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購買海外節點犯法嗎(用國外節點犯法嗎)

时间:2024-06-10 11:43:05 编辑: 来源:

用國外節點犯法嗎

不犯法

這個只是做一下網絡加速,沒有法律是禁止這方面應用的

法律依據:《信息安全條例》第十二條:互聯單位、接入單位、使用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的法人和其他組織(包括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聯網的單位和所屬的分支機構),應當自網絡正式聯通之日起三十日內,到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指定的受理機關辦理備案手續

出售ssr節點違法嗎

是一般行政違法行為。

“買粉絲”提供SSR軟件和服務的行為,該行為在性質上不屬于非法經營電信業務的行為,而只是一種違法電信活動。1.提供SSR“買粉絲”軟件和服務不屬于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業務。2.提供SSR“買粉絲”軟件和服務也不屬于其他電信業務。3.提供SSR“買粉絲”軟件和服務的行為,在本質上屬于一種違反網絡審查秩序的違法電信活動,不屬于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電信業務行為。

生活中我們為什么叫買“東西“而不叫買“南北“?

小時候我也總是納悶為什么買東西要叫買東西,還不叫買南北?后來懂了也就沒再深究了,前幾天我的小外甥女就又再一次問我這個問題,不禁感嘆道自己已經老了啊,在聽我娓娓道來吧。

買東西之所以叫買東西,這個跟古人把東,西,南,北,中這五個方位分別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一直以來,我們所用來器具都是運用金屬或者是木材所制成的,所以說這個買東西就到買東西還是有一定的講究的。

就像所看到的一樣,東呢就是代表著金屬,西呢就代表著木材,能用籃子裝下的就只有金屬金和木材,所以叫東西。而籃子稱不了水,水在里面就會漏出來,籃子遇見了火就會被燒掉,那南是代表著水,北代表著火,所以稱不了南北。

一直延續到后來,東西也就成了一切所有“東西”的代名詞了。因為這個還有著一個趣事呢,就是當時清乾隆年間,當時的時候乾隆就問紀曉嵐,為什么是用籃子稱東西,而不是用籃子呈南北呢?上面那個解釋也是紀曉嵐給出的答案,目前尚且還不知道這個答案的對與否呢,但是這個答案確確實實是很有道理的。

買東西的由來是來自于世貿發展的唐代,西市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市場和時尚娛樂的中心,買東西一詞也就是起源于在哪個時候,物產豐厚,開元盛世里。

在通俗的說也是用貨幣兌換取的貨物商品。

清朝是怎樣滅亡的

大清之亡,確實有些突然,似乎一紙退位詔書就教它亡了!

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在武昌突然爆發,雖然南方多省(包括北方的山西)宣布獨立,可清朝在北方還擁有強大的兵力,并積極調兵遣將,往南開進,準備鎮壓反叛的獨立省份。在時人看來,革命要想成功,必有一番大戰要打。卻不料,清帝忽然頒發詔書,自己宣布退位了,大清竟然“在一夜之間亡”了!

可以說,清朝的亡國,表面看是“亡于旦夕”,然而強大的清帝國不是一朝一夕變成紙老虎的,滿清皇室失去了天下控馭力,是有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的,大體有四個節點:

清朝的天下,由武力征伐而來,是少數人(滿洲及八旗)對多數人(主體是關內漢人,還有回藏蒙等“藩部”)的統治。當它的政權穩固之后,必然以暴力鎮壓為基石。

清朝的政治體制,是不平等的體制,一切權勢向滿洲傾斜,對漢人、漢官、漢軍(綠營)始終是防范的。這一體制,自康熙以來,已異常成熟,外表看起來十分穩固。直到太平天國運動驟然興起,清廷才猛地發現,它的統治基礎――滿洲軍政集團已經完全腐朽,大清的統治搖搖欲墜,它不得不起用漢官募勇練兵。十余年后,當由漢人控制的湘軍、淮軍最終鎮壓了太平軍和捻軍,漢官也在清代歷史上第一次在政治上取得了對滿洲的優勢地位。此為第一個節點(1851-1862)。

