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園招聘單位(上海畢業生就業人數)

时间:2024-06-04 00:20:51 编辑: 来源:

5,084;ColumbiaUniversity

哥倫比亞大學,簡稱為哥大。八大常春藤盟校之一,是一所位于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世界頂級的私立研究型大學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生人數8,181;PrincetonUniversity

普林斯頓大學,簡稱普林斯頓,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位于美國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市,是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生人數23,992;JohnsHopkinsUniversity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簡稱Hopkins或JHU,成立于1876年,是一所世界頂級的著名私立大學。

985是哪39所大學

39所985大學如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重慶大學。

985大學的特性

1、稀缺性

985大學的第一個優勢就在于它的稀缺性,在我國接近3000所高校中,985大學僅僅只有39所。而且其分布很不均勻,如此稀少的985高校湖南、陜西各占3所,上海占了4所,北京更是獨占8所。以至于部分省份根本沒有985高校,這也使得學生們對于考入985這樣的頂級大學更是難上加難了。

2、獨一無二的學習氛圍

985大學的第二大優勢就在于它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拋去一切外界因素,單單只討論學生自己學習的收獲。

3、就業的巨大優勢

985大學最大的優勢還是在于就業的優勢,現如今985已經是校園招聘的金字招牌,許多企業看到是985大學畢業的學生,都會選擇優先考慮。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985工程

上海畢業生就業人數

去年11月上海電機學院舉行的秋季校園招聘會。 劉芯雨 攝

2022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首次突破1000萬人,在滬高校畢業生人數也將較往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長。自疫情發生以來,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下,全市各級政府和部門積極出臺各類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和崗位,全社會各方全力打贏就業攻堅戰,上海市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兩年在全國各省市中保持領先,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目標。

新年伊始,滬上各大高校陸續向社會公布《2021年就業質量報告》。記者梳理分析十多所不同類型高校的就業“年報”,從中發現了一系列重要數據變化。從畢業生各自選擇的去向來看,深造的多了,留滬的多了,從教的也多了。

畢業生繼續深造率提高

境內升學比例高于出境深造

前不久結束的2022年考研中,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院的古麗古娜報考了本專業碩士生。“決定考研是因為對法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她說,“近幾年,考研的同學越來越多,圖書館到處都能看到考研人的身影,跟他們一起努力一起進步,值得。”

在上海,參加2022年考研的人數達到9.9萬左右,為歷年最多。在滬上高校2021屆畢業生就業中,繼續深造的比例逐步提高,國內升學比例高于出國(境)深造。以上外為例,國內升學學生比例連續三年上升:2019年為11.88%,2020年為15.91%,2021年為18.97%;出國(境)學生比例則為:2019年29.83%,2020年29.60%,2021年22.21%。

在上海交通大學,2021屆畢業生國內深造總計2058人,其中留在本校深造的人數最多,達1789人。除本校外,畢業生錄取人數排名前三位的高校分別是復旦大學(62人)、清華大學(48人)和中國科學院大學(34人)。與之對應,2021屆畢業生出國(境)深造的共計724人。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2021)前百位大學深造的畢業生占66.02%,出國(境)繼續深造的主要去向包括美國(383人)、英國(74人)、中國香港(69人)、新加坡(48人)、日本(30人)等。

截至去年8月底,華東師范大學包括升學在內的2021屆畢業生總體去向落實率為96.43%。其畢業生境內升學人數為1224人,同比增加129人,增幅為11.78%;境外留學人數為358人,同比減少93人,降幅為20.62%。留學人數較多的國家(地區)分別是:英國122人,占34.08%;美國78人,占21.79%;中國香港50人,占13.97%。

東華大學2021屆畢業生繼續深造率也創歷屆最高。其中,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66.67%的學生、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61.95%的學生繼續深造,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紡織學院、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的畢業生深造率均在50%以上。

該校就業工作負責人表示,受疫情影響,首次出現本科出國(境)深造比例下降,不過學生深造院校質量依然保持較高水平,畢業生進入QS世界知名大學500強高校留學的比例為61.63%,進入QS百強留學的比例為48.94%。

截至去年11月底,上海科技大學2021屆畢業生境外深造去向為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牛津大學、南加州大學、東京大學等優質高校。

在中外合作辦學的上海紐約大學,畢業生人均獲得3.9份錄取通知書,繼續深造率為50%,高于直接就業43%的占比。

選擇留滬就業超過半數

長三角城市群成為主要區域

一個多月前,上海試點在五個新城和自貿區新片區就業的本市應屆研究生畢業生符合基本條件可直接落戶的新政發布,不少高校畢業生特別是研究生,逐漸將求職重點放在熟悉的臨港地區。

