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貿易戰美國損失了什么(中美貿易戰對美國也有影響吧?)

时间:2024-05-20 08:05:34 编辑: 来源:

美國實行貿易戰也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損失,為什么美國還要做?

中美貿易關系自從兩國建立貿易關系以來就在摩擦和曲折中發展。一年一度的最惠國待遇審議,與貿易有關或者無關的人.權問題,正是中.國“入世”前中美貿易關系特點的真.實寫照。中.國“入世”隨著兩國經貿關系的發展,貿易摩擦出現的頻率反倒有所增加,美國成為了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國.家。美國公.司對海外競爭對手提出的傾銷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國。盡管龐大的美國市場和迅速崛起的中.國市場,以及日益密切的經貿往來,使得這兩個國.家相互之間存在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如此激烈的貿易摩擦,不禁讓人擔心中美經貿關系的前景。美國貿易不是單純的經濟決策,而是經濟利益和政.治現實的平衡。

貿易摩擦的經濟分析

引起中美雙方貿易摩擦的原因和類型歸納為五種:因一方某些進口激增或者進口限.制引起的微觀經濟摩擦;雙方貿易不平衡導致的宏觀經濟摩擦;與國際投資有關的投資摩擦;因雙方貿易制.度不同引發的摩擦;因為技術性貿易壁壘引起的技術摩擦。實際上,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貿易摩擦在所難免。我.國是發展中的大國,市場經濟制.度還不完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和美國都有很大的差異,出現一些貿易摩擦屬于正常現象。

中美建交特別是中.國的“入世”促進了兩國經濟貿易往來,但長期存在于兩國貿易關系中的一些問題,例如匯率問題、貿易不平等問題等,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隨著兩國經濟融合進一步加深,雙方在制.度還會發生很多的碰撞,產生各種問題。

近年來,隨著中美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雙邊貿易摩擦也呈現日益加劇的趨勢。貿易不平衡、紡織品特保、對華反傾銷等問題構成了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內容。中美兩國經濟利益的爭奪、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的回流以及美國對中.國的戰略遏制等是雙邊貿易摩擦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貿易摩擦對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消極影響。

中美貿易摩擦主要是以微觀經濟摩擦為主,但還會擴大到其他領域。2003年的人.民幣匯率問題已經是宏觀經濟摩擦,而且一直持續到現在。正如“入世”并沒有減少中美貿易摩擦一樣,“入市”也難以保證中.國不會面.臨或多或少限.制。未來的中美貿易可能擴展到包括勞動標準、補貼、衛生檢驗標準、安全問題、貿易不平等、與投資和貿易有關的制.度安排等多領域中。

貿易摩擦政.治分析

1、公平貿易取代自.由貿易。美國在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這段時間的主調是自.由貿易。70年代以后因為巨額貿易赤字等問題開始轉向公平貿易政.策,其基本觀點是認為美國市場開放度遠遠高于別國。而最終美國從中增強了自己的競爭力,而且常常借此來以經濟手段來制裁其他國.家,這就導致別的國.家不服,從而貿易摩擦就產生了。

2、偏重雙重標準和單邊標準主.義。這種雙重標準和單邊主.義行動,很容易招致其他國.家的報復行動,貿易摩擦就在所難免了。

3、利益集.團對貿易政.策有重要影響。各種利益集.團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和利益積極影響美國立法和其他政.策決策,對直接或間接關系到其成員的公共關系決策施加影響。在美國的特有制.度下,我們經常會看到,對于有利于美國的事情,美國政.界睜只眼閉只眼,而對于不利于美國的事情,哪怕僅僅影響到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也立刻會有反.對的意見。

4、國.會管理貿易。美國的憲.法規定,國.會有管理同外國貿易的商.務合同,并制定和征收關稅。美國的行政部門更具國際視野卻不能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更注重本地區利益的議員卻可以對外貿易政.策,因此貿易保護主.義經常得到體現。

5、代言制.度。在美國的民.主制.度下,議員和政.府官.員往往是某種利益的代言人。在選.舉的制.度下,個人影響力和知名度對于前途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美國的政.界人.士不是本人擁有巨額的財產就是能得到他人的資助。官.員當選后,資助的要求就可以得到體現,因此就很容易因為某些官.員的一些利益而導致貿易摩擦

美國貿易戰帶來的不利影響?

