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海外戰略心理安全包括(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包括哪些方面)

时间:2024-05-16 15:26:47 编辑: 来源:

躬逢其盛之時,于是正好繼承老民主黨人的衣缽,明確地將“全球民主化”作為美國全球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這表明美國決心以更大的力度和規模在全世界輸出美國的價值觀念和政經模式。

在第一任期內,克林頓政府雖然提出了“參與和擴展戰略”,但其對外政策在國內外仍然受到了廣泛的批評。很多人認為,美國對外政策缺乏戰略意識,左右搖擺,前后不一,過份重視近期利益,美國成了對敵對友都既不可靠又難以預測的國家。蘭德公司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由于缺少一個得到廣泛同意的大戰略,許多方面遇到困難。美國的主動性受到削弱,經常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在眾多的威脅和挑戰面前,更加難于分清輕重緩急并形成前后一貫的對策;許多問題上的方針往往自相矛盾、動搖不定或不能持久”。

(三)克林頓政府第二任期

這一階段,美國開始對它在中、近期所處的國際環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進行評估,并著眼于21世紀的大國競爭,制定了美國面向21世紀的全球戰略。這充分表現在美國先后發表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當中。如:1997年5月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前幾年的報告相比,未使用“參與和擴展戰略”名稱,而代之以《面向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再次,首次明確提出2015年之后俄羅斯和中國可能成為美國的全球性競爭對手,表明美國對保持獨超地位的中長期前景有所擔心。

最后,首次提出美國面臨著嚴重的“不對稱威脅”的直接挑戰。所謂“不對稱威脅”,是指那些絕對軍事實力與美國極不相稱的敵對國家或敵對勢力利用非常規手段給美國帶來巨大危險的種種威脅,諸如恐怖主義、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戰和環境破壞等。

新的形勢下,美國全球戰略的動向主要有:

1.提出“塑造—反應—準備”(shape-respond-pre-pare)三位一體新戰略構想,強調維護當前利益與應付未來挑戰相結合。1997年5月,美國發表了《面向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在“參與和擴展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了“塑造—反應—準備”三位一體的全球戰略新構想。“塑造”意味著不是要消極地適應國際環境的變化,而應更積極主動地去改造國際環境,使之不斷朝對美有利的方向發展;“反應”是指按照對美國利益威脅的性質和程度,對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危機作出迅速有效的反應;“準備”是指立即著手為不確定的未來作準備,以確保21世紀成為一個比任何時候都更為強大的美國世紀。(注:Samuel R.Berger,“A Foreign Policy Agenda for the Se買粉絲nd Term,”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D.C.March7,1997.)“塑造—反應—準備”戰略構想的提出,是冷戰后美國全球戰略調整過程中推出的一個重大舉措,它既是對“參與和擴展戰略”的有力補充,更意味著美國全球戰略已完成了“冷戰后”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轉型,將著眼于21世紀,以更加靈活多樣和富于進攻性的手法參與國際斗爭。

2.加強對各地區事務的參與,進一步擴展美全球戰略優勢。在歐亞大陸西端,加緊改造和更新北約,大力推動北約東擴,著力推動建立一個“統一、民主,并且在維護和平與繁榮方面與美合作的歐洲”。世紀之交,美國在各主要地區的重大步驟,有著深遠的戰略考慮,就是要通過推行從東西兩翼齊頭并進的兩洋戰略,控制歐亞;通過加強在歐亞邊緣地帶的存在,掌握中東的石油資源,策應其兩洋戰略,對歐洲和俄羅斯等形成戰略箝制和掣肘。“東擴”、“西進”和“北拓”遙相呼應,是美國在歐亞大陸強化其優勢地位的重要戰略步驟。此外,美還不斷加強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影響。近年來,美國一改冷戰結束之初對這兩個地區有所忽略的傾向,明顯加大了對拉美和非洲的外交力度,克林頓在第二任期曾幾次前往訪問。

