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吉林省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劉力臻的學術論文)

时间:2024-06-02 03:37:22 编辑: 来源:

2.3區域創新離不開區域內技術進步及對經濟、文化資源的依存

產業結構的升級僅靠技術引進和模仿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而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區域創新環境的建立和完善。區域經濟的創新離不開地區的經濟、文化和資源等條件和水平。國外的研究也證明,區域技術創新的發展受到區域具體的發展歷史、文化、傳統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結構因素的影響。區域創新是以區域作為整體,以發展區域經濟為目的,來構建區域創新系統,從而能夠一方面根據本地區的特點發展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3貴州省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加快重點行業、領域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3.1.1加快西電東送的建設貴州動能資源豐

富,水能、煤炭和煤層氣開發潛力極大,尤其是火力發電彌補了枯水期水電緊張的狀況,具有獨特的“水火互濟”優勢。同時,隨著貴州電力工業的發展,必然帶動煤炭生產的規模化、自動化及集約化水平,促進煤層氣等新能源的開發,增加煤炭工業的科技含量,進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產品進入東南沿海。 轉貼于 看準網 買粉絲://買粉絲.kanzhun.買粉絲 3.1.2加快礦產資源的開發貴州磷礦資源豐

富,原礦品位高,有害雜質含量低,是全國數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業生產的重要原料。貴州磷及磷化工的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生產設備和總體經濟效益在全國具有突出的優勢,發展潛力巨大。貴州的磷酸二銨為中國名牌產品。

3.1.3鋁及鋁加工貴州的鋁加工在全國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鋁、電解鋁在國內外都有很強的競爭力,經濟效益在全國同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目前,貴州省鋁產品主要銷往廣東,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經濟技術協作的深入,貴州鋁的深加工產品必然能尋求到更為廣闊的市場。

3.1.4加快高新技術開發及其產業化建設貴州

高新技術發展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另外,為了使貴州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指數、信息產品與服務指數、信息化水平總指數能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貴州省制定了“數字貴州”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加強了“數字貴州”信息交換中心、數字國土、數字城市、數字農業、企業信息化、數字林業、數字交通、數字公安、數字校園的規劃和建設,同時制定并規范了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力爭形成較完備的信息產生、交流及共享體系,推動全省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發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貴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帶,處于長江、珠江上游分水嶺地區。由于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石漠化面積的迅速擴展,已從根本上威脅到貴州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并嚴重危及長江、珠江中下游地區和三峽庫區的生態平衡,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社會與生態的持續協調發展和全國小康目標的實現。因此,加強貴州喀斯特區的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已刻不容緩。圍繞生態農業、生態林業、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生物資源開發及監測評價等內容,貴州省已開展了改善生態、生活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創建了退耕還林還草、保土節水、產業化生態旅游、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等試驗示范區。為了進一步推進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環境污染的控制,還需聯合其他省(區)共同攻關。

3.3加大貴州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

3.3.1畜牧業貴州氣候溫暖濕潤,畜群生長及飼

料生產條件明顯優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區,且廣大農村受工業污染和化學農藥污染的程度小,是生產“無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貴州畜禽品種豐富,擁有一批適應性好、抗病性強、周期短和肉質優的地方特色畜禽資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積達4萬hm2以上,還有約33萬hm2地坎,2萬hrn2林下草地,8萬hm2退耕還林地和數千萬畝冬閑田土可供利用,畜牧業發展的增長空間極大。此外,養畜成本低,使貴州畜牧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上的競爭優勢。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國家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列為重點,出臺了退耕還林還草等優惠政策,為貴州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加上加入世貿組織后,拓展了貴州畜牧業發展的國際市場空間,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的協作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國家將進一步推進南貴昆經濟區的建設,這對貴州畜牧業的發展更為有利。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推進,必然要加大對脫貧帶動力大的畜牧業的投入,也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

3.3.2卷煙、釀酒等特色產業貴州烤煙種植和

卷煙生產歷史悠久,有明顯的資源和技術優勢,是全國烤煙種植和卷煙生產大省。全省擁有黃果樹、遵義、云霧山等名優卷煙品牌,目前,圍繞提高卷煙產品的質量,正對煙草配方技術、安全型卷煙生產技術、混合型卷煙產品以及煙用香精香料等進行研究開發。以“國酒”茅臺為龍頭的貴州釀酒工業,是貴州的傳統優勢產業。全省擁有茅臺、董酒、習酒、貴州醇、青酒等名優品牌及其系列產品。貴州釀酒工業擬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在保證質量和增加品種系列的同時,擴大市場占有份額。

3.3.3特色食品業貴州具有發展以特色農產品

和野生植物資源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產的優勢。黑糯米、薏仁米、蕎麥、芭蕉芋、山藥、辣椒、竹蓀、土豆、魔芋等特色農產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轉為就地加工;刺梨、獼猴桃、楊梅、柑桔、銀杏等已從野生轉為基地規模化種植;竹蓀、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間野菜資源豐富,為貴州特色食品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發展貴州旅游業