隨著戰亂的平息,清朝進入所謂“同治中興”的時期,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的二十余年里,國內局勢大體穩定;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氣象。然而,官場腐敗不堪,體制頹敗,整個社會暮氣沉沉。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最高統治集團,在政治上仍以強化中央集權(實際上也是滿人的集權)、防抑漢人為主要策略。這就決定了,清朝根本不可能起衰除弊,實現國家的真正開放和中興。可是,時勢已大變,清朝已無法阻止漢人在統治集團內的優勢繼續擴大,地方封疆大吏,大半皆為漢官,政治軍事資源持續性地流向漢官,過去的政治平衡完全被打破了。只是因為沒有外力的推動,深刻的危機一時還被小心的掩蓋著,人們得過且過。

二十年的“洋務運動”營造的中興假象,最終被甲午戰爭一指戳破。清朝敗得一塌糊涂。對外戰爭的失敗,引發了國內危機的爆發和加劇,國內變法聲音高漲起來。于是有了公車上書,有了戊戌變法。

可是戊戌變法才百日就失敗了,統治集團由的分裂公開了。變法被扼殺后,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漆黑,幾年后(1900年)的八國聯軍之變,便顯得毫無意外。清朝再次恥辱性的失敗,更向世人宣告了它統治的無能;庚子之變更重要的后果是,清朝從此開始失去統治的合法性,反清運動從此風起云涌。此為第二節點(1894-1900)。

庚子以后,世界已進入二十世紀,海外革命運動興起,并很快在國內燃起星星之火。過去反清只是一般意義上的“起義”,反朝廷,而新的民主革命運動卻具有民族革命的鮮明特點,它反清且排滿,孫文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直戳清朝統治的最大軟肋。在二十世紀之初,清朝面臨的最根本問題,表面看是它是否順應民情,實行憲?政,本質上卻是滿洲貴族如何繼續維持滿蒙對絕大多數漢人的聯合暴力統治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是無論任何改革都無法回避,也是它無法解決的。

對此,光緒變法時曾有所涉及,而光緒本人似乎也愿意接受限制君權的立憲制,因為限制君權總比失去君權要好。然而慈禧用武力鎮壓變法后,事實上也拋棄了這個選項,雖然在1905年后,立憲成為全社會的熱門話題,慈禧本人也表達了相當程度的興趣和支持,然而欲使之讓渡權力,根本是不可能的,最終“皇族內閣”騙局曝光,清朝已經失去了任何變革的機會。此為第三節點(1900-1908)。

既然立憲之路已被堵死,清朝只有依靠武力續命了。可是,自袁世凱小站練兵,清朝的兵權便已落入漢人和軍閥(軍事強人、軍事實力派)之手。滿洲的強硬派手中無兵,只好采取暗殺等恐怖主義手法去除掉政敵,同時更被革命黨的恐怖主義刺殺或嚇得要死。這種復雜的危機,即便是康熙復生也難以挽救(皇帝不稱朕前面答題曾討論過這個問題),何況此時在位者,只是一個三歲幼兒!

慈禧在臨死前,不顧嚴峻的危機,竟然立一個小孩為帝,此舉幾乎等于主動放棄政權了,令袁世凱等拍手稱快。

當辛亥革命的槍聲忽然響起,近半國家分裂,而掌兵的實力派又陽奉陰違,謀求自己利益,還動不動拿亡國故事嚇唬孤兒寡母,隆裕太后只是一無見識的女流,她樂得趕緊退位,帝國在她眼里簡直就是個燙手山芋,丟得越早越好!大清的最后三年,朝里朝外,充滿了混亂,清朝所做的,似乎只是等待亡國那一天的到來了。此為第四節點(1908-1911)。

到1912年隆裕太后以宣統皇帝的名字宣告退位時,“普天之下”,除了少數幾位遺老和愚忠之臣,還有幾人擁戴大清?在人們看來,大清只欠一亡,其亡,適得其時,不值得憐惜。

清朝統治的薄弱在太平天國以來暴露無遺,并隨著外患的日益加劇其統治基礎不斷削弱,故大清之亡,如山之崩,它的基礎早空了,退位只是從山巔最后滾落的一塊巨石而已。所以,清之亡,似為突然,其實一年都不突然。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