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貿易企業免退稅賬務處理(貿易型企業出口退稅賬務如何處理?)

时间:2024-06-02 03:26:58 编辑: 来源:

生產企業一般貿易免抵退稅的如何做賬務處理

根據會計制度規定,免抵額必須要做會計分錄。現將生產企業一般貿易的免抵退稅的賬務處理簡單整理如下:

(1)貨物出口并確認收入實現時,根據出口銷售額(FOB價)做如下會計處理:借:應收賬款(或銀行存款等),貸:主營業務收入;

(2)月末根據《免抵退稅匯總申報表》中計算出的"免抵退稅不予免征和抵扣稅額"做如下會計處理:借:主營業務成本,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3)月末根據《免抵退稅匯總申報表》中計算出的"應退稅額"做如下會計處理:借: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4)月末根據《免抵退稅匯總申報表》中計算出的"免抵稅額"做如下會計處理: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5)收到出口退稅款時,做如下會計處理:借:銀行存款,貸: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

例:某企業有出口業務與內銷業務,2014年2月發生以下經濟業務:

(1)國內采購原材料,取得專用發票,注明價款為200萬元,稅額為34萬元。貨已驗收入庫。

(2)內銷貨物不含稅銷售額為100萬元,出口貨物折合人民幣為300萬元,且單證信息齊全。

此貨物增值稅征稅率為17%,退稅率為15%.

從以上給出的信息,我們可作如下計算步驟:

(1)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300×(17%-15%)=6(萬元)

(2)當期應納增值稅稅額=100×17%-(200×17%-6)=-11(萬元)

(3)出口退稅免抵退稅額=300×15%=45(萬元)

(4)因當期應納增值稅稅額出現的留抵稅額是11萬元,小于免抵退稅額45萬元,國家默認這11萬元留抵稅額是由于生產外銷產品所購進原材料已支付的進項稅還沒有抵完內銷產品的銷項稅額,可以申請退稅11萬元。

(5)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應退稅額=45-11=34(萬元)

會計處理如下: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計入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6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6

應退稅額部分:

借: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11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11

免抵稅額部分: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產品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34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34

貿易型企業出口退稅賬務如何處理?

借:庫存商品 1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700

貸:銀行存款 11700

借:銀行存款 15000

應收出口退稅 15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5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500

同時 借:銀行存款 1500

貸:應收出口退稅 1500

生產企業出口退稅賬務處理

一、應納稅額為正數,即免抵后仍應繳納增值稅,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即沒有可退稅額(因為沒有留抵稅額)。此時,賬務處理如下: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二、應納稅額為負數,即期末有留抵稅額,對于未抵頂完的進項稅額,不做會計分錄;當留抵稅額大于“免、抵、退”稅額時,可全部退稅,免抵稅額為0。此時,賬務處理如下:

借:應收補貼款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三、應納稅額為負數,即期末有留抵稅額,對于未抵頂完的進項稅額,不做會計分錄;當留抵稅額小于“免、抵、退”稅額時,可退稅額為留抵稅額,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留抵稅額。此時,賬務處理如下:

借:應收補貼款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四、生產企業出口退稅賬務處理是會計實務中的一個難點,目前,我國對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的增值稅一律實行“免、抵、退”稅管理辦法。稅法上,對“免、抵、退”稅辦法有三步處理公式:

1,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售貨物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稅額)-當期留抵稅額;

2,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

3,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

擴展資料

條件

免抵退稅應該怎么做賬務處理?

免稅退稅在疫情期間是經常發生的業務,那么這部分會有哪些相關的知識點呢?應該怎么操作呢?如果你對這部分內容不了解,那就和深空網一起來學習吧。

但我們今天說的免稅退稅是指出口貿易公司發生的免稅退稅的相關知識點。

1、出口貨物免稅,反映在賬務處理上是出口銷售時,無需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借:應收賬款/銀行存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2、出口貨物抵稅,是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動力等所含應予退還的進項稅額,抵頂內銷貨物的應納稅額,賬務處理上表現為企業購進原材料,無論用于生產出口貨物還是用于生產內銷貨物,其進項稅額均可抵扣。

但由于出口貨物的征稅率與退稅率不一致的情況,因而存在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的情況,此項因借記主營業務成本,貸記進項稅額轉出。出口企業收到主管稅務機關出具的《生產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免稅證明》和《生產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免稅核銷證明》后,按證明上注明的“不得抵扣稅額抵減額”用紅字貸記“進項稅額轉出”,同時以紅字借記“主營業務成本”。生產企業發生國外運費、保險、傭金費用支出時,按出口貨物征退稅率之差分攤計算,并沖減“不得抵扣稅額”,用紅字貸記“進項稅額轉出”,同時紅字借記“主營業務成本”。

3、出口貨物退稅的賬務處理:按計算的免抵退稅額,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按計算的免抵稅額,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按免抵退稅額與免抵稅額兩者之差,借記“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款”。即:

借: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款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注: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專欄,反映出口企業銷售出口貨物后向稅務機關辦理免抵退稅申報,按規定計算的應免抵稅額,借記本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應免抵稅額的計算確定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是在取得稅務機關后進行免抵和退稅的會計處理,按批準的免抵稅額,借記本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第二種是出口企業申請退稅時,按退稅申報數進行稅務處理。根據當期的免抵額借記本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4、納稅人向稅務機關申報辦理出口退稅而收到退回的稅款,應借記“銀行存款”,貸記“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款”。免退稅與免抵退稅有什么區別?適用于哪些企業?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