7月6日,美國政府執意妄為,對34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征25%關稅,打響了經濟史上規模最大貿易戰的第一槍。7月11日,美方又公布擬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征10%關稅清單。美看似有恃無恐,殊不知打貿易戰沒有贏家。中美是世界前兩大經濟體,挑起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美國必將自食惡果。

第一,動搖美國的國家信譽。中美高級別經貿團隊進行了4輪艱苦磋商,達成了共識,還發表了不打貿易戰的聯合聲明。言猶在耳,美方數天后就食言而肥,翻臉比翻書還快。中國古人云,“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美國如此出爾反爾、言而無信,其他國家還怎么有信心同它打交道?

第二,損害美國的經濟利益。一是美消費者將為貿易戰買單。中美經濟高度融合,美國向中國揮舞貿易大棒,實際上是將關稅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據統計,如果美進一步擴大征稅,將直接使美消費者價格指數上升1個百分點以上。二是美國在華企業利益受到沖擊。美方公布的340億美元征稅清單中,有200多億美元的產品來自在華外資企業,其中美國企業占有相當比例。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實則打了許多美國企業的臉。三是打翻大量美國民眾的飯碗。穆迪首席經濟學家贊迪認為,迄今宣布的關稅措施到2019年底將使美損失14.5萬個就業崗位,如果將關稅擴大到額外1000億美元中國產品,美將損失50萬個工作崗位。四是錯失中國廣闊市場。中國已是世界上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最大的國家,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境外旅游市場以及第二大醫療、藥品市場和電影放映市場。美國與中國打貿易戰是自己關上了許多美國產品通往中國市場的大門。

第三,傷及美國的國際形象。美國政府認為全世界都在占美國便宜,生生將“美國第一”變成“美國唯一”,雖可能短期獲益,但其唯利是圖、自私自利的嘴臉已大白于天下。美國執意打貿易戰,不僅把槍口對準中國,還掃射了歐盟、加拿大、墨西哥、印度、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這種典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行徑損害了全球供應鏈,破壞了多邊貿易體制,也會沖擊美國的軟實力。美參院外委會主席柯克接受采訪時說,美國對多國征稅的措施將導致全世界團結起來對抗美國。

很多分析認為,美國政府發起這場貿易戰,很大程度上旨在為11月中期選舉加分。但正如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所說,美國在對世界開火的同時,也是在對自己開火。打貿易戰給美國造成的多重傷害勢必會對美國農民、工商界、消費者等產生反噬效應,從而對共和黨的選情造成負面影響。據報道,美國商會已公開發起反對美政府關稅政策的活動,將在中期選舉中出資數百萬美元幫助支持自由貿易的候選人當選。

當然,中國在這場同美國的貿易戰中也會遭受損失,但我們不得不作出回應。無論是維護自身利益,還是捍衛多邊貿易體制,無論是反擊美國為打貿易戰而給中國扣上的莫須有帽子,還是推動美國各界更客觀準確地了解中國,無論是堅持平等相待的國與國相處之道,還是守護以誠為先的處世原則,都需要中國結結實實地給美國迎頭痛擊,讓美國痛定思痛,真正認識到自己打貿易戰對美國、別國和世界都是災難,從而懸崖勒馬,迷途知返。

在與美國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較量的過程中,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中國的一邊。

來自《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22日 03 版)

貿易戰中美和談,貿易戰對普通民眾有什么影響?

