消中心城鎮周邊其他原有鄉鎮的財政機構。

四、以信息化帶動中國農業現代化

在人類文明進程中,農業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古代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在這三個發展階段中,每個階段都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彼此交替演進。農業現代化亦然。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農業現代化有著不同的目標和涵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業現代化就是“農業四化”,即農業機械化、化學化、水利化和電氣化。八九十年代,人們對農業現代化進一步理解為現代化的農業設施、現代化的農業科技、現代化的農業管理。當前,時代已經進入嶄新的21世紀,農業現代化的內容更為豐富,包括農業生產水平、農村經濟水平、農業物資投入、農民收入和消費水平、農業科技與教育、農村環境等。然而,不論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如何拓展,其本質內涵乃在于不斷引入“現代”科學技術,形成新的生產力,把傳統農業轉變成現代農業。

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核心技術,信息化作為新的生產力,對推進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巨大推動作用。農業信息化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志。沒有農業信息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光纖和衛星通信技術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農業信息化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目前認識到的農業發展的最高階段,它是通過知識、信息、技術的大量注入,使農業基礎設施裝備現代化,農業技術操作自動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絡化。農業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其本質是農業的科學技術化,即以現代科技及其應用技術裝備農業,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迅速轉變。在當代,一方面,我們要依靠現代科學知識,建設堅實的現代農業基礎,爭取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另一方面,我們要迎接世界信息經濟時代的挑戰,開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發展信息農業,推進農業信息化進程。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還沒有完全實現。但是,如果我們照搬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等到完全實現現代化之后再去考慮信息化,那么我們就只能行進在歷史潮流的末位,與早在信息化道路上奔跑的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必然越來越大。因此,必須及時、充分地消化利用信息化生產力,以信息化帶動現代化,則可以大大加快傳統現代化的速度和質量,并贏得時間,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實現農業的“跨越式”發展,甚至有可能實現“后來居上”。在現階段,要想以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以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以發展農業信息買粉絲產業為突破口,以信息技術研究創新為動力,以農業信息化基地為載體,以信息人才、政策法規環境為依托,大力發展農業信息服務和軟件產業,將農業信息技術研究、公眾信息意識和信息市場培育、農業信息人才建設等結合起來,全面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整個農業領域的滲透和應用,從而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五、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應對入世的挑戰

在中國,從1993年提出農業產業化到現在已近10年,農業產業化已有長足發展,但良莠不齊,東部地區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優越的環境條件,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區。據1999年對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北京、貴州、西藏)1650個縣的調查,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有30344個,實現總產值4902億元,利稅476億元,帶動農戶3900多萬戶,占大陸農戶總數的15%。農業產業化組織的地區分布:東部地區14588個,占48.1%;中部地區13558個,占44.7%;西部地區2198個,占7.2%。在產業分布上,畜牧、水果、蔬菜、水產,特別是具有區域優勢的地方特色產品,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較快,而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較慢。近10年來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越來越體現了它在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革中的重大作用,即是推動“三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也就是從“計劃生產”方式向“市場生產”方式的轉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政府職能的轉變以及促進政府機構改革。但是,中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

中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國外叫做Integration,或Vertical Coordination,即“農業一體化”。其本質內容是通過市場功能主體相關環節的聯合,對農業產供銷、農工商實行專業分工上的協作經營或合同式經營,形成一個交易利益共享的經濟聯動體,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特征是:以市場為導向,圍繞區域優勢產業或主導產業,從產前、產中、產后和產業鏈進行系列開發,實行產供銷、農工商結合,把農民、龍頭企業和市場結合起來,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增強市場競爭能力。這就是說,中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同國外的“農業一體化”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

