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貿易和工貿一體的區別(廠商和企業有區別嗎?)

时间:2024-05-20 05:27:08 编辑: 来源:

工貿一體的工廠和工廠,外貿公司有什么區別

工貿一體的工廠和外貿公司的區別是外貿公司具有進出口權,綜合業務能力比工貿一體強。

工貿一體是指經營范圍不僅是自廠生產的產品,有的可以具有進出口經營權,但和外貿供公司比起來,經營范圍小得多。

工廠概念比較大,可以指工貿一體,也可以指單品種單純性產品工廠也可以指多樣性產品工廠,有的也可以具有進出口經營權。

工貿公司、外貿公司的辦理、工貿公司的辦理所需材料具體如下:

1、使用附件傳送、快遞或其他方式提供本人和投資人的身份證復印件,說明公司注冊資金的額度及全體投資人的投資額度,準備好至少5個公司預先名稱;

2、需選擇就近銀行進行注資手續;

3、需攜帶身份證前往工商所簽字驗證;

4、所有證件辦理完畢后需選擇就近銀行辦理基本賬戶和納稅賬戶;

5、其他所有手續由相關部門完成。

外貿公司是指有對外貿易經營資格的貿易公司,外貿公司的業務往來重點在國外,通過市場的調研,把國外商品進口到國內來銷售,或者收購國內商品銷售到國外,從中賺取差價。外貿公司做一些沒有進出口權單位的進出口代理,收取代理費。 這一系列貿易活動首先是要在有進出口權的前提下才能進行,整個過程中要通過的環節一般是海關、商檢、銀行、外管局、退稅科、國稅、政府主管部門等。

工廠又稱制造廠,是一類用以生產貨物的大型工業建筑物。大部分工廠都擁有以大型機器或設備構成的生產線。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即使用機械化勞動代替手工勞動的資本主義工業場所。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營業執照如何由貿易型改為工貿型?

一,首先把舊的稅務登記證正、副本帶上,交回稅務機關,營業執照變更后,30日內變更稅務登記證。

二,變更營業執照,帶如下資料:

1、帶公司股東會決議、修改后的公司章程、公司法人身份證、委托書、委托代理人身份證、新公司地址房產證明材料、房屋租賃合同到工商局申請辦理變更,變更批準后,會給你出一個變更登記單,很薄的一頁紙,要保存好!

2、帶著變更登記的原件和復印件,代碼證正本副本原件IC卡、新頒發的營業執照副本原件和復印件、法人身份證、代辦人身份證原件復印件、公章,去質量技術監督局(或者辦事大廳)辦理組織機構代碼證的變更。

三,直接到當地工商部門辦理。 需填寫工商所發的表格(變更的內容都填在表上)并蓋上公章,二次去時帶上營業執照正本及副本原件及表格去工商所交納工本及手續費(從銀行卡上扣除),工商所會通知你什么時候來拿新的營業執照。

營業執照變更意味著稅務登記證也要變更的,在辦好新的營業執照后,帶著新的營業執照去稅務所辦理稅務登記證的變更吧。來自網頁,僅供參考!

廠商和企業有區別嗎?

工廠代表有生產能力,公司不一定,如貿易公司也是公司,但不是工廠,因為它沒有生產能力,另外有個共同的地方,均由法人代表注冊,通過國家認證的,但是成立依據的法律法規不同,公司是依照國家《公司法》的規定成立的。工廠則顯然不是這樣,但也是企業組織模式之一,現實生活中,有向公司逐漸靠攏的趨勢,公司制的工廠越來越多。公司是具有法人的機構或企業。工廠只是一個實體,沒有法律上的意義。工廠一般產品局限性較大,產品受自己設備、信息來源、內外在環境影響較大。一般它們的價格是每一家工廠自己成本為依據,未必就是最低的價格。相反,公司就不同了,對任何一種產品,他都一定有幾家的供應工廠,它可以搜集不同工廠的報價,權衡每一家工廠的特點,綜合客人的要求,給出最合理的報價。

去工廠做外貿好,還是去外貿公司做外貿好

10年外貿資深人士分析:上班去工廠和外貿公司到底哪個好?

首先簡單做一個自我介紹:我在義烏商業圈打拼了10多年,也見證了工廠和外貿公司在這10年間的變化,也都在工廠和外貿公司工作過,但是最終我選擇了哪個,相信看完了接下來的內容,自會見分曉。那么接下來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2017年的今天,已經不是10年前的義烏了,所以我會將10年前和目前的工廠和外貿公司做一個分析,幫助你真正意識到到底去工廠還是外貿公司。

2008年時工廠和外貿公司的區別

工廠:銷售、生產、售后為一體(有產品),大部分工廠還都沒有進出口權;

外貿公司:服務型,幫客戶找廠家,擁有自主進出口權。(無產品)

工廠:優點:大部分工廠專注于銷售和生產,有自己的產品. 談判有優勢缺點:1.沒有意識都擁有自主進出口權,出貨必須要經過外貿公司. 2.工廠環境還屬于粗制濫造,工作環境不夠好。

外貿公司:優點:1.擁有進出口權,因為外商必須要有進出口權的公司才能出貨,當時的工廠都沒能意識到這一點。2.工作時間比較自由,工作環境更好。缺點:1.沒有自己的產品,通過退稅維持開支。2.沒有產品,銷售和個人技能的鍛煉不足。

10年后,

2017年工廠和外貿公司的區別:

工廠:工廠+貿易=工貿一體,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擁有了產品的同時,也有了自主進出口權。

外貿公司:仍就是服務型,幫客戶找廠家,擁有自主進出口權。(無產品)

未來工廠和外貿公司的未來走向:

