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貴州白酒出口貿易的現狀(中國有哪些豐富的物產)

时间:2024-05-01 08:03:14 编辑: 来源:

中國白酒現狀?

1/現狀:

受國家產業政策的限制,白酒行業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快速發展后,總產量開始不斷下降。白酒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經營分散的狀況依然存在,導致企業缺乏創新,營銷混亂等問題出現。各地方對當地企業的保護是白酒業秩序混亂、市場分割及不能真正實現優勝劣汰的重要原因。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調控和加強執法力度是凈化經營環境、實現公平有序競爭的重要保障。從目前看,由于消費需求趨穩,行業總量目標基本限制到位,因而行業發展將保持基本穩定。

問題研究

三大問題日漸突出造成白酒行業現狀不容樂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結起來主要是生產問題、營銷問題和地方保護三大問題。

生產問題。產品缺乏創新白酒業生產中的問題主要是在消費稅調整后被充分暴露出來了。在這次稅收調整中,國家取消了以外購酒勾兌生產酒的企業可以扣除其購進酒已納消費稅的抵扣政策,這使一些白酒企業叫苦不迭。原因何在? 勾兌作為一種白酒生產工藝無可厚非,事實上,采用液態發酵利用串香勾兌液態酒因為具有降低成本和節糧優勢已得到了專家的肯定。但由于純糧釀造酒仍然是當前消費的主流,所以不少企業采取勾兌方式生產白酒。可以說,勾兌暴露出來的本質問題是我國白酒企業對產品研發缺乏投入,產品缺乏創新。中國白酒歷史悠久,香型豐富,有醬香、濃香、清香、米香、鳳香、豉香、芝麻香、兼香型等。但由于追求產量,不少企業盲目采用工業化手段,使各種酒的生產工藝越來越雷同,一些企業盲目跟風,仿效代替了嚴謹的產品開發程序。不管是中小型企業,還是大型骨干白酒企業都存在著這一問題,只要有一種產品賣得好,就立即仿而效之,不管是產品、還是包裝,甚至是名字,幾乎是一模一樣。由此在經歷20多年后,白酒的香型越來越少,而今幾乎已經變成濃香型酒一統天下了。但市場經濟,尤其是現代市場經濟,需要個性化、多樣化的產品以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企業不能只在營銷環節上動腦筋,其實,任何產品或品牌的創造都是系統工程,僅在營銷環節上下工夫是無法從本質上創造出產品的差異性的。

營銷秩序混亂。白酒業的混亂主要來自于終端的營銷混亂。為了制造差別,實現銷售,廣告戰、促銷戰、價格戰成為酒類企業常用的方法,導致白酒終端環節的門檻越來越高,在酒店里通過給服務員"開瓶費"方式搶占市場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目前普遍存在,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的負擔,特別是一些企業為了在短期內占有市場,或采用不斷讓利給經銷商的做法,或采用廣告"狂轟亂炸",一度成為中央電視臺標王的"秦池酒"、"孔府酒"在經歷了短短3--4年時間就很快沒落了。而它們所帶來的影響使白酒企業不斷陷入新的促銷大戰中不能自拔,就象穿上了"紅舞鞋"不停地旋轉。目前,為了促銷,很多白酒企業采用了有違誠信的做法。"造祖"現象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種,今天一個"窖",明天一個"池",令人難識真偽。而這種陳釀酒遍地開花的狀況其實是對消費者的誤導。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潘裕仁指出,白酒的儲存并不是越長時間越好,普通香型的白酒到5年以后,口味變淡,香味減弱,醬香型陳酒是好酒,而存放多年的濃香酒是否是好酒目前專家還有爭議。專業生產企業在這方面焉有不知之理,但企業為了創造賣點,利用了消費者某種不成熟的消費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白酒的聲譽,也使企業間的競爭陷入怪圈。

