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中國當代音樂的海外傳播研究(跪求各位大佬告訴我:中外鋼琴音樂發展的階段(4個階段)各自特點?)

时间:2024-05-20 09:00:32 编辑: 来源:

的10年間(1922—1932)從未間斷學習小提琴。同時,他還很重視西洋音樂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努力從中借鑒外國樂曲的音樂結構及表現方法。在他創作的二胡練習曲及樂曲中,明顯地吸收了西洋音樂的經驗。呂文成將二胡改革為高胡,從將外弦改為鋼絲弦到把定弦提高四度,無一不是受到小提琴的啟示。從他創作的《步步高》等樂曲中,也可看出其曲式結構及旋律發展手法,均有借鑒西洋音樂的因素。華彥鈞雖未直接學習過西洋音樂,但從他對新事物的敏感和接受能力來看,從接觸當時的唱片及廣播電臺播放的音樂中,也許會間接地受到一些外國音樂及新音樂的影響,并有機地吸收到他的創作及演奏中去。

“二胡三杰”的這些共同特點的形成,歸根到底乃時代所使然。他們在風起云涌的時代浪潮中,從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出發,對中國民族音樂事業克盡所能,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使二胡藝術在20世紀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華彥鈞、劉天華、呂文成“二胡三杰”對20 世紀中國二胡藝術的貢獻,不僅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二胡藝術遺產,還在他們直接培育或積極影響下,造就了一批從事二胡藝術的人才。成長于三四十年代的二胡家,成了這一時期傳播和發展二胡藝術的中堅力量。二三十年代有陳振鐸、儲師竹、蔣風之、劉北茂、陸修堂、劉天一、朱海等人;40年代有王乙、丁�、黎松壽、俞鵬、張銳、朱郁之、閔季騫、段啟誠、劉明沅、張韶、陳朝儒等人。他們直接或間接地承襲了二胡三杰”的優良傳統,不僅在二胡演奏和創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還在二胡教學上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培養了一些后起之秀。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50年代以來的近半個世紀,中國二胡藝術水平得到了飛速的提高,可以說,這是二胡藝術發生整體性變革與全面發展的黃金季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演奏人才的涌現。各高等音樂院校的本科和附中,及一些師范院校音樂系,乃至省、地級藝術學校,都開設了二胡演奏課程。從練習曲到樂曲的教學的逐步規范化,為學習者打下扎實的基本功創造了條件。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五六十年代涌現了一批富有才華的二胡家,如唐毓斌、牛巨貴、黃海懷、項祖英、汪炳炎、王宜勤、魯日融、甘尚時、黃日進、孫文明、甘柏霖、王國潼、蔣巽風、陳耀星、肖白庸、舒昭、周耀錕、閔惠芬、蔣才如等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是二胡界的中流砥柱式的人物,對推動二胡藝術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80年代以來,二胡樂壇上又出現了一批熠熠生輝的新星,如余其偉、陳國產、姜建華、朱昌耀、周維、歐景星、宋飛、李小萍等人,這標志著二胡藝術后繼有人,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二是創作了大量的二胡曲。這一時期的二胡曲,有的出自二胡演奏家之手,有的則是專業作曲家的創作。前者如《田野小曲》(王乙曲)、《大涼山狂想曲》(段啟誠曲)、《蒼山抒懷》(舒昭曲)、《梆子風》(項祖英編曲)、《魚游春水》(劉天一曲)、《江河水》(黃海懷移植改編)、《賽馬》(黃海懷曲)、《秦腔主題隨想曲》(魯日融、趙震霄曲)、《洪湖人民的心愿》(閔惠芬編曲)、《流波曲》(孫文明曲)、《彈樂》(孫文明曲)、《草原新牧民》(劉長福曲)、《戰馬奔騰》(陳耀星曲)、《江南春色》(朱昌耀曲)等等;后者如《豫北敘事曲》(劉文金曲)、《三門峽暢想曲》(劉文金曲)、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劉文金曲)、《一枝花》(張式業編曲)、《子弟兵和老百姓》(晨耕、唐訶編曲)、《拉駱駝》(曾尋曲)、《山村變了樣》(曾加慶曲)、《趕集》(瞿春泉曲)、《湘江樂》(時樂�瀅曲)、《春詩》(鐘義良曲)、《金珠瑪米贊》(王竹林曲)、《春到田間》(林韻曲)、《春郊試馬》(陳德鉅曲)、高胡、古箏三重奏《春天來了》(雷雨聲曲)等等。