3.積極運籌大國關系,加強對“潛在對手”的防范和牽制。面對世界多極化的加速發展,美為保持主導地位,更加注意運籌大國關系。針對歐盟自身實力的增強、積極謀求成為世界獨立的一極的情況,美國有意在一些問題上作出一定讓步,使美歐聯盟關系得以維系。美國也注意多方緩解美日矛盾,加強與日本的安保合作。1998年9月,“美日防衛合作指導方針”的制定,標志著兩國軍事合作進入一個新階段。美國還首次提出,在2015年前后俄羅斯和中國可能成為美國的全球性對手。這表明,美國對俄、中兩國的判斷逐步趨于嚴峻,對兩國的防范和牽制力度明顯加大。

4.積極推行新干涉主義和“炮艦政策”。冷戰時期,美國以反共主義作為安全戰略的理論基礎和對外干涉的理由。近年來,美國又極力鼓吹“人道主義災難”、“人權高于主權”和“國家主權有限”等謬論,不斷為新干涉主義尋求法理基礎。美國為推行新干涉主義,還更加倚重軍事力量。國防部長科恩表示: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不只是為了對正在變化中的環境作出反應,而且還為了以符合我們利益的方式塑造這個環境”。(注:《科恩稱美安全政策重點將從應付冷戰結束轉向塑造新時代》,新華社華盛頓1997年1月22日英文電。)據美方統計,從1990年至1997年,美軍對外用兵共42次,年均用兵頻率較冷戰時期高出一倍。1998年以后,美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接連3次對外直接使用武力。

5.更加輕視聯合國的作用。聯合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政府間組織,在維持世界和平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具有普遍的權威性。冷戰結束初期,美國曾較為注意借重聯合國的作用,但近年來繞開聯合國加緊推進西方價值觀念的霸氣明顯上升。1998年12月美國繞開聯合國,聯合英國對伊拉克進行打擊,試圖弱化聯合國在解決地區危機中的作用。特別是1999年3月推動北約對南聯盟進行空襲,是美國安全繞開安理會,操縱北約自行其是,而且把手伸進了另一常任理事國的傳統勢力范圍。美國甚至聲稱要重新考慮聯合國安理會的作用、運作和決策程序。美國對聯合國用則取、不用則棄的實用主義態度,嚴重削弱了聯合國的權威,在國際社會創下了非常惡劣的先例。

在美國歷史上,隨著國際戰略格局的大變動而對全球戰略進行較大調整多是在戰爭結束后進行的,冷戰后始于布什政府而由克林頓政府加速進行的全球戰略調整則是在和平環境下進行的,新舊國際戰略格局過渡期將經歷較長的時間,中間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布什政府和克林頓政府所提出的戰略目標、指導原則及政策構想也不斷發生變化。總的來看,這次調整,涉及面廣、幅度大、影響深遠,是一次全面的、整體性的調整,在戰后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布什政府時期是從冷戰轉向冷戰后的大轉變階段,國際局勢風云際會,各種矛盾錯綜復雜,新舊格局激烈沖撞,雖然提出了“超越遏制戰略”,但該戰略仍帶有過渡色彩,未完全拋棄冷戰期間的戰略觀念。克林頓政府執政期間,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大國關系深入調整,國際戰略格局輪廓初現,美國全球戰略逐步完成了從“冷戰型”向“冷戰后型”的轉軌,并確立了面向新世紀的全球戰略的基本架構。這個轉變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擴展戰略”和1994年的“參與和擴展戰略”為起點,結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應—準備”三位一體新戰略構想。面向新世紀的美國全球戰略,成為克林頓政府留給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遺產,小布什政府的全球戰略將在這項遺產的基礎上發展下去。

國外的國防動員是怎樣做的?越詳細越好,謝謝!!

國防動員,又稱戰爭動員,是指國家采取緊急措施,由平時狀態轉入戰時狀態,統一調動人力、物力、財力為戰爭服務,通常包括武裝力量動員、國民經濟動員、科學技術動員、人民防空動員和政治動員等。國防動員直接影響到戰爭的進程和結局,關系到國家的安危。

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歷來非常重視動員準備,他們認為“動員是迅速向世界顯示決心的一個有效手段”,“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及支持總體戰略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信息化戰爭撲面而來的今天,其國防動員也在積極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不斷進行著調整。動員準備“前置化”

為了有效地縮短戰爭動員的過程,迅速實現動員潛力的平戰轉換,美國針對不同動員活動的不同內容,制定了《國家緊急動員計劃》等各種動員計劃20余類,近40種,這些計劃明確了政府各部門在武裝力量動員、裝備物資動員、民防動員、經濟動員等領域中應該承擔的動員職責,以便在短時間內迅速順利地實施動員。美國擁有龐大的工業生產基地,平時注重加強武器裝備的生產和戰略物資儲備,其本土總部一級的儲存額可供戰爭初期3個月至6個月的需要,海外戰區為2個月至3個月。隨著武器裝備品種和數量的增多,戰時作戰物資消耗量和需要量的增大,美國的戰備物資儲備量不斷增加。伊拉克戰爭前期,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已增加到5.989億桶,接近6億桶大關,達到了1997年創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機制以來的歷史紀錄。按照布什的備戰要求,聯邦政府的戰備儲油還將向7億桶儲量邁進,這些石油儲備連同美國民間機構的石油儲備量,將足以支撐全美國使用150天。美國在人力資源使用中強調實行“總體力量政策”,突出預備役部隊在戰爭中的作用。美國后備役部隊可以“為陸軍提供一半的作戰力量和三分之二的支援部隊,空軍國民警衛隊的后備隊是世界上占第五位的空軍部隊,海軍陸戰隊的后備役部隊占海軍總兵力的四分之一。動員體制“社會化”

美國在國會立法的基礎上,建立了以總統為決策核心,以政府部門為執行主體的國防動員體制,動員職責和職能直接分配給各個部門。國會中許多專設委員會都承擔某些動員職責,如參議院武裝部委員會負責軍事計劃和國防開支的核準、戰略物資的確定和選征兵役制度的實行;預算、撥款和財政委員會保障動員所需的財力。聯邦政府各部門和政府大多數直屬局委幾乎都承擔某種動員職能,此外,國家全委員會還設有“緊急準備和動員計劃政策協調委員會”,就國家動員政策的制定和國家緊急動員計劃的執行和動員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協調各部之間的行動。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動員機構到目前為止,美國國會、政府和軍隊參與動員工作的主要部門多達80多個,其中國會占1/3,軍政系統占2/3。這反映了國防動員日益社會化,成為社會各部門共同參與的一項全局性工作。動員領域“寬泛化”

拓展動員的領域,積極實施政治、外交、媒體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動員,已經成為近幾場局部戰爭中美國鞏固擴大國防統一戰線,爭取國內外的同情和支援,為贏得戰爭勝利創造有利條件的戰略抉擇。伊拉克戰爭中,美國以政治動員打頭陣,大打宣傳戰、外交戰、心理戰,運用各種手段為戰爭造勢,爭取了國際上45個國家的支持,國內民眾對伊動武的支持率一度也達到70%以上。另外,美國越來越重視新聞媒體在國內外社會環境的影響,將媒體動員列入戰爭動員的行列,其目的在于謀求政治上的優勢,積極為戰爭制勝營造有利的輿論氛圍。海灣戰爭中,美軍通過反復播放各種精確制導炸彈準確命中目標的鏡頭來增大自己的軍事威懾力。多國部隊伴隨空襲而采取的各種宣傳手段,對瓦解伊軍心理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伊拉克戰爭,更被輿論界視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現場直播”的戰爭。為打贏宣傳戰,美軍組織了多達550人的隨軍記者并進行了戰前訓練,激烈的新聞對攻戰,成為貫穿戰爭全程的又一對抗焦點。動員內容“信息化”

隨著新軍事變革的發展,戰爭形態的演化,傳統的成建制動員和單兵動員方式已難以滿足現代高技術戰爭的需要了,探索新的動員形式已經成為美國戰爭實踐活動中的一項主要任務。海灣戰爭時期,美國就實施了系統性、整體性的一體化多軍種力量的聯合動員。伊拉克戰爭中,美英聯軍吸?戰杓�醞�植空秸�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以新的聯合作戰思想為指導,動員了所有軍兵種的精銳力量逐行陸、海、空、天、電一體化的聯合作戰。同時,這次戰爭中,美國還實施了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何時缺何時補的“精確動員”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