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貴州赤象貿易有限公司(國際著名汽車輪胎品牌?)

时间:2024-06-09 09:35:24 编辑: 来源:

四大家族的詳細情況

四大家族是指舊中國以蔣介石為首的封建買辦統治集團。即蔣介石 、宋子文 、孔祥熙和陳果夫、陳立夫四大家族,是國民黨官僚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們利用反動政權,掠奪人民財富,壟斷全國的經濟命脈,迅速形成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成為蔣介石政權的經濟基礎。這個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抗日戰爭期間和日本投降以后,達到了最高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沒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成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組成部分。

抗戰開始以后,四大家族利用戰爭時期的新情況,極力加強官僚資本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壟斷地位,大發國難財,使官僚資本迅速膨脹。

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迅速膨脹和壟斷地位的加強。是依靠政治特權和經濟掠奪來實現的。它掠奪的對象不只有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而且有民族資產階級和中小地主。

四大家族掠奪全國人民膨脹官僚資本主要通過以下的手段:

(一)發行公債。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四年,國民政府財政部發行內債十八種,有的按法幣和關金計算,有的按英鎊、美元計算。總計法幣一百五十一億九千二百萬元,關金一億單位,英鎊二千萬,美元二億一千萬。此外還有谷麥糧食債券。除一九三七年的救國公債在民間“勸募”外,其余都不公開發行,而以總預約券的方式向銀行抵押,再由銀行墊款給國民政府。銀行則利用它作為發行紙幣的準備,發行不兌現的鈔票。官僚資本既發了公債財,又發了法幣財。

(二)增加捐稅。由于工業、商業發達的沿江沿海地區相繼淪陷,關稅、鹽稅、統稅三稅收入大為減少。國民政府便通過擴大征稅范圍和增加稅率的辦法,來彌補減少的稅收。國民政府將統稅擴大為貨物稅,形成幾乎無物不稅的狀況。一九四三年十月開征食鹽附加稅,開始每斤征三元,到一九四五年一月增至六十元。由于通貨膨脹,從一九四一年下半年起,實行田賦征實,按田賦的正稅和附加稅的稅額,每元折征稻谷二市斗,一九四二年增至四市斗。從一九四二年起普遍實行糧食隨賦征購,征購價格遠低于市價,而且多數不付現款,只付糧食庫券或法幣儲蓄券。一九四三年普遍實行糧食征借,既不付利息,還本也只是空話。從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六月,國民政府通過“三征”,共實收稻谷和小麥二億四千多萬石。這是對廣大農民最直接最厲害的掠奪。

(三)通貨膨脹。抗戰開始后四個月,國民政府決定用增發紙幣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法幣發行額,據官方公布的數字,一九三七年底為十六億元。一九四五年底為一萬零三百一十九億元。八年中增加了七百三十八倍。實際上還不止此數。濫發鈔票的結果,使四大家族的財富迅速集中,而廣大人民則越來越貧困。

(四)外匯管制和買賣黃金。國民政府從一九三八年三月起實行外匯管制。從此官價外匯被壟斷,黑市交易隨之而起。伴隨法幣的貶值,官價與黑市之間的差額越來越大。抗戰期間,外匯中美元與法幣的對換率一直是一比二十,而黑市一九四三年十二月為一比八五點四,一九四四年十二月為一比五四二點二。四大家族利用特權,以官價買進大量外匯和黃金,以黑市價格拋出,轉手之間,牟取暴利。

(五)實行專賣制。一九四一年四月,國民政府成立專賣事業管理局。從次年初開始,先后對食鹽、糖、卷煙、火柴、茶葉、酒等六類物品實行專賣。這一制度,使國民政府收入大增。增收數額,一九四二年為四億七千八百萬元,一九四三年為十七億四千七百萬元,一九四四年為十八億元左右。這一制度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國民黨官員和有關機構乘機營私舞弊,套取專賣品轉投黑市,從中牟取暴利。

(六)統購統銷。一九三七年九月,在國民政府之下成立貿易委員會,該會下設復興公司、富華公司、中國茶葉公司三大公司,對國統區的絲、茶、桐油、豬鬃等主要出口物資,實行統購統銷。鎢、銻、錫、汞等主要出口礦產品,則由資源委員會統購統銷。一九四二年二月,成立物資局,對棉紗實行統購。在統購統銷政策下,國民政府實行低價強購,利用買賣之間的差價獲取重利。以桐油為例,一九四二年收購價比內銷市場價每擔差一百元,一九四三年差一千一百元。