地方過分保護。地方保護是白酒業秩序混亂、不能真正實現優勝劣汰的重要原因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白酒企業一直是一些地方的財政支柱,有的地方甚至流傳,"要當好縣長,先辦好酒廠"。在"投資小、見效快"的利益驅動下,一些地方不斷新建、擴建白酒項目,造成酒廠數量多但規模小,產品供過于求。一些地方為了保證地產酒的銷量甚至限制外來產品的進入,或是對外來品種收費;有的地方為了提高本地酒的競爭力,則采用返還消費稅的辦法。此種種做法,嚴重阻礙了全國性市場的形成,造成了經營環境的嚴重不公平。

投資策略

名優公司可關注。目前兩市共有13家白酒類上市公司,這些公司的業績在過去一直是兩市的佼佼者,但2001年白酒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僅有0.2847元,同比下降39.68%,而且首次出現了有公司虧損——長興實業每股收益-0.207元,寧城老窖每股收益-0.126元,如果沒有補貼收入皇臺酒業公司也將虧損。

從去年白酒類上市公司經營情況看,存在如下問題:

一是主營收入減少。由于行業秩序混亂,經營環境較差,企業經營難度增大,導致13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主營業務收入下滑,其中皇臺酒業和寧城老窖下降幅度都在20%以上。

二是毛利率下降。2001年5月新消費稅實行后,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即下降了3.02%,古井貢、沱牌曲酒、五糧液等的毛利率跌幅都在10%以上。

三是三項費用大幅增長。白酒上市公司三項費用平均同比增長15.33%,其中皇臺酒業、寧城老窖等三項費用增幅在50%以上。

四是償債能力特別是短期償債能力變弱。其中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分別同比下降13.88%和13.46%,經營性現金流同比減少16%,其中皇臺酒業、寧城老窖、長興實業每股經營性現金流為負數。

白酒類上市公司的這些問題與白酒行業的現狀基本一致,在短期內難以改變。

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看。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許多白酒企業效益呈現不斷下滑的態勢。第一季度除貴州茅臺外,白酒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均有不同程度下滑,以湘酒鬼、皇臺酒業和山西汾酒為首,大多數公司凈利潤跌幅在10%以上,蘭陵陳香已預測中報將虧損。按照這一趨勢,預計中報白酒業的平均收益將較去年同期減少35%以上。在現在這種局勢下,投資白酒類上市公司宜關注以下幾點:從成長性看,生產高檔白酒的公司境遇好于生產低檔白酒的公司。因為中高檔白酒的消費者品牌忠誠度相對比較高,其市場競爭也相對規范些。同時由于價格比較高,中高檔酒承受的從量稅占其主營收入的比重會小一些,利潤的減少幅也會小一些。特別是主業經營出色的中高檔酒類公司將保持一定的成長性,建立在品牌美譽度和顧客忠誠度基礎上的五糧液、貴州茅臺等名優白酒生產企業仍有望保持優良的業績。 從政策影響看,今年消費稅的影響相對更明顯。2001年白酒消費稅調整是從5月份開始的,主要對下半年的業績產生了影響,因而今年消費稅對白酒類上市公司利潤的減少作用將更加顯著。特別是上市公司所得稅優惠被取消,將直接使大多數酒業上市公司凈利潤減少,當然對沒有享受過所得稅優惠的貴州茅臺等公司則沒有影響。

從重組機會看。有虧損可能的上市公司可能率先重組。其重組可能基本上都是跨行業進行的,當然重組并不一定能將企業拉出虧損的泥潭。以"大龍泉"為例,盡管變更了主業,也更名為"長興實業",但其2001年照樣每股虧損0.207元,而且2002年一季度繼續虧損。今年中報預虧的蘭陵陳香也曾打算與中科軟件集團實現重組,于去年6月29日簽定了股權轉讓意向書,但到目前為止沒有實質性進展。 政策背景

行業發展受限制。白酒業是一個消耗糧食比較多的行業,在糧食供應緊張的50—70年代,國家嚴格限制白酒的生產和銷售;80年代隨著糧食供應增加,白酒生產逐步放開,白酒產量迅速從1980年的215萬噸增長到1996年的801萬噸。按照每斤白酒消耗3斤糧食計算,1996年白酒業消耗糧食為2400萬噸,相當于中國人近3個月的糧食消耗量。基于這個原因,加之白酒企業有污染問題、高度酒對身體有害等因素,國家將白酒列為限制發展的行業。