隨著工廠都意識到自主進出口權的重要性,外貿公司作為10年前工廠的分支,將會被收回,因為工貿一體的企業才是一個完整的企業,是一個能走向世界,實現中國夢的企業。想必這就是為什么很多開外貿公司的人都想開工廠了吧,但是好的工廠不是一日兩日形成的,是通過幾十年沉淀出來的。

如果您現在還在猶豫到底是去工廠還是外貿公司,以下是我的建議,因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1. 外貿公司 VS 工貿一體,有一定規模的企業: 去工貿一體的企業,是可以真正意義上實現個人價值。但不要去空殼企業,因為有的企業名聲雖大,但虛而不實,不建議去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因為大部分龍頭企業都是政府扶持的。

2. 外貿公司 VS 工廠:5.5開,這時候不是選企業,而是選老板和你將要公事的同事,他們會決定你未來事業的高度和長度。所以需要你去面試。

總結:為什么義烏都是企業越做越大,但是外貿公司做大的卻屈指可數。未來仍就是這樣,好的企業越做越大,適者生存。想必你已經猜到我選擇了哪個吧?不過無論平臺怎樣,自己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和亞洲四小龍國家之間貿易有何互補性

提及經濟轉型,就不得不提亞洲四小龍。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香港先后三次承接以美國、日本為主的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成功使其自身產業結構遞次向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從而步入或接近了發達經濟的行列。其經濟增長的速度之高、持續時間之長,在世界范圍內絕無僅有。

但是,位于東亞的這幾個小小半島或島嶼,為什么在這個時期能夠像希臘神話般迅速崛起?

“東亞奇跡”沒有共同模式

眾所周知,亞洲四小龍的地域面積都不大,人口稠密,經濟底子較薄弱,自然資源也不豐富,科技也不十分發達。它們的經濟騰飛在過程和手段上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做法和經驗。全面參與國際分工,走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道路,是它們的共同特征。

但是,這并不能說它們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相同的。在政府干預經濟上,香港開始是采取“自由經濟”政策,而新加坡則早就非常重視政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干預。臺灣和韓國雖然在政治體制、國家機器設置等方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兩者在經濟發展的起點、階段、重點等方面又有著很大的不同。

另外,即便都實行的是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這四個國家和地區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新加坡的出口導向,主要倚重于外國投資者帶來的技術創新,香港則主要得益于金融發展與自由貿易,而臺灣和韓國,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起了關鍵性作用,臺灣通過引進外國投資與當地企業合作的方式獲得技術,韓國則著重購買成套技術設備,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改造、創新。

所以研究亞洲四小龍,人們最常用的是“香港模式”、“臺灣模式”、“韓國模式”和“新加坡模式”,而沒有“四小龍模式”這種籠統的提法。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是一個資源匱乏、面積只有700平方公里、人口500多萬的城市型島國。1965年剛剛建國時,工業基礎落后,失業率極高,整個國民經濟水平非常低。但在短短幾十年里,經歷多次經濟轉型后,迅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回顧新加坡經濟發展史,不難看出,差不多每十年新加坡就要進行一次經濟轉型。從上個世紀60年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70年代的經濟密集型產業,80年代的資本密集型產業,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產業,一直到21世紀初發展為知識密集型產業。

新加坡轉型成功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即政府主導和引進利用外資。

政府干預經濟是件非常微妙的事,如果干預恰到好處,則能促進經濟發展,如果干預不到位或過頭,則極有可能成為引起經濟動蕩的根源。新加坡政府干預經濟的成功可歸功于三點:第一,它采取的干預和調控方式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比如在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的時候,它一般會出臺一系列稅收、補貼政策,而不會以指令性規定直接干預。第二,對于國民相對公平的法律體制是新加坡經濟模式的核心之一,也是政府的重要工作重心。政府非常注重創造良好的環境,讓每個公民都有一個獲取公平待遇的機會,在新加坡,凡滿18周歲的公民只要踏入社會,政府就會提供一套舒適的公家住房。第三,新加坡政府的廉潔高效世界公認。據2009年透明國際調查結果,新加坡政府在廉潔程度上排世界第三。

外資在新加坡經濟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據了解,目前,有來自歐美日等地7000多家跨國企業和科技伙伴在新加坡設立了分支機構,其中60%的投資者在新加坡設立了其區域總部。政府最新統計表明,在新加坡的GDP中,有42%由跨國公司創造。

引進外資,新加坡有自己一套做法。它有一個經濟發展局,負責向全球推銷新加坡,招商引資。還在美歐等世界各地常設招商引資機構,派駐“精英”,像間諜一樣長年累月搜索思考各類信息,走訪著名企業高層主管,說服投資者到新加坡投資。同時,它也非常注重修內功,引進外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基本條件。它針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引資政策,并且在不同時期靈活調整政策,從而幫助本國實現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新加坡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韓國模式

韓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經濟轉型升級,用了20多年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100多年工業化歷程,一躍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崛起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跡”。

韓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經驗可概括為三點。首先,大力推行企業集團化和品牌價值戰略。為了實現經濟增長目標,20世紀70年代起,韓國政府采取各種財政、信貸、貿易等優惠措施,扶持了一批大型企業集團,減少了資本的分散性和不節約性,提高了資本集中度。新產品開發的技術優勢加上成功的外觀設計,使得韓國不少產品成為世界著名品牌。韓國也已從一個典型的廉價產品制造商轉變為一個高端產品創造者。

其次,優先發展“戰略產業”。1972-1979年,韓國的產業政策傾向于重工業。確定了鋼鐵、纖維、汽車等十大戰略產業,保證了產業結構從輕紡工業向重工業的順利過渡; 20世紀80年代后,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韓國提出發展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進入21世紀,又把信息技術產業作為韓國的重點發展產業,并出臺了“促進信息化基本計劃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