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貿易非效率模型(標準貿易模型的優點)

时间:2024-05-03 12:11:36 编辑: 来源:

標準貿易模型的優點

標準貿易模型概述

標準貿易模型是建立在李嘉圖模型、特定要素模型和赫克歇爾—俄林模型這幾個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模型綜合基礎上的,是一個更具有一般性的世界貿易模型,可以用來分析國際經濟學中的很多重要課題。當國家間經濟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時,它們之間的相互貿易可以用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來解釋,因此這里選擇標準貿易模型對這種經濟條件下反傾銷的貿易保護做出分析。

如下圖1 所示,本國生產點是Q,消費點是D,價格線O 與無差異曲線、生產可能性曲線同時相切,意味著同時滿足了生產和消費最大化要求,此時,本國消費組合為QA2、QB2,產出組合為QA1、QB1,A產品供過于求,ΔQA = (QA1 − QA2),B產品供不應求,ΔQB = (QB1 − QB2),因而出口A,進口B。

圖1:標準貿易模型(V1,V2,V3無差異曲線;O、等價線;O‘TT‘生產可能性曲線)

在正常情況下,如果PA/PB上升,本國貿易條件改善,生產點與消費點分別轉化成Q‘、D’,本國整體福利水平上升,而外國福利水平下降,本國貿易所得大于外國貿易所得;但是如果本國降低它具有比較優勢的A產品價格,即PA/PB下降,而這一相對價格的下降是由于人為壓價傾銷,則本國福利水平下降,但價格優勢所帶來的競爭力使本國產品A順利出口擠占國際市場,這樣就對外國國內生產A產品的產業及其工人工資造成最直接的沖擊,典型表現是外國A產業廠商倒閉,工人失業,社會保障體系負擔加重。

根據上述模型,當外國A產品的產業及其工人工受到沖擊、社會保障體系負擔加重時,為保證A產品產業的生存、工人的就業和社會穩定,外國政府最終將被迫主動或被動地設置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減少A產品進口,保護A產業及其工人的經濟利益。如果問題是由于傾銷而產生的,進口國政府的相應保護行為就是運用反傾銷措施。

標準貿易模型建立的基礎[1]

標準貿易模型建立在下面四個重要關系的基礎上:

(1) 生產可能性邊界和相對供給曲線之間的關系;

(2) 相對價格和相對需求之間的關系;

(3) 確定世界均衡的世界相對供給與相對需求之間的關系;

(4) 貿易條件(一個國家出口產品的價格除以進口產品的價格)對國家福利的影響。

一、生產可能性邊界和相對供給

在標準模型中,我們假設每個國家生產兩產品 —— 糧食 (F) 和棉布 (C) ,而且每一個國家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是一條光滑的曲線,如圖 3-ll 中曲線 TT 所示。

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點代表社會實際產出的產品組合,它由棉布對糧食的相對價格 PC / PF 所確定。微觀經濟學中有一個重要的結論:如果一個市場沒有受到壟斷或其他市場失靈形式的破壞,那么這個市場的生產效率就非常高。也就是說在產品價格給定時,這樣的市場可以達到產值(PCQC + PFQF) 的最大化。

我們可以在圖上用一系列等價值線來表示市場的產出價值。同一條等價值線的產出價值相等且不變。每一條等價值都是由等式 PCQC + PFQF = V 或 QF = V / PF − (PC / P − F)QC 所確定的。在這里, V 是產出價值。 V 越大,等價值線的位置離原點越遠。因此膏原點越遠的等價值線對應的產出價值越高。等價值線的斜率等于負籮棉布的相對價格。社會將盡可能追求產出價值的最大化 —— 在 Q 點進行生產。 Q 點是曲線_1Tr 和一條等價值線的切點。

