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中國非洲貿易商會官網(中國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时间:2024-05-11 00:56:37 编辑: 来源:

則,堅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經貿關系,不斷為全球貿易持續增長作出貢獻。

中國努力推動多邊經貿關系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積極參與制定和實施國際經貿規則,與各國共同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分歧和問題,促進世界經濟平衡有序發展。

中國是多邊貿易體制的積極擁護者和參與者。自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嚴格信守承諾,為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中國清理并修訂了約3000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涉外經濟法律體系不斷完善,貿易政策的透明度不斷增強。中國依照承諾逐步降低關稅,2005年平均關稅水平已降到9.9%,并取消了大多數非關稅措施。在銀行、保險、證券、分銷等服務貿易領域加快了開放步伐,在世界貿易組織分類的160多個服務貿易的部門中,中國已經開放了100多個,占62.5%,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中國積極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全面參加了各項議題的談判,在農業、非農產品市場準入、服務貿易等談判中,開展一系列多雙邊磋商,為推動發展中成員與發達成員相互溝通、減少分歧,發揮了建設性作用。中國和世界貿易組織其他成員一道,為推動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盡早達成共識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進程正在加快,繼實施“早期收獲”農產品零關稅措施之后,已經于2004年11月正式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2005年7月,自由貿易區減稅進程全面啟動,為實現自由貿易區建設目標奠定了基礎。目前,上海合作組織建設進入全面務實合作階段,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全面啟動。中國還相繼啟動了中國—南部非洲關稅同盟、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中國—新西蘭、中國—智利、中國—澳大利亞、中國—巴基斯坦等自由貿易區談判,并與有關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區協定。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非合作論壇、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亞歐會議、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活動中,中國也是積極和務實的參與者。中國還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或議定書,與110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與80多個國家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成為雙邊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積極參與者。

中國堅持互利共贏的方針,妥善處理貿易摩擦等問題,促進與各國的共同發展。國家間存在貿易摩擦,這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是完全正常的。中國遵守國際慣例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堅持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處理貿易摩擦問題,并在制定和實施國內經濟政策時切實考慮國際因素和國際影響,注意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給外部世界帶來的經濟效應。中國根據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認真考慮中國匯率改革對周邊國家、地區及世界經濟金融的影響,穩妥推進匯率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使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中國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法行為。

不斷發展的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給世界各國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和巨大的市場。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通過投資和服務貿易從中國獲得豐厚的收益。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合作有利于全球資源合理有效配置。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豐富且素質不斷提高的勞動力資源是中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天然優勢。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對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給外國產品、技術和服務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大量機會,中國已成為國際公認的大市場之一。中國對外貿易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互補性很強。中國出口到美國、日本和歐盟的產品中有70%為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從美國、歐盟和日本進口的產品中80%以上是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品。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中國質優價廉的產品,在滿足進口國市場需求的同時,減少了進口國的支出和通貨膨脹壓力,增進了各國消費者的福利。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上有著自己的比較優勢。1997年以來,隨著中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美國消費者每年至少節約數百億美元的支出。過去10年,中國產品使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僅2004年就節省了近1000億美元。

中國對外互惠互利經貿關系的不斷擴大,給中外雙方帶來了巨大的實際利益。1978年以來,中國進口年均增長16%以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三年過渡期間進口了大約1.27萬億美元的商品。2004年,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進口國;進口增加額達1484.7億美元,占全球進口增加量的9%。2004年中國與美國、日本和歐盟的貿易額分別為1696億、1678億和1773億美元,歐盟、美國、日本已經成為中國的三大貿易伙伴和外資的主要來源地。2004年,中國與亞洲國家和地區貿易總額達66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2%,占中國外貿總額的57.6%。中國已成為東盟第四大貿易伙伴和增長最快的市場。

中國巨大的市場為國際資本提供了投資機會,使各國投資者能夠分享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利益。從1990年到2004年,外來投資者從中國匯出利潤達2506億美元。2004年,美國在華投資企業在中國市場實現銷售約750億美元,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出口到其他市場約750億美元。中國美國商會2005年調查顯示,約70%的美國公司在華贏利,約42%的公司在華利潤率超過其全球的平均利潤率。

中國對外投資不斷擴大為東道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機會。到2004年底,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凈額達448億美元,遍及14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對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直接投資達334億美元,占同期全部對外直接投資的75%。

中國開展對外經貿合作有著巨大潛力和美好前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從2001年12月至2005年9月,中國平均每年進口近5000億美元的商品,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約1000萬個就業崗位。今后幾年,中國每年進口將超過6000億美元,到2010年將超過1萬億美元。到2020年,中國市場的規模和總需求將比2000年翻兩番。在這一過程中,世界各國都能從與中國的互利合作中找到自己的發展機遇和巨大商機,這將對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產生重要的積極作用。