中美貿易戰,誰都逃不過這件事帶來的影響。失業,生活的吃,這都是直接影響。由于美國限制了中國對美國許多產品,并且加以征收稅收。這些產品多是鑄鐵污水管配件、鋁箔產品、中國鋼鐵等等之類。這些東西多半是生活用品,銷售渠道出了問題。公司就不得不止損,裁員僅僅只是第一個結果。

隨著公司日漸的虧損,沒有辦法,只能宣布破產。失業人員也就越來越多了。本身中國的工作就是屬于人多肉少的地步。但是說白了,影響的只是美國相關限制的那個連鎖產業。所以沒有從事哪方面的人員也很感受到貿易戰帶來實質性重大損害。據我所知,在去年的額貿易戰中,國內許多小公司宣布破產。作為普通民眾來說,我們并不想進行貿易戰的。但是,美國既然已經宣布挑戰書,我們不怕事。

本來美國限制我國的零售產品。按理說我們應該會堆積很多貨物,在一定程度上說可以說是通貨膨脹。那么我們是不是隨著物價的降低,生活水準是不是會更好呢?也不是的,因為失業人員的增多,貧窮限制他們的購買力。沒有經濟的條件下,再便宜的物品都會是昂貴的。作為普通民眾來說,雖然這場貿易戰給我們帶來一些當時的不便。但是,影響力也沒有那么嚴重,因為,畢竟我們國力擺在那里。當時的影響,僅僅只是因為美國突然的限制帶來的時限影響。

美國歷史上曾發動過哪些貿易戰

1、拖垮蘇聯的貿易戰

蘇聯和美國這一場貿易戰可謂曠日持久。雙方自二戰結束后開始就明爭暗斗,1949年正式開始,80年代進入白熱化。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在暫時穩住美元霸權后,開始對蘇聯發動更加全面的貿易戰。

具體做法是,抓住每一次機會限制西方對蘇聯的技術出口,遏制并打擊蘇聯可以換取外匯的經濟領域。經過精心策劃,美國把蘇聯的石油產業作為打擊對象。

2、四招重創日本

盡管美國和日本現在是貿易上的好伙伴,兩者在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間也曾產生過貿易摩擦,而且與現今中美貿易摩擦有相似之處。日本在1955年加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后逐步實行“走出去”戰略,伴隨著制造業的迅速崛起,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與美國頻繁發生貿易摩擦。

在出口導向經濟戰略引導下,日本連續10多年對美保持貿易順差,并且數額逐年增加。1970年,日本出口貿易額為189億美元,16年后增至2108億美元,基本與美國(2173億美元)持平。在此期間,日美之間貿易摩擦進一步尖銳,范圍也逐步擴大。

50年代摩擦的焦點是紡織品,60年代轉而變為鋼鐵,70年代時,彩電成為摩擦的中心。美國不斷對日本實行貿易限制的同時,日本也同樣限制來自美國的農產品進口,包括牛肉、有機食物等。

80年代,美日貿易的摩擦對象導向汽車產業,嚴重觸及美國國內的支柱產業。1978年,日本對美汽車出口超過150萬輛,在1980年達到192萬輛。美國從日本進口的汽車占汽車總進口的80%,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高達20%。

來自日本的競爭使得美國政府不得不為本國汽車行業提供10億美元的補助。1979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完全開放國內汽車市場,日系汽車制造商在美國建廠以及自愿接受出口規模限制。

1980年5月,日本政府統一減少對美汽車進口關稅,并在1983年同意對出口美國汽車輛數設定上限,1981年的出口上限為168萬輛,1991年為230萬輛。盡管如此,日本對美出口仍然優勢巨大,恰逢美國國內經濟出現衰退,經歷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重創,還面臨著財政赤字與貿易赤字的雙重困擾,美國對日本的經濟優勢逐步喪失。

3、因香蕉和歐盟齟齬

相比東歐和日本,美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摩擦的起源更“生活化”一些,雙方因香蕉進口配額的矛盾在食品領域展開貿易戰。

1993年,歐盟成立統一的內部市場,制定了一整套香蕉進口制度,通過許可證制度、配額制度等對香蕉進口進行限制,并給予歐盟國家原來在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國家以特殊優惠待遇。

這引起了美國的強烈反對美國認為歐盟的規定偏袒了與歐洲國家關系密切的一些非洲、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