新的二胡曲的創作,一方面增添和積累了二胡的演奏曲目,另一方面也推動了二胡演奏技法的不斷改進和豐富。在繼承“二胡三杰”的基礎上,現代二胡演奏又獲得了較大的提高和發展,這與二胡曲新作的不斷出現是分不開的。

近一個世紀以來,“二胡三杰”及他們的后繼者在發展二胡藝術的道路上,歷盡艱辛所取得的成就,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審美活動。而二胡藝術的這種審美價值的創造,無論是演奏,還是創作,都是特殊的生產性審美活動。從審美價值的角度來審視現代二胡藝術,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特點:

1. 力求二胡藝術的雅俗共賞

傳統的二胡,是一件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樂器。由于制作簡便,價格低廉,很容易為一般平民百姓所掌握。自20世紀“二胡三杰”出現后,使二胡藝術發展到較高的品位,從此使一個民間的俗樂器登上了大雅之堂。

“二胡三杰”以來的近百年間,二胡藝術之所以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主要在于它既保持了傳統的“俗”音樂的面貌,又有“雅”音樂的審美追求,使雅、俗音樂在二胡藝術中走向合流,兩者相互借鑒、交叉滲透、取長補短,達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這樣的例子很多。如《二泉映月》是出自民間音樂家阿炳之手,其成功之處,便是它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魅力。這首既通俗又深刻反映廣大低層大眾的思想感情的樂曲,在阿炳經年累月演奏于大街小巷時,深受尋常老百姓的歡迎。這首樂曲經錄音記錄出版后,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通過在音樂會上演奏和廣播電視的播放,在高層次文化圈內也引起了強烈共鳴,人們無不為阿炳的音樂所傾倒,甚至使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感動得不禁潸然淚下,他說:“這種音樂只應該跪著聽。”可見《二泉映月》的藝術感染力強烈。

劉天華、呂文成以及黃海懷等人的音樂得以久遠的流傳,也證明二胡藝術發展中的雅俗彼此相滲、交相為用,達到了雅俗相通的藝術境界。本世紀涌現的許多優秀的二胡作品,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力求做到雅俗共賞。

2. 充分發揮二胡的歌唱性特點

二胡千百年來能長久流行在民間,本世紀以來又不斷登上大雅之堂,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具有歌唱性的特點。這就使得二胡藝術的價值表現為:以作品的豐富內容及富于歌唱性的藝術感染力贏得人們的喜愛。“二胡三杰”的作品及演奏之所以經久不衰,百聽不厭,一是樂曲的旋律性很強,音樂主題優美動聽,聽眾可以“過耳成誦”;二是在演奏技法上充分發揮了兩根琴弦的歌唱性特點,奏出人們的心聲,引起共鳴。黃海懷及許多二胡曲作家的作品都充分體現了這種特點。黃海懷移植改編的《江河水》,在同名民間雙管曲的基礎上,著力發揮二胡的特性,無論是指法的揉顫吟詠,還是各種弓法的強弱力度對比,都把樂曲的音樂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音樂好像是一位古代婦女不幸人生的悲泣、傾訴,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他的《賽馬》(原作)在表現內蒙古草原駿馬奔馳的熱烈場面時,一方面在前后樂段運用了復雜多變的快弓、跳弓及頓弓,同時在中段十分注重在琴弦上奏出悠揚舒暢的蒙古族民歌旋律,既增強了音樂的緊松快慢對比,又刻畫了草原牧民的豪邁性格。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有些二胡曲的創作和演奏,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脫離內容的單純技巧表現,乃至炫耀的傾向。其原因在于沒有揚二胡藝術之所長,反而弄巧成拙。

3. 體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與鮮明的時代精神相結合

“二胡三杰”和他們的后繼者的許多成功之作,在這方面做出了可貴的藝術實踐。他們在作品中,采用群眾喜聞樂聽的音樂語言表現各個時代的現實生活,說明他們在取之不盡的生活源泉中,選取最富于時代意義的題材,并認真從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中吸取營養,將其發展變化成特有的二胡音樂語言。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從以上可見,二胡藝術和其他姊妹藝術一樣,其價值只有當它被人們欣賞、評論,真正得到檢驗和承認,其潛在的價值才能轉化成為現實的價值,從而形成一種社會效應。

20世紀的中國二胡藝術的迅速發展,正是由于“二胡三杰”和等眾多的二胡藝術家,以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不斷創新的結果。當然,二胡在未來的歲月中要實現藝術上的更加完善,還需要不斷地超越。二胡藝術的審美價值,就會在這種超越、升華和融匯中獲得充分的實現。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