貴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環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觀、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和宜人的氣候著稱。境內溶洞、瀑布、峽谷、石林、溫泉等自然景觀數量多、分布廣、觀賞價值高。全省擁有可供旅游者游覽的旅游景區(點)1多處,有黃果樹、龍宮等8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貴陽、花溪、百花湖等4O個省級風景區,有梵凈山、茂蘭喀斯特森林等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淮河麻陽、道真大沙河等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還有遵義、鎮遠2座歷史文化名城,現已開發4條各具特色的旅游風景線。貴州是多民族省份,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產品不僅在全國旅游市場占有一定優勢,還具有重要社會文化旅游科研價值。隨著“泛珠三角”創新聯合體系的建設,區域協作內容的擴展,貴州與滇、桂、川將會形成旅游片區優勢,建立起西南區域旅游資源的大系統,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隨著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貴州旅游業獨特的地緣優勢將得到更好的發揮。

3.5重視勞動力資源的培訓與開發

貴州勞動力資源豐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的優勢。隨著“泛珠三角”創新體系的建設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貴州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的數量將會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應靈敏的國際勞務市場信息通道,積極拓展國際勞務市場,提高貴州國際勞務合作質量和水平,擴大勞務輸出規模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勞務輸出人員專業技能和新知識的培訓,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的整體水平,并通過勞務輸出,帶動設備技術的輸出,促進貴州經濟的發展。

3.6構建以知識經濟產業化為重點的科技創新基地

構建科技創新基地要依據現代科學技術是知識經濟的核心、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經濟的主導產業、科學技術成為知識經濟中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識經濟特征,尋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支撐、實現產業化過程中核心技術隨資本、股權漂移,重點是建設知識經濟發展平臺。貴州科技創新基地建設重點應以省會貴陽為中心,以主導產業項目為支撐,核心技術研發為重點,核心組件經營為目的,最終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自我開發能力的高技術產業成果轉化。科技創新基地建設要整合上、中、下游產業,形成產業鏈。產業化基地發展分三個時段:第一時期為基礎期,23年7月至26年底,完成組織核心團隊、掌握核心技術的主要支撐項目建設;第二時期為發展期,27年初至29年底,主要以搶占市場占有率為策略目標,占領一定份額國際、國內市場,實現科技創新基地的穩定收益;第三時期為整合發展期,在29年以后的4~5年內,以品牌經營為主軸,實現以核心技術帶動的跨越式發展。科技創新基地的實施主要由信息產業、新材料、生物技術三大塊組成,突出微硬盤核心技術產業、光電核心技術產業、數字TV核心技術產業三個核心項目及高科技產業群。

3.7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基地

貴州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要把涉農重點實驗室、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科技重點工程、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區的建設作為重點內容給予考慮和安排,要創建其相互聯系、分工明確的運行機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要突出生物技術的應用,用生物技術來提升傳統的育種技術和推進中藥現代化進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建設要圍繞影響貴州經濟社會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開展工作,把農產品開發技術的產業化作為工作重點,當前除繼續搞好已組建的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外,要重點考慮畜禽、林木、蔬菜、生態恢復與重建、農業標準等領域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建設;農業科技重點工程主要考慮農業科技管理信息平臺建設,重點工作是計算機的聯網和基礎數據庫的建設;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的建設要結合農業科技園區、星火密集區、科技先進示范縣的建設以及扶貧開發、農業專家系統的應用等工作,實行相對區域或產業帶的項目集成,形成各具特色和產業特點的農作物、畜牧水產、節水農業、都市農業、生態建設的科技創新產業區、示范區或產業帶。

劉力臻的學術論文

2010年以來 《貨幣國際化進程中的最優外匯儲備規模:日元的經驗研究》,《現代日本經濟》2012年第06期 《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的動態優化》,《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2年第06期 《包容性增長視角下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綜合評價》,《華東經濟管理》2012年第11期 《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微觀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協整及誤差修正模型方法》,《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04期 《人民幣匯率波動的非對稱機制研究》,《統計與決策》2012年第02期 《日美經濟關系失衡與日元國際化政策》,《外國問題研究》2012年第01期 《次貸危機對宏觀經濟理論創新的啟示》,《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02期 《論經濟制度的“軟實力”與經濟增長的“硬實力”》,《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03期 《人民幣升值預期與東南亞人民幣化——基于小國視角跨期均衡貨幣替代模型的分析》,《太平洋學報》2012年第02期 《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的中小企業融資分析》,《商業研究》2012年第02期 《市場與政府二元調節機制的優化組合研究》,《經濟縱橫》2012年第02期 《后危機時期的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研究》,《亞太經濟》2012年第01期 《后金融危機時代東亞美元本位模式考察》,《上海金融》2011年第11期 《人力資本國際流動的動因及我國的實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06期 《對外直接投資在東北地區行為的實證分析》,《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11期 《保險公司營銷渠道資源整合與創新分析》,《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年第10期 《匯率預期、外匯供給與外匯儲備》,《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年第10期 《商業銀行運營效率與董事會治理》,《金融論壇》2011年第07期 《貨幣區域化與國際化發展規律探析》,《經濟縱橫》2011年第04期 《“美國因素”對我國外匯儲備的影響》,《東岳論叢》2011年第03期 《中國經濟增長均衡與非均衡的轉換機制——基于Markov機制轉換自回歸模型的實證分析》,《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