圖3-11:產品相對價格確定社會產出

假定 P_C /P_F 上升,等價值線會變陡。在圖 3-12 中, PC / PF 變化前生產可能性邊界能接觸到的最高等價值線是直線 VV1 。PC / PF 發生變動后,能接觸到的最高等價值線是直線 VV2 。社會生產點從 Q1 轉移到 Q2 。于是,正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棉布相對價格的上升會導致棉布產出的增加和糧食產出的減少。因此棉布的相對供給會隨棉布相對價格的上升而增加。

圖3-12:棉布相對價格的上升如何影響相對供給

二、相對價格和相對需求

圖3-13表明了標準模型中生產、消費和貿易之間的聯系。社會消費的價值等于社會生產的價值:

PCD2C + PFDF = PCQC + PFQF = V

其中, DC,DF ,分別為棉布和糧食的消費,這一等式表示生產點和消費點一定在同一條等價值線上。

同一條等價值線上的生產點的選擇取決于社會的消費傾向。在標準模型中,為了簡化分析,我們假設社會的消費決策以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個人的消費傾向為基礎。

我們可以用一系列無差異曲線來表示個人的消費傾向。無差異曲線是在同一消費效用水平上棉布 (C) 和糧食 (F) 消費組合軌跡。無差異曲線有以下三個特點:

1 .無差異線向下傾斜。如果糧食的消費量減少,為了達到相同的效用,就必須增加的消費量。

2 .無差異曲線的位置離原點越遠,所對應的福利水平就越高。對個人來說,消費的產品量越多,福利水平越高。

圖3-13:標準模型中的生產、消費和貿易

3 .每一條無差異曲線越往右越平坦。一個人消費的棉布越多,消費糧食越少,單位糧食對單位棉布的相對邊際效用就越高。所以,隨著糧食消費量的減少,所需的棉布消費量就越來大。

圖 3-13 中有一組具有這三個特征的無差異曲線。社會將在等階值線上選擇具有這三個特征的點。社會將根據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原則在等價值線上抉擇具有這三個特征的點。社會將根據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原則在等價值線上決定消費點。一點就是等價值線和它能接觸到的最高的一條無差異曲線的切點,即點 D 。請注意,在這一點,該國將出口棉布 ( 生產的棉布的數量超過了所消費的棉布的數量 ) 和進口糧食。圖 3-13 所代表的國家是棉布的出口者和糧食的進口者。

現在,我們來考慮棉布相對價格 (PC / PF) 上升會產生什么并。圖 3-14 說明了這種影響。首先,棉布的產出增加,糧食的產出減少,生產從Q1 移到 Q2 。這使消費點所在的等價值線從 VV1 移動到 VV2 。所以消費點也從 D1 移動到 D2 。

圖3-14:棉布相對價格上升產生的影響

在經濟學基礎理論中已經提及過兩個效應。福利的增加是收入效應;在給定的福利水平下消費點的移動稱為替代效應。收入效應使兩種產品的消費量都增加,而替代效應的作用是使社會減少對棉布的消費,增加糧食的消費。

從理論上說,收入效應的影響可能非常大,以至于當 PC / PF 上升時兩種產品的消費都增加。但是在一般情況下,棉布對糧食的相對消費量會下降。也就是說,棉布的相對需求會減少 ( 如圖 3-l1 所示 ) 。

三、貿易條件改變對福利的影響

當 PC / PF 上升時,原本出口棉布的國家福利增加。在圖 3-12 中表現為消費點從 D1 移動到 D2 。相反地,如果 PC / PF 下降,國家的福利就會惡化;比如說,消費點可能從 D2 移回到 D1 。

如果一國原本出口的產品是糧食而不是棉布, PC / PF 變動所產生的影響與上面正好相反。 PC / PF 上升意味著 PC / PF 下降,國 g 福利隨之惡化。同理, PC / PF 下降則會改善該國的福利。

我們將貿易條件定義為一國出口產品的價格除以進口產品的價格。使用這一定義來概括以上各種情況,我們得出一個一般結構論:一個國家的福利隨著貿易條件的改善而上升,隨著貿易條件的惡化而下降。