總之,國民政府用種種手段對人民實行公開的掠奪,使官僚資本在抗戰期間迅速膨脹起來。

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對國民經濟的壟斷,在抗戰前即已開始,抗戰中不但金融壟斷更為加強,而且將壟斷擴展到工商業的各個部門。

在金融方面,抗戰初期設立了中央銀行(蔣介石)、中國銀行(宋子文)、交通銀行(孔祥熙)、農業銀行(陳果夫,陳立夫)四銀行聯合辦事總處,做為國民政府集中的金融機構。蔣介石自任總處理事會主席,“總攬一切事務”。孔祥熙任國民黨的財政部長和行政院副院長,直接控制了四大銀行,設立了中央信托局和郵政儲金匯業局,形成了四行兩局的格局,打著孔氏家族的旗號先后創辦、接收了中國實業銀行,中國國貨銀行、四明銀行、山西裕華銀行、祥記商行、慶記商行等等,雖然說是有四大家族,但是銀行是掌握在財政部手中的,中國銀行原有的董事長叫張嘉敖。孔祥熙任中央銀行總裁。一九四二年七月,國民政府又規定全國貨幣的發行都集中統一于中央銀行。從而一步一步地加強了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在全國金融業中的壟斷地位。在抗戰期間四行存款數額在四年中增加六桔,是各銀行中增長最快的。在全部銀行存款中,四行的存款占到了百分之八十至九十,而戰前的一九三六年只占百分之五十九。

抗戰期間,官僚資本在商業方面形成了正式的公開的壟斷。前述專賣事業管理局、貿易委員會、物資局等機構的成立及專賣、統購統銷政策的實行,是官僚資本實現商業壟斷的重大步驟。此外,原屬孔家系統的農本局福生莊,后改組為花紗布管制局,統制著花紗布的貿易。以上這些宮式機構,作為國民黨反動政權的組成部分,假借抗戰的名義,壟斷了國統區的國內外貿易。抗戰期間,四大家族以私人名義設立了不少商業公司。著名的有:孔家的慶記紗號、強華公司、大元公司,宋家的中國棉業貿易公司、重慶中國國貨公司、西寧興業公司;陳家的華華綢緞公司、棉花運輸公司等等。這類公司既有政治特權,又有極大的金融勢力,具有操縱市場的壟斷地位。

四大家族對于工礦業的壟斷在抗戰前還較小,一九三五年底全國官營、民營工廠資本總額中,官營部分只占百分之十一。抗戰開始后,一九三七年九月設立工礦調整委員會,擴張官營工業,吞并民營工業,實行國家壟斷工礦業的機構。四大家族官營工業主要有隸屬于資源委員會和軍政部兵工署的兩大直屬系統。一九四四年,資源委員會下面有一百零五個單位,兵工署下面有數十個單位。此外還有各省所辦的官營工業,如貴州企業公司、四川川康興業公司、湖南實業公司等,單位也不少。一九四三年國民政府經濟部的報告,說明了官營工業的壟斷地位。在國統區三千七百余家工業中,官營的六百余家,民營的三千一百余家。但官營的占資本總額百分之六十九,民營的只占百分之三十一。四大家族除官營工業外,還有所謂商辦形式的私營工業,這類工業著名的有:以孔家為主的中國興業公司,一九三九年七月成立時的資本額力一千二百萬元,到一九四三年增為十二億元,為后方資本額最大的公司,它共有十三個廠,經營的中心是鋼鐵。在宋家控制下的雍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四○年成立,一九四二年五月己完成及未完成的有十八個單位,其中絕大部分分布在陜西、甘肅兩省,主要經營紡織業。除了資源委員會主辦的各廠外,它是西北最大的壟斷企業。一九四二年,它的已開工紗錠占大后方全部紗錠的四分之一。陳家的有大華企業公司、華西建設公司、中國工礦建設公司等,也是規模很大的壟斷企業。

在農村,四大家族是最大的高利貸主。根據十五個省的調查,在農民借款來源中,受四大家族直接間接操縱的銀行、合作社、合作金庫所占比重,一九三八年為百分之二十六,一九四○年為百分之三十八,一九四二年為百分之五十九,一九四四年為百分之五十二。一九三七年九月,國民政府設置了農產調整委員會,作為控制和壟斷農業生產的機構。抗戰時期棉花、蠶絲、茶葉、豬鬃、桐油等由國民政府統購統銷。在征購征借的措施下,大量的糧食納入四大家族直接掌握之中。四大家族還直接占有大量農村土地,陳家的華西墾殖公司、蔣經國的新贛南國民經濟建設公司,都是這類機構。