今年已是上海電機學院2019級研究生王孚人在臨港求學生活的第7年。考慮到臨港的公租房、人才落戶等一系列政策,以及臨港產業集群發展的美好前景,作為應屆畢業生的他婉拒了多家企業發出的錄用通知,簽約上海積塔半導體有限公司,留在臨港開啟職業生涯。上海電機學院黨委學工部副部長張躍輝介紹,此次上海五個新城落戶新政頒布后,該校2021屆畢業生有169人就近選擇扎根臨港新片區。

“大學生畢業后愿意去的地方才叫人才高地。”正如臨港新片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主任顧長石所言,目前臨港新片區的很多產業在全力加緊建設,大批企業求賢若渴,未來兩三年將迎來人口導入高峰期。

不止五個新城,整個上海對人才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作為“雙一流”A類建設高校,上海交通大學除交大醫學院外的本部2021屆簽約就業畢業生中,選擇留滬工作的人數最多,達3191人,占比66.84%;在華東師范大學畢業生前往就業的省份中,上海有2961人,占就業人數的58.54%。值得注意的是,華東師大2021年非上海生源在滬就業人數達2384人,同比增加248人,增幅達11.61%。其中,本科畢業生在上海就業645人,同比增加221人,增幅為52.12%。

其他部屬高校方面,華東理工大學超八成畢業生的就業地域選擇華東地區六省一市。其2021屆簽約就業本科畢業生中,在上海市就業的占73.37%,與2020年相比,本科畢業生在滬就業的比例增加6.73個百分點;而2021屆簽約就業的畢業研究生中,在上海市就業的也占到68.38%,到華東六省(蘇、浙、皖、閩、贛、魯)就業的占22.14%,與2020年相比,增加2.32個百分點。東華大學就業數據顯示,2021年67.55%的本科畢業生和68%的碩士畢業生畢業后留滬就業,也就是說,超過2/3的畢業生成為申城新的建設力量。上外畢業生中,在上海就業的本科畢業生占簽約、合同就業本科生總人數的77.54%,碩士畢業生則占62.62%。

不僅僅是上海,整個長三角城市群成為滬上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區域。上海理工大學2021屆畢業生在長三角城市群就業的人數達3043人,占全校簽下就業協議人數的84.08%。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21屆畢業生5816人就業區域以上海為主,占比為75.58%;上海市外就業人數較多的區域為江蘇省和浙江省,占比分別為4.68%和4.42%。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畢業生前往長三角地區就業的總體占比為80.67%,其中上海74.13%、江蘇3.77%、浙江2.77%。上海紐約大學2021屆畢業生的就業單位也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其中上海就業占80%、杭州就業占5%,居前兩位。

理工生主要投身制造業

教育行業成為熱門去向之一

學期尚未結束,已有2022屆學子早早敲定人生首份工作。來自上海交大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航空航天學院、海洋學院等的41名應屆生走進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現場簽訂三方協議,入職著名的“航天八院”。時隔不到一周,又有24名上海交大應屆畢業生赴中國航發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與企業集體簽署就業協議書。簽約畢業生之一、2022屆博士生韋婷婷說,商發是公共航空發動機制造商之一,是她夢想啟航的地方。

據統計,上海交大本部2021屆畢業生赴國防科技單位及部隊就業的共342人,比2020年增加32人,就業人數最多的前三家單位分別是中國船舶集團(80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51人)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43人)。近五年,上海交大本部畢業生赴國防科技單位及部隊就業人數總計已有1139人,呈逐年增長趨勢。從畢業生簽約就業單位的行業類別來看,上海交大就業人數較多的行業主要包括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396人),制造業(736人),教育(617人),金融業(497人),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483人)。按不同學歷統計,本科生和碩士生選擇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就業人數最多,分別為240人和1075人;博士生選擇在教育行業就業人數最多,達472人,其中主要是進入高校從事教學和科研。

可以說,在滬上理工類院校中,回歸實體經濟、流向制造業的就業比重逐步增加。比如華東理工大學近六成畢業生集中在制造業、IT業及科研技術服務業。根據對簽約就業畢業生行業流向分布的統計,2021屆華理畢業生流向制造業的人數比例最高,為38.40%,其后依次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1.43%),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9.60%),衛生和社會工作(8.37%),金融業(7.84%)。分學歷層次來看,畢業研究生相對更集中于制造業和科研技術服務業,進入公共管理部門的比例也高于本科生;本科畢業生從事信息技術服務業、建筑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比例則高于研究生。又如東華大學,按照人社部、教育部行業分類標準統計,2021年畢業生進入制造業、信息傳輸、金融業、教育、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5類行業的比例較高,合計達69.08%。其中,26.95%的本科生、38.95%的碩士畢業生都進入了制造行業,也體現出學校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優秀高層次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成果。

本市地方高校也呈現這一趨勢。上海理工大學2021屆畢業生流向前三的用人單位行業類型是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建筑業,分別占39.13%、13.07%和7.05%,其中流向制造業的畢業生占比較2020年提高7.91個百分點。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服裝產業經濟與管理等44個專業的畢業去向落實率均達100%,全校就業行業分布與學校專業設置及培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