90年代以來,我國酒業的總體規劃為"限制高度酒的發展,鼓勵發酵酒和低度酒的發展,支持水果酒和非糧食原料酒的發展",指導思想為"控制總量、調整結構、技術進步、提高質量、治理污染、增加效益"。在該政策的指導下,從1996年開始國務院規定各部委嚴禁在公務活動中用白酒宴賓;1998年2月,國家有關部門聯合發文,要求對白酒企業進行清理整頓,決定對白酒企業實行生產許可證制度;嚴格控制白酒進口,不再安排任何白酒企業擴大生產規模。

我國酒業"十五"規劃明確提出:在"十五"期間,酒業將以調整酒產品結構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滿足人民生活對酒產品的需要為基本出發點,朝著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高效益、無污染的方向發展。根據產業政策,釀酒協會制定了各主要酒種的行業發展目標,白酒成為一個唯一以減產為目標的酒種。

國家的以上政策通過稅收得以貫徹。1993年年底國家稅務總局發出文件,規定從1994年元旦起對白酒征收消費稅。對于開征白酒消費稅的目的,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解釋:"對白酒征收消費稅,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慣例,而且多喝白酒于人民身體無益,并且要大量消耗糧食,對白酒開征消費稅,體現了消費稅引導消費需求,宏觀調控白酒業行業結構,保護資源的調節功能。"以此為基礎,從1994年起,酒類消費稅出現差別,糧食白酒為25%、薯類白酒為15%;而葡萄酒等為10%,黃酒、啤酒更低。

此外,1998年3月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出《關于糧食白酒廣告宣傳不予在稅前扣除問題的通知》,規定從1999年起電視臺黃金時間白酒廣告不能多于4條。2001年初,國家稅務總局發出關于實施《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的文件,規定白酒企業的廣告不得超過銷售額的2%,超過部分不能在所得稅前扣除。

2001年國家進一步規定,按每斤白酒0.5元征收從量稅,并取消現行的以外購酒勾兌生產酒的企業可以扣除其購進酒已納消費稅的抵扣政策,這對白酒業產生了巨大沖擊,造成全行業利潤減少。如2001年全國白酒利潤總額為40.39億元,比上年下降6.6%。

在增加白酒稅收負擔的同時,對稅收的征管工作也日益嚴格。國家稅務總局決定于2002年6月17日至7月19日對白酒行業進行稅收專項檢查。檢查的重點是打擊白酒行業涉稅違法行為,整頓和規范稅收秩序,加強稅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確保酒類行業各項稅收政策的貫徹落實,做到依法應收盡收。

行業現狀

產量萎縮利潤減少。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度酒不再象過去那樣受歡迎。這反映在消費結構上就是啤酒和葡萄酒比重在增加,而白酒的比重在下降。從產量上看,白酒從1996年的頂峰801萬噸下降到2001年的420萬噸,今年1—2月份白酒產量同比下降8.52%,再創新低。從產量結構看,白酒在酒業總產量的比重1995年為30.5%,而2001年僅為約15%。 但2001年白酒全行業銷售收入倒沒有因為產量減少而減少,同比反而增長0.4%,為499億元。由于稅負加重,行業利稅總額為129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2.1%。然而,行業全年利潤總額只有40多億元,同比降低了6.6%,全行業虧損面也超過了40%,且有不斷擴大趨勢。當然,從總體看酒業全部利潤的62.5%仍是來自白酒。

行業集中度較低。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白酒企業3.7萬余家,其中產量超過2萬噸的企業有33家(2001年),合計產量占行業總產量的30%;利稅超過億元的有20家,占行業61.8%的利稅份額。這一數據說明行業目前以分散生產為主。

兩極分化不斷加劇。在現有市場中,傳統名優酒的地位日益鞏固,名酒繼續推出中低檔酒搶占市場,如五糧液系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