四大家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勞動人民的最大剝削者,嚴重地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極大障礙。由于官僚資本殘酷剝削所激起的階級矛盾的尖銳化,是中國革命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貴州省江口縣的自然資源

我縣是貴州省旅游資源較豐富的地區之一,具有發展旅游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國知名的梵凈山主峰座落在我縣境內,在其567平方公里總面積中,我縣占三分之二的面積,且囊括了差不多全幫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地帶和自然景觀區域。由于喀斯特地貌地質結構,使得梵凈山體變得極為復雜,縣境內各風景區也各具特色,從而形成了鬼斧神工般的奇麗風光,具有很高的旅游開發價值。

我縣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的區域主次劃分為A、B、C三類,即:以梵凈山景區為主體的A類區——金頂風景區、九龍池風光、爛茶頂杜鵑林、鳳凰山風光、寺廟、沿線亭閣、碑林摩崖、黑灣河漂流、鳳凰山寨、豆腐干一條街、黃家壩水上樂園等。以縣城及其他景區為輔助的B類區——原始森帶風光、太平河沿岸風光、干溪溝峽谷、黃枯山風光、魚良溪峽谷、三星拜月、桑木溝水上樂園、金楠橋攀巖等。C類區——棉絮嶺風景線,槐豐、岑忙犀牛洞穴群、梵凈山博物館、馬槽河民族村寨景點等。

梵凈山整個風景區的特點可用“雄偉、險峻、神奇”六個字概括。正應了香港著名攝影家陳復禮先生對梵凈山的評價“集無岳之奇險、幽秀而大氣磅薄,則雄視天下。”這塊在地球同緯度幸存的一塊綠洲,在自然環境日漸惡化的今天,正是人們返樸歸真、回歸大自然的最佳選擇。因此,梵凈山旅游資源的挖掘潛力是不可估量的,它必將成為新世紀生態旅游牲地。 梵凈山云霧金頂 武陵山脈主峰梵凈山位于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金頂海拔2493米。層巒疊嶂,氣勢磅礴,自明代以來即為佛教朝拜圣地。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所立《敕賜重建梵凈山金頂序》碑文中稱它為“天下眾名岳之宗”。自明代迄民國300多年間,“信男善女,時往時來,若城市然”。可見香火鼎盛之一斑。山上現有明建承恩寺、金頂摩崖、敕賜碑、清道光禁砍山林碑和紅號軍三角莊根據地遺址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區風光,雄奇壯麗,有數不清的險峰怪石,看不厭的奇花異卉及云海日出,流水飛瀑,佛光幻影可供人觀賞。山區還保存著40多萬畝的原始森林,林中生長著許多國內外瀕臨滅絕的珍稀動植物,具有極高的觀 賞和科研價值,被科學工作者譽為重要的 “自然基因庫”。

明萬歷年間,貴州巡撫郭子章在平定播州(今遵義一帶)楊應龍叛亂中,梵凈山曾遭空前浩劫,山區廟宇中毀壞殆盡。萬歷帝朱均之母李皇太后酷信佛教。經她捐資倡議重修,由國舅李穎和高僧妙元主持,重修了山上的承恩寺、九皇洞、九皇殿、圓通殿、釋迦殿和金頂上的天橋,以及山下的承恩堂(壩梅寺),并于萬歷四十六年(1618)豎碑于老金頂腳,以志不忘。重建后,朝拜香客逐年增加,梵凈山進入鼎盛時期,據山區現存碑刻,摩崖記載香客不僅來自云、貴、川、湘,甚至有從江西、安徽、江浙一帶遠道而來者,茶殿碑文記述“數百年進香男婦,時往時來,若城市然”,這種盛況延續了200多年。

清咸豐5年,(1855),銅仁府爆發了以徐廷杰、梅濟鼎為首的紅號軍起義,起義軍以梵凈山為根據地,堅持斗爭達11年之久。期間山上廟宇陸續被毀,僧眾風散云流,香客裹足不前,梵凈山又一次“香火冷落,人煙寂寞”。同治九年(1870),銅仁東山寺隆參和尚上山主持修復工作,經他十方募化,“道剪荊棘,路劈蠶蟲”,5年內修建了報恩寺,回香坪等廟宇。光緒元年(1875),清軍中參加哥老會起義失敗后的部分士兵由黑地大王劉滿率領進入梵凈山,據險與清軍周旋。同年,貴州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