我國開放中的走出去戰略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什么問題

中國社科院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完善境外投資促進體系研究》課題組對我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做了調研。調研結果認為,應從新的高度重新認識和定位對外承包工程的作用和地位。應將對外承包工程定位為帶動我國貨物出口、境外資源開發、對外投資、技術貿易的綜合載體和落實“走出去”戰略的最成熟、最可行發展路徑。在“十二五”規劃中應將其作為戰略性重點產業,大力支持和促進其發展。

應從新的高度,重新認識和定位外承包工程的作用和地位

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對外工程承包業務主要是配合對外援助工作,發展緩慢。改革開放后,其發展歷程經歷了從起步到穩步增長,再到入世后跨躍式發展的三個階段。但長期以來,我國政府主管部門對對外承包工程事業在開放型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認識不夠明確,重視不足,往往把這項業務僅作為帶動勞務輸出、獲取承包服務收入的手段。雖然從經濟理論和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看,對外投資是“走出去”的主導形式,但就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和競爭優勢條件看,對外承包工程才是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最主要形式,應以對外承包工程為先導,帶動境外資源開發和對外投資的發展。當前,對外承包工程應該被定位在帶動我國貨物出口、境外資源開發、對外投資、技術貿易的綜合載體,落實“走出去”戰略的最成熟、最可行發展路徑,是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優勢產業,在“十二五”規劃中應將對外工程承包作為戰略性重點產業,大力支持和促進其發展。其主要依據是:

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已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從宏觀角度看,2001年入世以來,我國對外承包工程連續9年保持高速增長,特別是近3年增長速度異常迅猛,營業規模迅速擴大。2009年面對是全球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在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都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對外承包工程逆勢大幅上揚,全年完成營業額同比增長37.3%,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20.7%,達到1262億美元,成為我國外經貿領域的亮點,為穩外需、促就業、保增長工作做出積極貢獻。

從微觀角度看,我國對外工程承包企業目前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近年來,我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在保持成本優勢的同時,加大了技術研發投入,逐漸向EPC(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BOT(建設-經營-轉讓)、PPP(公共部門與私人企業合作模式)等高端業務模式邁進,大型合作項目比重提高,已經成長為國際承包工程領域的生力軍。根據美國權威工程雜志《工程新聞記錄》(ENR)的統計評選,2009年我國有50家企業進入全球225家最大國際承包商行列,其中中國交通建設、中國建筑、中國機械工業集團、中國鐵建、中國水利水電集團5家骨干企業進入美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這顯示了我國工程企業已經具備了與其他國際一流工程企業競爭的實力。

外承包仍是我國目前實施“走出去”戰略中的最主要形式

從我國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三種主要形勢,即:對外承包工程、對外直接投資、對外勞務合作相對比來看,對外承包工程是其中的最主要形勢。

第一,從資金數額上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遠超過后兩者。根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9年底,我國對外承包工程累計完成營業額3407億美元,累計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200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累計完成營業額648億美元,前者分別是后兩者的1.5倍和5.3倍。

第二,分析以上情況背后的競爭優勢原因:首先,近年來由于我國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帶動我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競爭力的快速提升,使該行業快速發展。其次,我國對外投資業務的發展目前還尚處在起步階段,發展不成熟。由于大部分國家人工成本高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作用主要還體現在繞開貿易壁壘、獲取境外資源等方面。再次,在勞務輸出方面,由于絕大部分國家有較嚴厲的就業保護政策,所以勞務輸出的發展空間比較有限。

對外承包工程對出口、境外資源開發和對外投資都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

第一,房屋建筑、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和電力行業在帶動出口和GDP增長方面所占份額最大。這些產業具有的較強“派生需求”和帶動效應,對國產機電設備、原材料和技術服務的出口帶動作用明顯。據商務部資料,2009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帶動出口近300億美元,促進了國內建筑、制造、運輸、金融等多個相關行業的發展,拉動了勞務輸出和國內就業。在帶動GDP增長方面,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每增加1億美元可拉動當年GDP增長4.91億美元,即對外承包工程對國民經濟增長約有1:5的拉動力。

第二,在帶動境外資源開發方面。直接參股或收購國外資源類項目,往往會因政治因素受到外國政府的限制。而通過先在東道國實施承包工程,較好的完成為其修建橋梁、公路、鐵路、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工程,幫助其實現經濟發展,則比較容易獲得東道國政府的信任與認可,會比較順利地實現獲取資源類項目的目的。非洲、中東等資源型國家,有時還會以金屬礦山、油氣資源等作為支付手段,支付我國承包工程企業的工程費用。這都為我國獲取境外資源開發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即在已實施的“以貸款換資源”之外,還可以“以工程換資源”。

第三,對外承包工程向高端模式轉移,帶動對外投資。目前我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開始逐漸升級業務模式,擴大海外投資,在帶動投資方面的作用日益顯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