四、確定相對價格

假定世界由兩個國家組成,本國 ( 出口棉布 ) 和外國 ( 出口糧食 ) 。本國的貿易條件由 PC / PF 來衡量,外國的貿易條件由 PC / PF 來衡量。 QC 和 QF 是本國生產的棉布和糧食的數量: QC* 和 QC* 是外國生產的棉布和糧食的數量。

為了確定PC / PF ,我們要找到棉布的世界相對供給曲線和相對需求曲線的交交點。如圖 3-15 所示,世界相對供給曲線 RS 是一條向上傾斜的曲線。這是因為 PC / PF 的上升使各國都增加棉布的生產,減少糧食的生產。世界相對需求曲線 RD 是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這是因為 PC / PF 上的各項使各國的消費點向靠近糧膏棉布的方向移動。兩條曲線的交點 (點 1) 確定了均衡的相對價格 (PC / PF)1。

雙缺口模型在我們國家不滿足的原因

一、雙缺口模型的基本內容及在中國的失靈表現

1.雙缺口模型的基本內容“雙缺口”模型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Chereny,H, 和斯特勞特,Strout,A.M、提出的一個經濟模型,屬于發展經濟學的范疇。在羅森斯坦—羅丹,Rosenstein–Roden。的“儲蓄缺口”理論,1961,和麥金農、Mckinnon,, 巴拉薩,Balassa、的“外匯缺口”理論。1964、的基礎上,錢納里和斯特勞特在1966年提出了關于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的“雙缺口”模型。

該模型的主要內容可以用數學公式表示如下,在開放體系下、國外部門對一國的總供給和總需求都會產生影響。均衡的國民收入恒等式應表示為,

Ys=C+S+T+M=C+I+G+X=Yd 。其中C,消費。 S,儲蓄、 T、政府稅收、 M,進口, I ,投資、

B。政府支出。 X、 出口。假設政府部門始終維持收支平衡。 即T=G、則有。

C+S+M=C+I+X得、 S+M=I+X則有、 I-S=M-X等式左邊。I-S、是投資大于儲蓄的數額、稱為儲蓄缺口、等式右邊是進口大于出口的數額,稱為外匯缺口。該等式意味著儲蓄缺口與外匯缺口之間必須保持平衡關系。

。1、如果是儲蓄缺口大于外匯缺口、從理論上看,可以通過增加儲蓄或減少投資以達到平衡。實際上、在短期內增加儲蓄是非常不現實的。 因為發展中國家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儲蓄率相應較低。因此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只有通過減少投資謀求平衡,其代價就是資本形成規模縮小。經濟增長減緩, 。2、如果是儲蓄缺口小于外匯缺口、表面看可以增加出口或減少進口來達到平衡。但增加出口往往受到貿易條件或國際市場形勢及國內生產能力等因素的制約,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因此發展中國家不得不通過減少進口來達到均衡。然而、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大多數為投資品,減少進口勢必會影響國內投資、資本形成率和經濟增長率會因此而下降。

此時若有外來資源、發展中國家則可以進行積極的調整。之所以是積極的,是因為利用外資有利于資本形成和經濟增長。如果是儲蓄缺口大于外匯缺口,則外資流入可以在不減少國內投資的情況下填平儲蓄缺口,如果是儲蓄缺口小于外匯缺口、則外資流入可以在不減少進口的情況下填平外匯缺口。

2.雙缺口模型在中國的失靈表現改革開放初期。 中國面臨著一種典型的“雙缺口”狀態。因此、 “雙缺口”模式在當時的中國經濟得到了充分體現。而中國當時也自覺不自覺地在實踐中運用了該模式的政策主張。然而。在進入90年代以后, 中國經濟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在供給方面。資金供應緊張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緩解。相反中國的貨幣銀行系統出現大量存差。

同時外匯儲備迅速增長

搜索关键词: