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熊貓外貿描寫(2009~2010七年級下政治期末試題)

时间:2024-05-19 08:34:16 编辑: 来源:

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

長,同樣提出了中國之謎的說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這樣詮釋他心目中的"中國之謎":"看上去

不合理,可是卻管用。"

有人說,誰能夠破解這個謎,誰就將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中國為世界經濟學家帶來了傷腦筋的經濟

反例。

這些世界最頂尖的學者專家,在面對中國的時候,充滿了困惑和不解。他們把中國的快速發展稱為"

中國之謎",實際上是從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角度,對中國發展提出的質疑。

羅納德麥金農在1993年提出了"中國之謎"時認為,中國在財政下降的同時,快速的貨幣供給增長并沒

有帶來嚴重的通貨膨脹, 他對這一情況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國這種"高財政赤字和高貨幣供給量的同時

保持價格穩定現象"稱為"中國之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韋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經濟學家設計的東歐和前蘇聯各國的改革,伴隨而來的

是經濟大蕭條,而在他看來不那么正宗的中國改革卻與高速經濟增長并行。他將這種現象稱為"中國之謎"

2002年,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彼得o諾蘭則認為,按照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邏輯,中國不可能獲得目

前的成就。但中國是在各種缺損的條件下獲得了持續的經濟增長。諾蘭將這種不一致的局面稱為"中國之

謎"。

在全世界的眼中,中國迷霧重重,是一個難以看清的國家,成為經濟命題中的悖論。外國經濟學家無

論如何也不明白,為什么在一個人均資源貧乏、技術創新幾近空白以及產權不完全清晰、市場不完全開放

、社會不完全平等、對外不完全開放的制度條件下,中國出人意料地創造了經濟奇跡。

在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在30年間保持每年近百分之十的增長速度,而這樣的增長速度至今還

在繼續。按照西方的經濟學理論,中國并不具備經濟高速發展的經濟、政治條件,也沒有按照"華盛頓共

識"所描繪的藍圖進行,反而駛向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中國之謎"背后,隱藏著中國人創造財富的稟賦;蘊藏著一個古老國家,如何在古老的土地上破繭成

蝶,與西方發達國家比肩;暗涌著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福祉道路。

了西方學者的眼界和理論視野。在他們的理論框架中,很難給"中國之謎"一個相對有說服力的答案。

著名全球發展問題專家杰弗里·薩克斯認為,中國的經濟成就之所以超越蘇聯、東歐,在于中國獨特

的經濟結構。在中國,有一個龐大的經濟體--農村,這成為中國勞動力的源泉,在低效率的國有部門所產

生的負面效應沒有達到整體經濟承受能力的底線之前,通過推行漸進式的變革,大量勞動力向工業轉移能

夠促進經濟的增長;

以T·Rawski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并不認為勞動力轉移可以解釋中國經濟的整體增長,事實上,包括

國有企業在內的中國工業經濟生產率的顯著提高,才是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杠桿;

有些經濟學家更甚,認為中國根本不是一個謎,完全可以用新古典理論進行詮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

得者克魯格曼就認為,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源于中國的高儲蓄、高投資。

不過,很多人并不認為這些經濟學家已經破解了中國之謎。

弗里德曼,是最關注中國經濟的一位經濟學家,對中國曾經有過這么一段詼諧的幽默,"只要能夠給

中國的經濟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他就有能力獲得,或者他該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基辛格,最關注中國國情的國際政治家。這位代表西方首先打開中國國門的老人,幾十年來,一直在

密切關注著中國每一個哪怕是細微的變化。他用了一句西方政治家們的口頭禪來判斷中國正在發生的變革

,"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太早。"

就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學家試圖破解中國之謎的時候,中國的經濟總量逐漸超過意大利,又超過法國

。2006年2月15日,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05年中國GDP增長率為9.9%,總量達2.2257萬億美

元。而與此同時,英國的統計數字顯示,2005年英國GDP的增長率為1.8%,總量為2.03萬億美元。中國經

濟規模已經超過英國,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居世界第四。

即使在金融危機肆虐的2008年,中國仍然實現了9%的GDP高速增長。在西方人眼中,中國這個謎越來

越難解。他們絞盡腦汁,希望把中國這個不再沉睡的巨人裝在某個西方的經濟學理論框架中。但是,不管

是新自由主義還是凱恩斯主義,由于中國的國情過于神秘與復雜,這些理論往往束手無策。

中國的國情,決定中國必須走自己的道路。因為我們面對的環境,已經和西方經濟起步時的情況有

了很大的差別。

翻開英國作家狄更斯的《雙城記》、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雨果的《悲慘世界》、左拉的

《萌芽》、美國作家德萊賽的《嘉莉妹妹》,可以看到西方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法國和美國在工業革命

