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中國海外房地產成本控制研究現狀論文(我要寫一篇關于熱錢流入與資本外逃的論文。寫研究這個課題的意義時不知道寫什么了。請教各位大俠。)

时间:2024-05-03 14:18:55 编辑: 来源:

化減弱西溪濕地的魅力,過分文化化則危及其生命循環。西溪濕地還是城市濕地,保護和建設西溪濕地必須與杭州城市的發展互動,二者有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有內在的深度矛盾。解決西溪濕地的問題,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長期任務。

1、提高科學研究和規劃水平

西溪濕地的自然地理面貌變遷巨大,原有自然或人工濕地的循環運轉系統被較徹底打破,現行生態系統已無法進行有效的自循環運轉。參考西溪濕地的相關古代文獻記錄,運用現代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氣候學等研究成果,恢復其濕地生態系統,已迫在眉睫。西溪濕地的文物資源基本毀棄,加強考古調查,研究分析前人有關西溪濕地規劃建設的成果,也為當今的保護工作所不可或缺。但盡管有關西溪濕地的文獻資料繁多,由于歷代散逸,包括國家圖書館、浙江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在內的大圖書館均收藏有限,有關西溪濕地的人文歷史研究成果也寥寥無幾,建議編纂有關西溪的大型圖書。除收集國內圖書館資料外,還須在收集民間資料和海外資料方面下功夫。要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向社會全面開放資料。充分利用省、市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民間力量,組織對西溪濕地進行包括地質學、地理學、氣候學、生物學、文學、美學、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宗教學、建筑學、城市規劃學、經濟學等在內的多學科綜合研究。

西溪濕地保護規劃的編制必須立足長遠,立足整個杭州城市的發展,立足于大環境生態改良。保護和建設好西溪濕地,是杭州市實現“藍天、碧水、凈氣、森林、綠地”生態建設目標的基本標志之一。

規劃和建設西溪濕地,必須從西溪濕地和杭州城市的本體上切入問題,抓住主要矛盾,統合各種關系,有效保護和有效開發,在較高立意上確立西溪濕地和杭州城市形象。杭州市和西湖區、余杭區兩級政府應加強規劃和建設方面的溝通,建立協調機制,改變規劃建設的不平衡局面。

2、借鑒國內外有關濕地保護的先進經驗

中國是《國際濕地公約》的締約國,保護濕地是中國各級政府的職責,中國政府已制訂《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中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但目前國家的濕地保護項目側重于大型自然濕地,相對忽視城市內的較小型濕地,因而保護城市濕地尤其應引起城市執政者重視。西溪濕地保護應該遵循《國際濕地公約》、《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中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的有關要求,從濕地的基本定義著眼。

西溪濕地保護必須遵循生態系統演替原理和生態工程學原理,充分考慮水質凈化、生物多樣性恢復和風景配置三個主要方面,實現濕地系統的全面優化。

3、遵循濕地演替規律建設自然化的亞熱帶次生濕地

生態系統演替理論是指導生態系統重建的重要的基礎理論。西溪濕地的生態恢復與重建必須根據生態演替規律,配置以多種植被類型為核心的生態景觀,形成一定的連續規模,并保持或擴大水體范圍,防止農作物撂荒地旱化、濕地生植物侵入水體使其干化、濕地生植物群落向旱生植物群落演替,以維持濕地生命。

西溪濕地以自然淳樸見長,自有其特色和個性。其建設方向是生物多樣性的富集地、清明潔凈的綠色城市公園、懷舊思古的文化故鄉,與西湖明顯不同。所以它的生態恢復與重建不能精雕細刻,應大面積恢復和保育自然生態,盡量選用鄉土的、自然的植物,削陡坡變斜坡,在水體與基-渚之間建立濕生生態系統過渡帶以構造濕生環境,發展生態建筑,避免采用園林植物而與城市園林雷同,提高西溪濕地自維持能力,減少人工化維持和運行費用。

五、結語

西溪濕地的生態旅游特色和地理品牌個性體現在自然旖旎的濕地風光、深厚多樣的人文積淀、質樸古老的民俗風情、江南特有的生態文化以及現代人的休閑方式。進一步發掘西溪濕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特色,突顯其城市濕地的地理品牌地位,與西湖并聯推向國內外旅游市場,將為杭州國際風景旅游城市的打造,加快“東方休閑之都”建設,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杭州市綜合競爭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贠麗霞,生態旅游淺談,《原大學學報》,2004年5月第5期

[2]葉建東,發展生態旅游,《上海經濟》,2007年1月第1期

[3]蘆建國,徐新洲,城市濕地植物景觀設計——以杭州西溪濕地公園、西湖西進濕地為例,《林業科技開發》,2007年11月第22期

[4]繆麗華, 杭州西溪濕地生態旅游開發現狀與前景初探, 《地科學與管理》,2009年3月第3期

[5]張五鋼,杭州濕地公園的生態文明保護與社區參與,《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6月第6期

[6]何洪杭,華晨,李億冰,杭州西溪濕地的環境狀況與生態保護對策研究,《華中建筑》,2004年9月第18期

[7] 耿英姿,張鴻鳴,劉昱,杭州西溪濕地文化生態旅游開發研究,《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5年9月第9期

[8]鐘伯堅,淺談生態旅游發展的問題和對策,《甘肅農業》,2006年2月第2期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