加入WTO,中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所面臨的環境條件,總體上是外強我弱,但弱中有強,機遇和潛力較大。主要表現有以下幾方面。①發達國家在農業現代化、充分發育成熟的市場經濟、按國際標準生產的高質量產品、發達精深的農產品加工“四位一體”的基礎上,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發展起農業一體化經營,因此,國外的農業一體化經營水平是相當高的。②烏拉圭回合農業談判的目標是要減少農產品貿易保護主義、實現農產品貿易自由化。WTO《農業協議》要求一切非關稅措施關稅化。盡管在關稅減讓和關稅約束方面,在時間表上發展中國家相對發達國家有一個較長的經濟緩沖機會和發展機會,但是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比,這個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和短暫的。同時,《農業協議》還允許“黃箱”、“藍箱”、“S&D”、“綠箱”等國內支持政策的存在,但實際上,發展中國家這4種國內支持政策力度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③目前,中國廣大地區農業仍然是傳統技術和傳統經營方式、市場發育很不成熟、農產品規范化生產水平低、產品質量低、農產品加工很少,且精深加工更少,為了適應市場需要、提高農民收入、實現兩個轉變,發展起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因此,中國的農業產業化水平還很低;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的農業就沒有出路。由于中國勞動力資源比較多、區域資源差異大、區域優勢產業還很多,具有國際競爭的農產品也很多,如畜牧產品、水產品、花卉、蔬菜、果品等。人們十分擔心加入WTO后糧食進口增加會沖擊中國的糧食生產。其實,由于中國主要是分散的農戶經營,糧食生產的65%是農民自產自銷,糧食的商品率只有35%,故加上國外進口糧食增加,這反而使得中國的糧食穩定增加了一條渠道。

根據上述分析,加入WTO后,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應該是根據國情,適度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多渠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增加產業鏈條,因地區、產業制宜采取合適的農業產業化模式,最大限度地走向開放、擴大國際市場。具體的就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戰略重點在于推進農業的工業化。農業的工業化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內涵:一是實現農產品的加工化;二是用現代工業手段改造和裝備農業,實現規模化、規程化、工業化的種植和養殖,實現企業化的生產經營管理;三是依據產業關聯原則,圍繞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營銷,在農村地區發展相關的非農產業。在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經營的農業產業化模式中,農產品加工業一頭連著農業,一頭連著工業和第三產業;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村,一頭連著城市,是農業產業化的中心環節。在大多數農產品“賣難”的階段,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不斷拓展農產品新市場,實現農產品增值,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現實需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將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使分布廣泛的資源要素在產業化體系的運作下重新組合。用現代工業手段改造和裝備農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內容。具體地講,就是要在農業的產加銷、農工貿一體化經營中,全過程應用工業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手段,提高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化程度。從農業裝備看,逐步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工廠化;從農業經營方式看,打破小農式的經營模式,實行企業化管理;從農業效益看,拉長農業的產業鏈條,使農產品在多層次、多環節中增值,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從農業科技進步看,加大對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力度,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轉化應用;從農業結構看,從根本上改變農業與其他產業長期分割的狀態,實現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的協作與互動,促進農村與城鎮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六、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消除農民“低素質障礙”

農民素質的現狀不容樂觀。一是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比較匱乏。由于目前這一代農民所受的基礎教育相對較差,造成了他們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普遍較低,對市場經濟還停留在粗淺、模糊的認識水平上,對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質準備。二是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較弱。一方面,農民對國家依法治國的方略所知甚少,由不懂法而造成的違法事件時有發生,更不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一些農民片面理解民主,把民主等同于“絕對的自由”,進而向基層政府提不合理的要求,甚至阻撓基層政府依法行政。三是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觀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極思想和陳規陋習沉渣泛起,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因此,提高農民素質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已經成為當前農村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提高農民素質是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后農業所面臨的挑戰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加入世貿組織后,農業的國際競爭將日益激烈。可以說,當今世界的競爭,根本上是人的競爭,是人的素質的競爭,因此農業領域的國際競爭根本上是農民素質的競爭。另一方面,加入世貿組織后,由于世界經濟的多樣性和互補性,在農業領域的國際合作也將日趨頻繁,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掌握國際規則又懂農業的農民,以適應國際合作的需要。形勢清楚地表明,加入世貿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