時期的圖景。

工業化人口規模不同。英國18世紀工業革命時,本土人口只有1千多萬人,少于今天的北京和上海。

200多年的實踐中,只有占世界11.2%的西方發達國家,躋身工業化的行列。而且,他們的工業化進程也是

不一而足的。而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這13億人口需要在50年時間內步入工業化。

資源環境不同。西方國家走的是"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子,他們的工業化將地球的資源與環境狀態推

向警戒線。因而,西方國家在工業化之后才遇到資源與環境瓶頸。同時,西方不必為工業化所使用的能源

和造成的污染付出過高代價,為成本外化。中國已經喪失了成本外化的機會。中國在工業化之初,就遇到

了資源與環境的緊箍咒。由于資源被大量使用,資源的價格與西方國家工業化之初時的價格已是冰火兩重

染與資源浪費,不僅會威脅到中國自身的生存環境,還會威脅全球的資源與環境。

社會環境不同。當時的西方國家靠擴張"化解"各種社會矛盾,英國可以把罪犯"出口"到澳大利亞,可

以把失業者"出口"到非洲。而在那時的美國,貧富差距大于今天的中國幾十倍也沒什么問題,因為上千萬

奴隸和無數華工苦力當時都是合法的。西方的工業化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人類文化和文明的多元化,也破

壞了人類文明和文化的生態。

中國不會也不可能以擴張來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只能進行合法的經濟貿易擴張。相比之下,中國今天

面對的國際競爭條件異常苛刻:出口一個蘋果到歐洲,都需通過別人制定的幾十種技術指標的檢查,其中

很多指標純屬貿易保護主義。

此一時彼一時,中國的工業化環境與西方的工業化環境截然不同,這就決定了照搬西方經濟理論會摔

跟頭。我們需要站在巨人的肩上,但我們更不能忘了中國這片熱土的特殊性。 很多西方國家按照他們

的理論邏輯,規劃了一條通往國家富強的大道。但實踐證明,沿著那條邏輯線描繪的走向,并非是一個國

家發展強盛的金科玉律。拉美國家在西方經濟學理論指導下制定的經濟政策,使"經濟拉美化"在近年來逐

漸成為一個制定發展政策失敗的代名詞。

2001年,阿根廷這一年在全國范圍內發生的搶劫浪潮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動蕩,最終迫使阿根廷內閣

集體總辭職。阿根廷總統德拉魯阿迫于強大的社會壓力,向國會遞交辭呈。總統走后,留下的是一個爛攤

子:1320億美元的債務,高達18.3%的失業率。

面對連續蕭條和債務累累的阿根廷經濟,也許很難有人相信這個拉美小國曾經是二戰以前的世界七大

工業國之一,處在相當于現在日本的地位。而帶領拉美走向失敗的正是西方經濟學理論指導下的一項共識

--《華盛頓共識》。

2009~2010七年級下政治期末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請選擇一項最符合題意的選項,將字母序號填在題后括號內,每小題2分,共20分。)

1、老師的夸獎常常讓我們學習起來信心百倍,這是因為( )

A.我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呵護與關愛 B.我們的心理很脆弱,受不得半點委屈

C.人人只愿意聽到贊美之詞 D.老師很少夸獎同學們

2、笛卡爾說:“尊重別人,才能讓人尊敬。”這句話告訴我們( )

A.自尊的人知道自愛 B.自尊的人懂禮貌

C.自尊的人知榮辱 D.自尊的人知道尊重別人

3、自信的人在面對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挑戰時,會說( )

A.“我咋辦呢?” B.“我能行!”

C.“小菜一碟。” D.“我可以嗎?”

4、下列對自立的理解正確的是( )

A.自立就是能幫助別人做事情 B.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C.自立就是遇事有主見,不商量 D.自立就是能自己掙錢養活自己

5、自強的航標、關鍵和捷徑分別是( )

A.戰勝自我、理想、揚長避短 B.理想、揚長避短、戰勝自我

C.揚長避短、戰勝自我、理想 D.理想、戰勝自我、揚長避短

6、對待挫折,正確的看法和態度是( )

A.自認倒霉,一蹶不振 B.冷靜分析,從容應對

C.難以避免,任其擺布 D.膽怯懦弱,一忍再忍

7、“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這句話的意思是一輩子做好事需要( )

A.雄厚的物質基礎 B.健康的身體

C.豐富的文化知識 D.堅強的意志

8、在生活中,調節人們行為的規則有很多。下列屬于調整人們行為的規則是( )

①法律 ②道德 ③習慣、信念 ④紀律、規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李某等三人在電影院看電影時,起哄、打鬧、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員多次勸阻,他們就是不聽。工作人員找來民警將這三人帶走。公安機關給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處罰。李某等三人的行為屬于( )

A.行政違法行為 B.民事違法行為 C.刑事違法行為 D.違憲行為

10、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筑起了四道防線。這四道防線是( )

①家庭保護 ②物質保護 ③學校保護 ④社會保護 ⑤司法保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